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所述底座與氣膜建筑頂部固定連接并使所述底座的孔腔正對氣膜建筑頂面的排氣窗,所述排氣管的側壁開設有多個排氣孔,所述多個排氣孔的流向截面面積之和不大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的流向截面面積,所述防風防雨蓋邊沿設有擋板,該擋板向下延伸至能夠防止雨水在風的作用下從所述排氣孔進入氣膜建筑內部的高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在各種天氣條件下,氣膜建筑內部的有害氣體或粉塵均能夠借助氣膜內部的壓力,直接從排氣裝置的排氣孔排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通風排氣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在氣膜建筑中使用的通風排氣裝置。
技術介紹
氣膜建筑是靠內外的氣壓差來支撐整個建筑的,以其良好的經濟型、便攜性,應用越來越多,并出現了將氣膜建筑作為倉庫以及車間使用的情況。作為這些用途的氣膜建筑內部會產生有害氣體、可燃氣體或者粉塵,如果不及時排出,當堆積到一定程度會發生中 毒、爆炸等事故。現有技術的排氣裝置出氣ロ有效截面積較大,若直接在氣膜建筑上使用會導致氣膜建筑大量漏氣、失壓過快,増加建筑能耗,嚴重時使氣膜建筑倒塌;現有技術的排氣裝置由于主要針對內外壓差很小的傳統建筑,一般米用風機向建筑外鼓風主動排氣的技術方案,或采用增加其排氣孔流向截面面積的技術方案,這兩種方案都増加了建筑能耗且容易導致失壓過快;此外,現有技術的排氣裝置的底座面積過小、體積過大,如果在氣膜建筑使用會增加氣膜建筑受風變形搖擺的問題,不僅安裝不穩固,還大大減弱的氣膜建筑的穩定性,同時增加能耗。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可以在氣膜建筑中使用井能使用各種天氣條件的排氣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所述底座與氣膜建筑頂部固定連接并使所述底座的孔腔正對氣膜建筑頂面的排氣窗,所述排氣管的壁面開設有多個排氣孔,所述多個排氣孔的流向截面面積之和不大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的流向截面面積。排氣管壁面的多個排氣孔均勻設置在排氣管的側壁,所述防風防雨蓋邊沿設有擋板,所述擋板向下延伸至能夠防止雨水在風的作用下從所述排氣孔進入氣膜建筑內部的高度。所述底座具有法蘭型底面,所述底座通過其法蘭型底面的固定孔固定在氣膜建筑的頂面,所述底座的法蘭型底面與氣膜建筑頂面之間放置ー個防止漏氣滲水的密封墊圈。所述排氣管呈漏斗狀。所述多個排氣孔均勻設置在漏斗形排氣管的向下傾斜的側壁上。所述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合圍形成排氣通道,該排氣通道的流向截面面積呈現中間小,從中間出發向上和向下排氣通道流向截面面積逐漸變大的變化,所述排氣通道中間部分的流向截面面積不小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的流向截面面積。所述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一體成型。所述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各為方便拆裝的獨立部件。所述底座上端設有底座螺紋;所述排氣管下端設有與所述底座螺紋旋配的排氣管下螺紋,上端設有排氣管上螺紋;所述防風防雨蓋下端設有與所述排氣管上螺紋旋配的防風防雨蓋螺紋;底座、排氣管和防風防雨蓋旋接。本技術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在各種天氣條件下,氣膜建筑內部的有害氣體或粉塵均能夠借助氣膜內部的壓力,直接從排氣裝置的排氣孔排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的結構分解半剖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ー步說明。本技術使用的術語“流向截面”表示流體流動過程中穿過的有效截面,很顯然該“流向截面”與流體流動方向垂直。本技術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其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包括依次連接的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所述底座I具有法蘭型底面,所述底座I通過其法蘭型底面的固定孔11固定在氣膜建筑的頂面使所述底座I的孔腔正對氣膜建筑4頂面的排氣窗5,所述底座I的法蘭型底面與氣膜建筑頂面之間放置ー個防止漏氣滲水的密封墊圈。該密封墊圈還有防止雨水雪水滲漏到氣膜建筑內部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所述底座I還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與所述氣膜建筑4固定,也可以根據安全目標選擇具體的密封方式。所述排氣管2的側壁均勻地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2,所述多個排氣孔22的流向截面面積之和不大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5的流向截面面積。如此可以在防止氣膜建筑4超量漏氣。優選的,所述排氣管2呈漏斗狀,所述多個排氣孔22均勻設置在漏斗形排氣管2的向下傾斜的側壁上。如此設計,排氣管2上半部分斜向,排氣孔22向下開,有助于防風和防雨。可以理解的,所述排氣管形2的形狀可以是任意的,所述排氣孔22的數量及其排列方式也可以是任意的,也可以開設在所述排氣管2的壁面的其他位置,只須保證排氣孔22的流向截面面積可以滿足排氣量的要求,并且排氣孔間距足夠大以滿足強度要求。所述防風防雨蓋3邊沿設有擋板31,所述擋板31向下延伸至能夠防止雨水在風的作用下從所述排氣孔22進入氣膜建筑內部的高度。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合圍形成排氣通道6,該排氣通道6的流向截面面積呈現中間小,從中間出發向上和向下排氣通道6流向截面面積逐漸變大的變化,所述排氣通道6中間部分的流向截面面積不小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5的流向截面面積。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的結構具有多種可以實現本專利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實施例一如圖2所示,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各為方便拆裝的獨立部件,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均為橫截面為圓形的旋轉體,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同軸旋接。所述底座I呈從下往上橫截面積逐漸減小的圓臺狀,其下端為法蘭型底面,其上端部分設有底座螺紋12。所述排氣管2呈漏斗狀,其下端設有與所述底座螺紋12旋配的排氣管下螺紋21,上端設有排氣管上螺紋23,所述多個排氣孔22均勻設置在漏斗形排氣管2的向下傾斜的側 壁上。所述防風防雨蓋3呈圓柱形,其上端封閉,其下端設有與所述排氣管上螺紋23旋配的防風防雨蓋螺紋32,其邊沿設有擋板31。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可以為塑料材質或金屬材質。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還可以是其他形狀,互相之間還可以選擇現有技術其他的連接方式進行連接安裝。此實施例能夠方便進行運輸、安裝。實施例ニ 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采用一體成型以減少連接部位。所述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可以采用金屬鋳造成型,也可以采用塑料注塑成型。此實施例由于將連接部位減少到最小,提高了強度;此外,一體成型的結構沒有連接處的臺階、縫隙等結構,解決了積灰等問題。上述實施例為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凡其原理和基本結構與本實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術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ー種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底座(I)、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與氣膜建筑頂部固定連接并使所述底座(I)的孔腔正對氣膜建筑頂面的排氣窗(5),所述排氣管(2)的壁面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2),所述多個排氣孔(22)的流向截面面積之和不大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5)的流向截面面積。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排氣管(2)壁面的多個排氣孔(22)均勻設置在排氣管(2)的側壁,所述防風防雨蓋(3)邊沿設有擋板(31),所述擋板(31)向下延伸至能夠防止雨水在風的作用下從所述排氣孔(22)進入氣膜建筑內部的高度。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具有法蘭型底面,所述底座(I)通過其法蘭型底面的固定孔(11)固定在氣膜建筑的頂面,所述底座(I)的法蘭型底面與氣膜建筑頂面之間放置ー個防止漏氣滲水的密封墊圈。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2)呈漏斗狀,所述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膜建筑的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底座(1)、排氣管(2)和防風防雨蓋(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與氣膜建筑頂部固定連接并使所述底座(1)的孔腔正對氣膜建筑頂面的排氣窗(5),所述排氣管(2)的壁面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2),所述多個排氣孔(22)的流向截面面積之和不大于所述氣膜建筑頂面排氣窗(5)的流向截面面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龍,王秦,楊鋒,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博德維建筑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