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包括第一預緊卷筒(31)、第二預緊卷筒(32)、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軸向并排設置、且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進行同向同速同步轉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驅動機構控制第一預緊卷筒和第二預緊卷筒轉動,使鋼絲繩安裝過程中得到預緊力,避免亂繩,延長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起重機領域,尤其涉及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
技術介紹
大型起重機起重鋼絲繩長度較長,安裝后未經過預緊容易出現亂繩現象,嚴重影響鋼絲繩使用壽命。如何在起重機鋼絲繩安裝過程中保證提供穩定的額定預緊力,成為當 前起重機安裝的ー個難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包括第一預緊卷筒、第二預緊卷筒、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軸向并排設置、且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進行同向同速同步轉動。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圓周表面上分別設有螺旋溝槽;所述第一預緊卷筒上的螺旋溝槽與所述第二預緊卷筒上的螺旋溝槽相互平行,并沿軸向相互錯開半個溝槽寬度的距離。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該安裝裝置還包括齒輪軸,所述齒輪軸位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之間、且所述齒輪軸分別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和所述第ニ預緊卷筒相連。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液壓馬達,所述液壓馬達與所述齒輪軸相連、且驅動所述齒輪軸進行轉動。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該安裝裝置還包括預緊カ檢驗裝置,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液壓比例控制閥,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與所述液壓馬達相連;所述預緊力檢驗裝置包括測カ滾軸、拉カ傳感器,所述測カ滾軸軸心兩端連接有所述拉カ傳感器;所述拉カ傳感器將鋼絲繩預緊カ反饋至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自動控制調節所述液壓馬達。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該安裝裝置還包括存繩滾筒,所述存繩滾筒由滾筒心、擋板和馬達組成,所述擋板與所述滾筒心為可拆式連接,所述馬達與所述存繩滾筒相連、且驅動所述滾筒心進行轉動。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滾筒心設有多個供與所述擋板進行匹配拼裝的裝配槽。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擋板由兩層環木拼裝組成。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驅動機構控制第一預緊卷筒和第二預緊卷筒轉動,使鋼絲繩安裝過程中得到預緊力,避免亂繩,延長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安裝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安裝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存繩滾筒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和圖2所示,本技術公開了ー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包括第一預緊卷筒31、第二預緊卷筒32、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軸向并排設置、且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進行同向同速同步轉動。 本技術的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通過驅動機構控制第一預緊卷筒31和第ニ預緊卷筒32轉動,使鋼絲繩安裝過程中得到預緊力,避免亂繩,延長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O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圓周表面上分別設有螺旋溝槽;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上的螺旋溝槽與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上的螺旋溝槽相互平行,并沿軸向相互錯開半個溝槽寬度的距離。避免了鋼絲繩卷繞的干擾,防止亂繩。該安裝裝置還包括齒輪軸33,所述齒輪軸33位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ニ預緊卷筒32之間、且所述齒輪軸33分別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相連。通過齒輪軸33,使得第一預緊卷筒31和第二預緊卷筒32達到同向同速同步的效果,避免預緊過程造成的亂繩。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液壓馬達41,所述液壓馬達41與所述齒輪軸33相連、且驅動所述齒輪軸33進行轉動。 該安裝裝置還包括預緊カ檢驗裝置6,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液壓比例控制閥,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與所述液壓馬達41相連;所述預緊カ檢驗裝置6包括測カ滾軸、拉カ傳感器,所述測カ滾軸軸心兩端連接有所述拉カ傳感器;所述拉カ傳感器將鋼絲繩預緊カ反饋至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所述液壓比例控制閥自動控制調節所述液壓馬達41。拉カ傳感器測出瞬間鋼絲繩預緊力,鋼絲繩預緊后通過預緊カ檢驗裝置6可以反饋預緊實際情況;當實際預緊カ過大或過小時,發出信號反饋至液壓比例控制閥,通過液壓比例控制閥自動調節控制液壓馬達41,使得鋼絲繩達到穩定持續預緊的效果。預緊カ檢驗裝置6與液壓比例控制閥構成自動調節系統,使得鋼絲繩預緊カ保持穩定,保證了鋼絲繩的預緊質量。如圖3所示,該安裝裝置還包括存繩滾筒1,所述存繩滾筒I由滾筒心11、擋板12和馬達13組成,所述擋板12與所述滾筒心11為可拆式連接,所述馬達13與所述存繩滾筒I相連、且驅動所述滾筒心11進行轉動。擋板12與滾筒心11拼裝有多種組合方式,可提供多種鋼絲繩容量。所述滾筒心11設有多個供與所述擋板12進行匹配拼裝的裝配槽,將擋板12安裝在不同的裝配槽內,產生不同寬度的存繩滾筒I。所述擋板12由兩層環木拼裝組成,產生不同擋板12高度的存繩滾筒I。存繩滾筒I運輸便捷,且解決了鋼絲繩拆裝后的存放問題,使得鋼絲繩得以妥善存放不沾沙石等雜物。存繩滾筒I采用了馬達13作為動力,ー改以往人力驅動放繩,鋼絲繩拆裝過程更人性化自動化。安裝鋼絲繩時,鋼絲繩從存繩滾筒I引出,經過鋼絲繩經由導向滾軸7、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的外切位置卷繞在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最后通過測カ滾軸出繩卷繞在起重機的起升機構上。可以理解,起重機的起升機構對鋼絲繩產生ー個動力,預緊系統則通過液壓馬達41控制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使得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與其纏繞的鋼絲繩產生摩擦阻力,使鋼絲繩得到一個預緊的效果;進入起重機起升機構時也不易亂繩,且預緊后使用的鋼絲繩壽命更長。導向滾軸7、第一預緊卷筒31、第二預緊卷筒32、驅動機構以及預緊カ檢驗裝置6均安裝固定在底座5上;底座5設有固定架可與現場固定物進行連接固定,使用方便。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所作的進ー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預緊卷筒(31)、第二預緊卷筒(32)、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軸向并排設置、且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進行同向同速同步轉動。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圓周表面上分別設有螺旋溝槽;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上的螺旋溝槽與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上的螺旋溝槽相互平行,并沿軸向相互錯開半個溝槽寬度的距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安裝裝置還包括齒輪軸(33),所述齒輪軸(33)位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之間、且所述齒輪軸(33)分別于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起重機鋼絲繩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預緊卷筒(31)、第二預緊卷筒(32)、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軸向并排設置、且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預緊卷筒(31)和所述第二預緊卷筒(32)進行同向同速同步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志勇,黃偉明,李國安,徐雪山,于錦軍,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力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火電工程總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