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所述主油缸包括缸筒和滑動安裝于缸筒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第一活塞靠近主油缸的頭部,第一活塞連接有伸出主油缸外的活塞桿;所述主油缸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與缸筒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力管路、油泵和三位四通電磁閥;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口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收縮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伸出施力管路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伸出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溢流端口與溢流桶連通。該主油缸油路系統可滿足大型油缸彎管機的彎管力的同時,推彎速度快,從而提高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油路系統,特別是指ー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
技術介紹
一般大型油壓彎管機由于需要彎管カ大,因此配套的主油缸則體積大才能滿足其彎管力,這樣使得整機的體積就顯得臃腫龐大,并且退彎速度慢,制約了整個機器的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該主油缸 油路系統可滿足大型油缸彎管機的彎管カ的同時,推彎速度快,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所述主油缸包括缸筒和滑動安裝于缸筒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第一活塞靠近主油缸的頭部,第一活塞連接有伸出主油缸外的活塞桿;所述主油缸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カ管路、與第一活塞與缸筒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カ管路、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カ管路、油泵和三位四通電磁閥;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ロ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收縮施力端ロ連通,所述伸出施力管路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伸出施力端ロ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溢流端ロ與溢流桶連通。作為ー種優選的方案,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上均設有行程調速閥。作為ー種優選的方案,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ロ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電磁溢流閥。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的效果是由于采用的主油缸是雙活塞的,并且通過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對第二活塞施力、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對第一活塞施力,因此,主油缸的缸筒直徑可以設置較小,依然能夠保證彎管所需的彎管力,而在主油缸伸出時,伸出施力管路對第一活塞進行施力,缸筒直徑小,第一活塞的受カ面積小,壓強大,活塞桿伸出速度變快,因而彎管機的推彎速度加快,進而提高彎管機的生產效率。又由于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上均設有行程調速閥,因此確保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在回縮時受力相同、速度相同。又由于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ロ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電磁溢流閥,因此,油泵在對主油缸進行供油時過多的油由電磁溢流閥溢流回收。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液壓原理圖;附圖中1.王油缸;11.弟一活塞;12.弟_■活塞;13.連接桿;14.活塞桿;15.缸筒;2.第一收縮施力管路;3.第二收縮施力管路;4.伸出施力管路;5.行程調速閥;6.三位四通電磁閥;61.收縮施力端ロ ;62.伸出施力端ロ ;63.供油端ロ ;64.溢流端ロ ;7.油泵;8·電磁溢流閥;9·壓カ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的詳細描述。如圖I所示,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1,所述主油缸I包括缸筒15和滑動安裝于缸筒15內的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之間通過連接桿13連接,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整體動作,第一活塞11靠近主油缸I的頭部,第一活塞11連接有伸出主油缸I外的活塞桿14 ;所述主油缸I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カ管路2、與第一活塞11與缸筒15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カ管路3、與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カ管路4、油泵7和三位四通電磁閥6 ;所述油泵7與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供油端ロ 63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カ管路2和第二收縮施カ管路3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收縮施力端ロ 61連通,所述伸出施カ管路4與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伸出施力端ロ 62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溢流端ロ 64與溢流桶連通。為了保證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的受カ相同、速度相同,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2和第二收縮施カ管路3上均設有行程調速閥5。所述油泵7與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供油端ロ 63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電磁溢流閥8。其上還設有壓カ表9,這樣可以確保主油缸I處在安全壓カ下正常工作。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油泵7將油桶內的液壓油抽出經供油端ロ 63進入到三位四通電磁閥6中,三位四通電磁閥6將液壓油進行分配,液壓油從收縮施力端ロ 61流出,經第一收縮施カ管路2和第二收縮施カ管路3分別作用于第二活塞12和第一活塞11,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同時同速動作使得活塞桿14回縮,彎管機實現彎管,由于作用于兩個活塞,因此即使缸筒15的直徑小點也能滿足彎管所需的彎管力,活塞桿收縮到位后,液壓油從伸出施カ管路4回流至三位四通電磁閥6并從溢流端ロ 64流出,完成主油缸I的活塞桿14收縮動作。當液壓油從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收縮施力端ロ 61流出,這樣液壓油進入到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之間的腔內推動第一活塞11向缸筒15頭部移動,活塞桿14伸出,到位后液壓缸從第一收縮施カ管路2中回流到三位四通電磁閥6中并從溢流端ロ64流出。綜上所述,主油缸I在三位四通電磁閥6的控制下完成活塞桿14的收縮和伸出,并且采用設置雙活塞,可以減小缸筒15的直徑,從而保證主油缸I提供足夠的彎管動カ的同時,推彎速度加快。權利要求1.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缸包括缸筒和滑動安裝于缸筒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第一活塞靠近主油缸的頭部,第一活塞連接有伸出主油缸外的活塞桿;所述主油缸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カ管路、與第一活塞與缸筒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カ管路、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力管路、油泵和三位四通電磁閥;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ロ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收縮施力端ロ連通,所述伸出施カ管路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伸出施力端ロ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溢流端ロ與溢流桶連通。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上均設有行程調速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ー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ロ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電磁溢流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所述主油缸包括缸筒和滑動安裝于缸筒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第一活塞靠近主油缸的頭部,第一活塞連接有伸出主油缸外的活塞桿;所述主油缸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與缸筒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力管路、油泵和三位四通電磁閥;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口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收縮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伸出施力管路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伸出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溢流端口與溢流桶連通。該主油缸油路系統可滿足大型油缸彎管機的彎管力的同時,推彎速度快,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文檔編號F15B11/02GK202646198SQ20122030181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6日專利技術者魏平華, 余季華 申請人:張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彎管機主油缸油路系統,包括主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缸包括缸筒和滑動安裝于缸筒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第一活塞靠近主油缸的頭部,第一活塞連接有伸出主油缸外的活塞桿;所述主油缸油路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一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與缸筒頭部之間的腔室連通的第二收縮施力管路、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間的腔室連通伸出施力管路、油泵和三位四通電磁閥;所述油泵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供油端口連通,所述第一收縮施力管路和第二收縮施力管路均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收縮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伸出施力管路與三位四通電磁閥的伸出施力端口連通,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的溢流端口與溢流桶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平華,余季華,
申請(專利權)人:張家港市華舜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