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開式液壓系統和工程機械,該開式液壓系統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兩個油路中一個作為驅動馬達的供油通道,另一個作為回油通道;第一單向閥,其進油口與第一油路相通,出油口與驅動馬達的第一馬達油口相通;第二單向閥,其進油口與第二油路相通,出油口與驅動馬達的第二馬達油口相通;方向控制閥,其具有三種工作狀態。液壓系統的液壓泵泄油時,液壓泵停止向系統供油,方向控制閥處于第三工作狀態,在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的截流作用下,驅動馬達與方向控制閥之間形成閉式回路,液壓油將在該閉式回路上循環一段時間,與現有技術相比,不但避免了驅動馬達發生吸空現象,而且降低了液壓系統受到的沖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開式液壓系統和工程機械。
技術介紹
目前,全液壓驅動機械如全液壓平地機,主要采用閉式液壓系統或開式液壓系統。閉式液壓系統中,液壓泵的進油管直接與執行元件的回油管相連,工作液體在系統的管路中進行封閉循環,系統散熱性不佳。開式液壓系統中,液壓泵從油箱吸油,通過換向閥給執行元件供油,執行元件的回油再經換向閥流回油箱。開式液壓系統中工作完的油液流回油箱,由此可以發揮油箱的散熱作用提高系統的散熱性。圖I為現有的開式液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現有的開式液壓系統的缺陷在干當換向閥回中位時(即液壓泵泄油吋),驅動馬達易發生吸空,影響驅動馬達的使用壽命;并且此時液壓系統所受沖擊較大,也使其使用范圍受到了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開式液壓系統和工程機械,以解決現有的開式液壓系統在液壓泵泄油時,驅動馬達易吸空和液壓系統受沖擊大的問題。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開式液壓系統,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中,其中一個作為驅動馬達的供油通道,另ー個作為驅動馬達的回油通道;第一單向閥,其進油ロ與所述第一油路相通,出油ロ與所述驅動馬達的第一馬達油ロ相通;第二單向閥,其進油ロ與所述第二油路相通,出油ロ與所述驅動馬達的第二馬達油ロ相通;方向控制閥,其設有第一油ロ、第二油ロ、第三油口和第四油ロ ;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馬達油ロ相通,所述第三油ロ與所述第一馬達油ロ相通,所述第二油ロ與所述第二油路相通,所述第四油ロ與所述第一油路相通;所述方向控制閥具有三種工作狀態第一エ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ロ與所述第二油ロ相通;第二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三油ロ與所述第四油ロ相通;第三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ロ與所述第三油ロ相通。進ー步地,所述方向控制閥為三位四通電磁閥。進ー步地,上述開式液壓系統還包括第一溢流閥,所述第一溢流閥的進油ロ與所述第一單向閥的出油ロ相連,所述第一溢流閥出油ロ與所述第一油ロ相通。進ー步地,上述開式液壓系統還包括第二溢流閥,所述第二溢流閥的進油ロ與所述第二單向閥的出油ロ相連,出油ロ與所述第三油ロ相通。進ー步地,上述開式液壓系統還包括主閥、液壓泵和泄油通路,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通過所述主閥與所述液壓泵和所述泄油通路相連;所述主閥具有三種工作狀態第一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路與所述液壓泵的出油ロ相通,所述第二油路與所述泄油通路相通;第二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二油路與所述液壓泵的出油ロ相通,所述第一油路與所述泄油通路相通;第三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路、第二油路、泄油通路和液壓泵的出油ロ均相通。進ー步地,所述主閥為三位四通電磁閥。進ー步地,所述開式液壓系統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獲取單元,用于獲取帶動所述液壓泵工作的發動機的轉速;判斷単元,與所述獲取単元信號連接,用于判斷所述轉速是否小于預設值;處理單元,與所述判斷単元信號連接,用于在所述轉速小于預設值時發出信號使所述方向控制閥工作于第三工作狀態下。進ー步地,所述方向控制閥還包括節流閥,所述節流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油ロ與所述第三油ロ之間。另ー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供ー種工程機械,設置有上述任ー項所述的開式液壓系統。進ー步地,所述工程機械為全液壓平地機。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開式液壓系統在使用過程中,當第一油路處于供油狀態、第二油路處于回油狀態時,可控制方向控制閥處于第一工作狀態下,使系統內的液壓油通過第ー油路、第一單向閥為驅動馬達供油,然后通過方向控制閥的第一油ロ、第二油ロ、第二油路流回油箱。當第二油路處于供油狀態、第一油路處于回油狀態時,可控制方向控制閥處于第二工作狀態,系統內的液壓油通過第二油路、第二單向閥為驅動馬達供油,然后通過方向控制閥的第三油ロ、第四油ロ、第一油路流回油箱。當可控制方向控制閥處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均停止供油時(即當液壓泵泄油吋),可控制方向控制閥處于第三工作狀態,在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的截留作用下,驅動馬達與方向控制閥之間形成閉式回路,液壓油將在該閉式回路上循環一段時間,與現有技術相比,不但避免了驅動馬達發生吸空現象,而且降低了液壓系統受到的沖擊。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設有上述開式液壓系統的工程機械,由于上述的開式液壓系統具有上述效果,因此,設有該開式液壓系統的工程機械也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ー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現有技術中開式液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開式液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ニ提供的開式液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提供的開式液壓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 油箱2 液壓泵3 主閥P 主閥油ロT 主閥油ロA 主閥油ロB 主閥油ロ4 驅動馬達al 驅動馬達的第一油ロ a2 驅動馬達的第二油ロ101第一油路102第二油路103泄油通路5 第一單向閥6 第二單向閥7 方向控制閥7a方向控制閥71節流閥pi第一油 ロp2第二油 ロp3第三油ロp4第四油ロ8安全閥91第一溢流閥92第二溢流閥10控制器101獲取單元102判斷單元103 處理單元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請參考圖2,如圖所示該開式液壓系統包括油箱I、液壓泵2、主閥3、驅動馬達4、第一單向閥5、第二單向閥6、方向控制閥7、第一油路101、第二油路102和泄油通路103。其中,液壓泵2的進油ロ與油箱I相連;主閥3與液壓閥2的出油ロ相連;主閥3為中位機能為H型的三位四通閥電磁閥,設有油ロ P、T、A和B ;并且主閥3具有如下三種工作狀態第一工作狀態下(圖中左位),油ロ P和A相通,油ロ B和T相通;第二工作狀態下(圖中右位),油ロ P和B相通,油ロ A和T相通;第三工作狀態下(圖中中位),油ロ P、T、A和B均相通;第一油路101和第二油路102與主閥3相連,其中ー個作為驅動馬達4的供油通道,另ー個作為回油通道,泄油通路103位于主閥3和油箱I之間;具體地主閥在3在第一工作狀態下,第一油路101與液壓泵2的出油ロ相通,第二油路102與泄油通路103相通,第一油路101作為驅動馬達4的供油通道,第二油路102作為驅動馬達4的回油通道;主閥3在第二工作狀態下,第二油路102與液壓泵2的出油ロ相通,第一油路101與泄油通路103相通,第二油路102作為驅動馬達4的供油通道,第一油路101作為驅動馬達4的回油通道;主閥3在第三工作狀態下,在負載的作用下,第一油路101和第二油路102均停止供油,液壓泵2直接泄油;串設于第一油路101和驅動馬達4之間的第一單向閥5,其進油ロ與第一油路101相連,出油ロ與驅動馬達4的第一馬達油ロ al相連;串設于第二油路102和驅動馬達4之間的第二單向閥6,其進油ロ與第二油路102相連,出油ロ與驅動馬達4的第二馬達油ロ a2相連;方向控制閥7為中位機能為U型的三位四通電磁閥,設有第一油ロ PI、第二油ロp2、第三油ロ p3和第四油ロ p4 ;第一油ロ pi和第二馬達油ロ a2相通,第三油ロ與第一馬達油ロ 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開式液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路(101)和第二油路(102),所述第一油路(101)和所述第二油路(102)中,其中一個作為驅動馬達(4)的供油通道,另一個作為驅動馬達(4)的回油通道;第一單向閥(5),其進油口與所述第一油路(101)相通,出油口與所述驅動馬達(4)的第一馬達油口(a1)相通;第二單向閥(6),其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油路(102)相通,出油口與所述驅動馬達(4)的第二馬達油口(a2)相通;方向控制閥(7),其設有第一油口(p1)、第二油口(p2)、第三油口(p3)和第四油口(p4);所述第一油口(p1)和所述第二馬達油口(a2)相通,所述第三油口(p3)與所述第一馬達油口(a1)相通,所述第二油口(p2)與所述第二油路(102)相通,所述第四油口(p4)與所述第一油路(101)相通;所述方向控制閥(7)具有三種工作狀態:第一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口(p1)與所述第二油口(p2)相通;第二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三油口(p3)與所述第四油口(p4)相通;第三工作狀態下,所述第一油口(p1)與所述第三油口(p3)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衛民,鄭鵬飛,陳強,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