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由主體、附件兩個部分中的排污閥、立體網、直通管、前活接、下活接、后活接等有機綜合組成,兩端分別設置前活接、后活接的直通管下側接排污閥,內設立體網,排污閥下端設下活接。所述立體網為圓臺狀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以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中、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內側連接。所述前活接、后活接分別與外部注水管對接,所述下活接與外部排污管對接。所述排污閥為自動或人工結構式。本發明專利技術性能優越、適用廣泛、功能多樣、立體濾網、防堵排污、安用便捷、節水高效、可靠耐用和各種水質通用,其綜合性價比與效益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閥門,特別是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
技術介紹
現在人們已充分認識到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應與節能環保同步進行,并大力倡導綜合節能、降耗增效,而對被喻為生命之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與科學有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目前,城鄉廣泛用于給水、排水、排污管道等部位所應用的管閥過濾設置技術還相當滯后、功能單一、質量不佳,且均為較簡陋的平面濾網過濾,極易造成過濾不精、水質污染、濾網堵塞、降壓減流和用水設置損壞,甚至發生停產和人員操作傷害等嚴重事故與不良后果。因此,專利技術一種立體防堵微濾兼排污的網閥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相關技術結構缺陷和需求,提供一種性能優越、適用廣泛、功能多樣、立體折網、防堵微濾、安用便捷、節水高效、安全耐用、綜合性價比更高的多功能高效立體防堵微濾網閥。本專利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包括主體、附件兩個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包括排污閥、立體網、直通管,所述排污閥上端內側與直通管下側連通,所述立體網設置于直通管內側和排污閥內側上端,所述直通管下側與排污閥上端內側連通;所述附件包括前活接、下活接、后活接,所述前活接設置于直通管前端外側,所述下活接設置于排污閥下端外側,所述后活接設置于直通管后端外側。其中所述立體網為圓臺狀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以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中和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內側連接。其中所述排污閥為自動或人工結構式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結構,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專利技術立體防堵微濾網閥,采用主體、附件設計模式,即將兩個部分中的排污閥、立體網、直通管、前活接、下活接、后活接進行有機設置,其中排污閥可進行人工或自動排污,立體網可對污物進行防堵與細微過濾,直通管可設置立體網和配置前活接及后活接,前活接可與外部進水管對接,下活接可與外部排污管對接,后活接可與外部用水管對接,且立體網為圓臺形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成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中和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內側連接,而排污閥為人工或自動結構式。促使本專利技術可廣泛用于工農業生產、工作、生活等各種用水、給水、排水、液體輸送和排污管道前端與末端的立體與細微過濾,并有效克服現有普通平面單層簡陋濾網過濾不清、易堵損等,需頻繁用人工維護與修理,影響正常生產和造成能源、材料、人力等浪費大,甚至產生嚴重事故等弊端。尤其是立體曲折面納米多層微濾網和自動與人工排污閥等的綜合設置與利用,增加了水等液體過濾面與流速、流量及質量等,全面杜絕了污物堵網塞管降壓減流和常需停產維護等老大難問題的發生,且以小見大填補了國內外立體曲折面濾網項目的技術空白。因此,本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精巧、性能優越、功能多樣、適用廣泛、曲折網體、防堵微濾、自動排污、節水高效、無需值守、安用便捷、堅實耐用、各水質與液體兼用和性價比高等優點,其正常使用可節省水電費和人工50%以上,并可相對降污50%左右,綜合節能效益明顯。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立體防堵微濾網閥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本專利技術立體防堵微濾網閥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_前活接,2-排污閥,3-下活接,4-后活接,5-立體網,6-直通管。 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專利技術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包括主體、附件兩個部分。所述主體包括排污閥2、立體網5、直通管6,所述排污閥2上端內側與直通管6下側連通,其作用是自動或人工排污,所述立體網5設置于直通管6內側和排污閥2內側上端,其作用是對污物進行防堵與細微過濾,所述直通管6下側與排污閥2上端內側連通,其作用是設置立體網5和配置前活接I及后活接4。所述附件包括前活接I、下活接3、后活接4,所述前活接I設置于直通管6前端外偵牝其作用是與外部進水管對接,所述下活接3設置于排污閥2下端外側,其作用是與外部排污管對接,所述后活接4設置于直通管6后端外側,其作用是與外部用水管對接。其中所述立體網5為圓臺狀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以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6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6中和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內側連接。其中所述排污閥2為自動或人工結構式。實施過程 將本專利技術立體防堵微濾網閥上的前活接I、后活接4、下活接3分別與外部進水管、用水管及排污管連接,接著給直通管6中注水,當水質或其它液體中含有污物和粗物時立體網5即通過曲折多層納米濾網將它們一一過濾并沉淀于排污閥2中,因立體網5為曲折面使其過濾面增加兩倍以上,從而杜絕了類似技術污物易封堵濾網的弊端。當排污閥2中污物重量達到設定值時,排污閥2即自動開閥排除污物并回閉,亦可進行人工開閥排污。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專利技術的簡要實施例,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結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列舉的形式,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與原則和技術結構范疇內所作的任何修改及相似與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技術范疇內。權利要求1.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特征在于該閥包括主體、附件兩個部分,所述主體包括排污閥(2)、立體網(5)、直通管(6),所述附件包括前活接(I)、下活接(3)、后活接(4),閥的兩端分別設置前活接(I)、后活接(4)的直通管(6)下側接排污閥(2),內設立體網(5),排污閥(2)下端設下活接(3)。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體網(5)為圓臺狀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以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6)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6)中、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6)內側連接。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活接(I)、后活接(4)分別與外部注水管對接,所述下活接(3 )與外部排污管對接。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閥(2)為自動或人工 結構式。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由主體、附件兩個部分中的排污閥、立體網、直通管、前活接、下活接、后活接等有機綜合組成,兩端分別設置前活接、后活接的直通管下側接排污閥,內設立體網,排污閥下端設下活接。所述立體網為圓臺狀曲折面和由多層納米濾網疊加而成,并以立體臥式設置于直通管中,且小端即前端懸置于直通管中、大端即后端外側與直通管內側連接。所述前活接、后活接分別與外部注水管對接,所述下活接與外部排污管對接。所述排污閥為自動或人工結構式。本專利技術性能優越、適用廣泛、功能多樣、立體濾網、防堵排污、安用便捷、節水高效、可靠耐用和各種水質通用,其綜合性價比與效益高。文檔編號F16K51/00GK102853163SQ20121037376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日專利技術者韋戰 申請人:柳州市京陽節能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立體防堵微濾網閥,其特征在于:該閥包括主體、附件兩個部分,所述主體包括排污閥(2)、立體網(5)、直通管(6),所述附件包括前活接(1)、下活接(3)、后活接(4),閥的兩端分別設置前活接(1)、后活接(4)的直通管(6)下側接排污閥(2),內設立體網(5),排污閥(2)下端設下活接(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韋戰,
申請(專利權)人:柳州市京陽節能科技研發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