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混凝土提起錨件的卡圈,包括連接部和鄰接部,所述連接部用于將卡圈連接到提起錨件,所述鄰接部提供一個鉤爪鄰接面,以限制鉤爪相對于提起錨件的轉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混凝土板提起錨件(lifting anchor)的卡圈(collar),特別是但不局限于一種由彎曲線材形成的混凝土板提起錨件,所述錨件具有提供鉤爪鄰接面(clutch abutment surfaces)的卡圈。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混凝土板的提起是通過在混凝土板澆鑄過程中嵌入在混凝土板中的錨件實現的。從一塊金屬板切割下錨件可得到這種典型錨件,并對其切割以得到用于限制升降鉤爪相對于錨件轉動的鉤爪鄰接肩。但是,申請人已經確認,這種典型錨件由于切割工序而導致成本相對較高,而且這種錨件必須設置在混凝土板的中心平面或接近中心平面處的 位置而使其使用具有局限性。通過切割板材制造錨件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得到的錨件的形狀經常參差不齊。由于錨件通常為平面型,而且為了實現提起,錨件的正確定位要求錨腿穿過混凝土板的大部分厚度,因此通過切割金屬板制造的錨件具有許多不足之處。另外,申請人已經確認,現有提起錨件的制造產生副產品,造成了材料的巨大浪費。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力求解決或至少改進現有錨件的一個或多個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按照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在提起混凝土構件中使用的錨件的卡圈,所述錨件包括一個可與升降系統的鉤爪接合的頭部和一個用于嵌入混凝土構件的主體部分,所述卡圈包括連接部和鄰接部,所述連接部用于將卡圈連接到錨件頭部,所述鄰接部提供一個鉤爪鄰接面,以限制鉤爪相對于錨件轉動。優選地,所述卡圈安裝到提起錨件上時,所述鄰接部形成了鉤爪鄰接面,作為靠近提起錨件的肩部。更優選地,所述鉤爪鄰接面形成為鄰近頭部的肩部,以限制鉤爪繞頭部的孔轉動。更優選地,所述鄰接部提供一個鄰近頭部每側的肩部,以限制鉤爪繞孔在兩個轉動方向的轉動。所述卡圈包括所述肩部之間的空隙,該空隙的大小與頭部的孔吻合,以使鉤爪穿過該孔。優選地,所述鄰接部由卡圈的邊緣形成。在一種優選的形式中,所述卡圈與頭部外圍配合,通過壓緊配合與頭部固定。優選地,所述卡圈通常為C形。在一種優選的形式中,所述卡圈包括至少一個與卡圈連接的剪力棒。更優選地,所述剪力棒嵌合在卡圈的槽中。優選地,所述剪力棒被焊接到卡圈上。在一個實例中,所述剪力棒形成為通常的波浪形,當卡圈被安裝到錨件上時,剪力棒波動(oscillation)方向與錨件的中心軸線通常垂直。更優選地,所述卡圈包括第二剪力棒,其中所述第二剪力棒的主軸與第一剪力棒的主軸通常平行,并且從錨件的一端看時,第二剪力棒基本為第一剪力棒的鏡像。按照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在提起混凝土構件時使用的錨件,所述錨件包括一段單條線材,所述線材彎曲形成一個可與升降系統的鉤爪接合的頭部和一個用于嵌入混凝土構件的主體部分,其中,所述錨件具有一個卡圈,提供了用于限制鉤爪相對于錨件轉動的鉤爪鄰接面,所述卡圈為上文中描述的卡圈。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非限制性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圖I是具有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例的卡圈的提起錨件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有相關支座的圖I所示錨件的透視圖;圖3是錨件的透視圖,示出有與錨件配合到一起的支座;圖4是錨件的側視圖,帶有與錨件配合到一起的支座; 圖5是錨件的俯視圖,帶有與錨件配合到一起的支座;圖6是處于分解情況下,單獨示出的支座的透視圖;圖7是錨件嵌入后的混凝土構件一個邊緣面的透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1,所示為一種用于提起混凝土構件12(見圖7)的錨件10。所示錨件10為邊緣提起錨件的形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替換實例可以是其它類型錨件的形式,例如,面提起錨件。錨件10包括一段單條線材或棒14,所述線材或棒彎曲形成一個可與升降系統的鉤爪接合的頭部16和一個用于與混凝土構件12嵌合的主體部分18。將線材14彎曲,使主體部分18的相對的錨腿20、22在與頭部16的平面基本垂直的平面上延伸。由于線材14以這種方式進行彎曲,能夠這樣設置錨件10使得相對的錨腿20、22位于與混凝土構件12的中心平面基本平行的平面上,而頭部16與混凝土構件12的中心面基本垂直進行定向。有利的是,這樣使錨件10位于混凝土構件12的下部,便于對混凝土構件12進行邊緣提起,而且有利于相對的錨腿20、22在混凝土構件12內的寬區域展開。由于錨腿20、22從中心軸線24向外張開,與可能使用具有錨腿平行的典型錨件相t匕,施加在錨件10上的負載分布在混凝土構件12的更大區域上。這由此減少了在提起時提起混凝土構件12失敗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在提起過程中大區域的混凝土構件12使得錨件10不會被扯出。每個錨腿20、22都可以制成波浪形構形,通過并入一系列的波紋,以提供錨件10在混凝土構件12內的附加錨地。有利的是,在提起過程中,波紋對混凝土產生擠壓,阻止錨腿20、22從混凝土中拔出。這樣,相對的錨腿20、22能夠提供與已經在現有錨件中使用的輔助拉桿同樣的功能。為了形成相互垂直的結構,圖中所示實例中頭部16繞錨件10的中心軸線24相對于主體部分18扭轉270度的角。在其他形式的錨件中,為了垂直的結構,頭部16可繞錨件10的中心軸線24相對于主體部分18扭轉90度的角(或者,更通常,90+180X的角度,其中X為整數)。中心軸線24與頭部16位于同一平面上。這樣,頭部16的平面與主體部分18的平面垂直。應理解,在本專利技術的其它實施例中,主體部分18可以繞中心軸線24相對于頭部16轉動,使主體部分18的平面與頭部16的平面成除90度以外的其它角度。在一些特別的實施例中,該角度可約為60度、45度、30度或15度,合適的角度根據混凝土構件12的形狀和/或方向決定。通過在錨件10嵌入混凝土板內之前彎曲頭部16以使頭部16離開錨腿20、22的平面一相應角度,錨件10可用于提起具有不同邊緣輪廓角度的混凝土板。可現場進行彎曲以適應實際應用。例如,混凝土板的邊緣輪廓成15度角,相應地,錨件的頭部16相對于錨腿20、22的平面向上彎曲15度角。類似地,混凝土板的邊緣輪廓成45度角時,錨件10的頭部16相對于錨腿20、22的平面向上彎曲相應的45度。應理解,頭部相對于錨腿20、22的平面彎曲的角度可在O度到90度之間變化,但最常見的邊緣輪廓角度為9度、15度、22. 5度、30度和45度。如圖I所示,錨件10包括一個用于與頭部16外圍配合的卡圈26。卡圈26在頭部16的上部和下部形成鄰接肩28,鄰接肩與鉤爪的主體協作以限制鉤爪相對于錨件10轉動。更具體地,卡圈26包括用于將卡圈26連接到提起錨件10的連接部58和鄰接部 60,所述鄰接部用于提供了一個鉤爪鄰接面,用于限制鉤爪相對于提起錨件10的轉動。連接部58的設置使卡圈26與提起錨件10的頭部16連接。當卡圈26安裝到錨件10上時,鉤爪鄰接面形成為高出頭部16每個相對面或相對側的鄰接肩28用以限制鉤爪繞頭部16的孔62在兩個轉動方向的轉動。卡圈26可包括鄰接肩28之間的空隙64,該空隙的大小與頭部16的孔62吻合,以允許鉤爪穿過孔62。卡圈26通常為C形,包括一對扣件,用于耦聯到界定頭部16相對面或相對側的頭部的那些部分,所述扣件之間具有一個連接帶66。每個扣件的終端為一個扣片68,通過壓緊配合確保卡圈26牢固地卡在頭部16上。鄰接部60由位于每個扣件處的卡圈26的邊緣形成。卡圈26包括一對與卡圈26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R·斯拉多杰維,
申請(專利權)人:卡斯內維里奇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