一種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機架上固定有檢測室,第一升降氣缸和第二升降氣缸的活塞桿均鉸接在檢測板上;檢測室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和出軸承外圈口,進料導軌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上且對檢測板一邊,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且對著檢測板的另一邊,180度導軌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中,180度導軌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擋板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擋板置于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檢測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檢測模塊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的大端內徑和小端內徑之間,光電探頭對著檢測模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機械自動化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免除了人工勞做,提高了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軸承生產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軸承生產過程中,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檢測裝置。技術背景現有圓錐形軸承在生產過程中,圓錐形軸承的外圈需要從料道上進入軸承組裝設備,與圓錐形軸承的其它部件自動化組裝在一起,由于圓錐形軸承外圈呈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很多工廠是通過人工將圓錐形軸承外圈的大小頭方向調到一個朝向,然后再輸送到組裝設備。其不足之處是人工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人工勞動強度大,同時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它采用機械自動化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免除了人工勞做,提高了生產效率。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措施如下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包括進料導軌、出料導軌和180度導軌,機架上固定有檢測室,檢測室的下部固定有第一升降氣缸和第二升降氣缸,檢測板置于檢測室中,成,第一升降氣缸和第二升降氣缸的活塞桿均鉸接在檢測板上;檢測室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和出軸承外圈口,進料導軌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上且對檢測板一邊,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且對著檢測板的另一邊,180度導軌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中,180度導軌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擋板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擋板置于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檢測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檢測模塊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的大端內徑和小端內徑之間,光電探頭對著檢測模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它采用機械自動化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免除了人工勞做,提高了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檢測板處于未升起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檢測板處于升起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檢測室部分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機械部分的立體示意圖圖中1、進料導軌,2、出料導軌,3、180度導軌,4、機架,5、檢測室,51、進軸承外圈口,52、出軸承外圈口,6、第一升降氣缸,7、第二升降氣缸,8、檢測板,9、擋板氣缸,10、擋板,11、檢測氣缸,12、檢測模塊,13、光電探頭,A、工件。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見圖I至4所示,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輸送裝置,包括進料導軌I、出料導軌2和180度導軌3,機架4上固定有檢測室5,檢測室5的下部固定有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檢測板8置于檢測室5中,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的活塞桿均絞接在檢測板8上;檢測室5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 51和出軸承外圈口 52,進料導軌I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 51上且對檢測板8 一邊,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52且對著檢測板8的另一邊,180度導軌3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5中,180度導軌3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2 ; 擋板氣缸9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10,擋板10置于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和出軸承外圈口 52外部處;檢測氣缸11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12,檢測模塊12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A的大端內徑Dl和小端內徑D2之間,光電探頭13對著檢測模塊12。本技術所涉及到的電氣、電路控制系統可由MCU控制單元控制,本專業
的人員可根據現有技術實施出來,不再贅述。工作原理圓錐形軸承組裝設備是通過軸承外圈上料機以及其它部件的上料機給料,為了保證圓錐形軸承外圈給料的方向一致性,以前是通過人工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見圖I到圖4所示,本專利技術工作時,首先圓錐形軸承外圈工件A通過排料樹料臺進入進料導軌1,工件A的朝向隨意的,當工件A通過進料導軌I落到檢測板8上時,此時處于圖I所示狀態,擋板10擋著了工件A,檢測氣缸11開始工作,檢測氣缸11驅動檢測模塊12向著工件A運動,當工件A的大端對著檢測模塊12時,檢測模塊12伸入工件A中的距離就大,當工件A的小端對著檢測模塊12時,檢測模塊12直接壓在了工件A的小端的端面上,檢測模塊相對工件A運動的距離就小,檢測模塊12運動的位置信號輸送給MCU控制單元。如果我們要求工件A的小端面對著外面,MCU控制單元就會發出指令信號讓擋板氣缸9工作,擋板氣缸9拉動擋板10,此時,工件A就從出料導軌2中滾出進入圓錐形軸承組裝設備。而大端面對著外面的工件A,MCU控制單元14就會發出指令信號讓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升起,此時處于圖2所示狀態,當檢測板8升到與180度導軌3對著的位置時,第一升降氣缸6繼續上升,而第二升降氣缸7停止上升,這樣形成向180度導軌3的傾斜狀,大端面對著外面的工件A便順著180度導軌3轉一個朝向送到出料導軌2中。MCU控制單元可以選擇單片機或圓錐形軸承組裝設備的PLC控制柜的主芯片。權利要求1.一種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包括進料導軌(I)、出料導軌(2)和180度導軌(3),其特征在于機架(4)上固定有檢測室(5),檢測室(5)的下部固定有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檢測板(8)置于檢測室(5)中,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的活塞桿均鉸接在檢測板(8)上; 檢測室(5)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51)和出軸承外圈口(52),進料導軌(I)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51)上且對檢測板(8) —邊,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52)且對著檢測板(8)的另一邊,180度導軌(3)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5)中,180度導軌(3)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⑵; 擋板氣缸(9)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10),擋板(10)置于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處;檢測氣缸(11)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12),檢測模塊(12)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A)的大端內徑(Dl)和小端內徑(D2)之間,光電探頭(13)對著檢測模塊(12)。專利摘要一種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機架上固定有檢測室,第一升降氣缸和第二升降氣缸的活塞桿均鉸接在檢測板上;檢測室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和出軸承外圈口,進料導軌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上且對檢測板一邊,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且對著檢測板的另一邊,180度導軌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中,180度導軌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擋板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擋板置于出料導軌的進料口處;檢測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檢測模塊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的大端內徑和小端內徑之間,光電探頭對著檢測模塊。本技術采用機械自動化調整圓錐形軸承外圈的朝向,免除了人工勞做,提高了生產效率。文檔編號G01M13/04GK202631249SQ20122020694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5日專利技術者張新強 申請人:張新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圓錐形軸承外圈檢測裝置,包括進料導軌(1)、出料導軌(2)和180度導軌(3),其特征在于:機架(4)上固定有檢測室(5),檢測室(5)的下部固定有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檢測板(8)置于檢測室(5)中,第一升降氣缸(6)和第二升降氣缸(7)的活塞桿均鉸接在檢測板(8)上;檢測室(5)上設置有進軸承外圈口(51)和出軸承外圈口(52),進料導軌(1)的出料口處固定在進軸承外圈口(51)上且對檢測板(8)一邊,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處固定在出軸承外圈口(52)且對著檢測板(8)的另一邊,180度導軌(3)的進料口固定在檢測室(5)中,180度導軌(3)的出料口通接出料導軌(2);擋板氣缸(9)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擋板(10),擋板(10)置于出料導軌(2)的進料口處;檢測氣缸(11)的活塞桿上固定有檢測模塊(12),檢測模塊(12)為圓柱狀且直徑介入工件(A)的大端內徑(D1)和小端內徑(D2)之間,光電探頭(13)對著檢測模塊(1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新強,
申請(專利權)人:張新強,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