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升降三級氣缸,尤其是一種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包括一級缸體、活塞桿、大活塞,大活塞將缸體內腔分隔為上升氣壓腔和大活塞推動腔,上升氣壓腔與上升進氣管連通;在大活塞推動腔中設置有與大活塞固定一體的二級缸體,二級缸體的內腔中設置有小活塞,活塞桿一端固定在小活塞上;其中:所述大活塞推動腔與固定在一級缸體外殼上部的下降進氣管連通;所述小活塞將二級缸體的內腔分隔為小活塞推動腔和下降氣壓腔,下降氣壓腔與下降進氣管連通;所述活塞桿與二級缸體的端口通過前堵塞密封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于所述結構而具有的優點是:提高了充電操作安全性、提高了控制精度、無沖擊載荷、延長了氣缸使用壽命和降低了企業使用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升降三級氣缸,具體是ー種提高充電操作安全性、提高控制精度、無沖擊載荷、延長氣缸使用壽命和降低企業使用成本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
技術介紹
現有的充電客車大多數采用地面充電方式,即將電板與地面電源通過插電方式導通充電,采用插電式充電的不足在于安全性低,每次充電均需人工操作,人工投入大,企業的使用成本偏高。為解決上述安全性的問題,現有技術中是利用氣缸帶動電板升降,實現空中充電的方式,采用該技術的后,由于電板與電源在空中完成導通,與地面無接觸,使得整個充電 過程安全和便捷。該技術中,氣缸通過控制閥桿,閥桿推動電板上下移動,實現電板與空中電源的導通與斷開。然而,現有技術的閥桿復位是靠設置在氣壓工作腔中的復位彈簧實現的,由于在推動閥桿上升的工作過程中,復位彈簧會給閥桿ー個反向拉力,使得閥桿上升的位移距離難于控制在設計值上,控制精度低,有時還需要人工配合。利用氣缸帶動電板升降技術中也有通過閥桿自重進行復位的,該結構在使用過程中,氣缸采用的是高壓氣源,氣缸中閥桿的運行速度太快,使得閥桿瞬間上移推動電板,氣缸的沖擊載荷大,在工作過程中產生非常刺耳的噪音,并降低了缸體的可靠性,很容易出現密封件漏氣,造成缸體的損壞,使用壽命短,給車場的維修人員帶來較大的維修工作量,也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用エ投入,使得企業使用成本偏高。綜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空中充電升降氣缸控制精度低、沖擊載荷大、使用壽命短和使用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提高充電操作安全性、提高控制精度、無沖擊載荷、延長氣缸使用壽命和降低企業使用成本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為實現本技術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包括ー級缸體和活塞桿,以及設置在ー級缸體中的大活塞,大活塞與ー級缸體動密封連接,大活塞將一級缸體的內腔分隔為上升氣壓腔和大活塞推動腔,上升氣壓腔與固定在ー級缸體外殼下部的上升進氣管連通;在大活塞推動腔中設置有與大活塞固定一體的ニ級缸體,ニ級缸體與ー級缸體動密封連接,ニ級缸體的內腔中設置有小活塞,小活塞與ニ級缸體動密封連接,活塞桿一端固定在小活塞上,活塞桿另一端伸出ニ級缸體;其中所述大活塞推動腔與固定在ー級缸體外殼上部的下降進氣管連通;所述小活塞將ニ級缸體的內腔分隔為小活塞推動腔和下降氣壓腔;所述ニ級缸體的缸壁上設置有隨ニ級缸體下降時使下降氣壓腔與大活塞推動腔連通的連通孔。所述活塞桿與ニ級缸體的端ロ通過前堵塞密封連接。需要活塞桿上升時,由上升進氣管注入高壓氣,高壓氣進入上升氣壓腔后推動大活塞上移,大活塞推動ニ級缸體,ニ級缸體帶動活塞桿上移,實現活塞桿對負載的舉升。需要下降活塞桿吋,由下權利要求1.一種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包括一級缸體(3)和活塞桿(22),以及設置在一級缸體(3)中的大活塞(6),大活塞(6)與一級缸體(3)動密封連接,大活塞(6)將ー級缸體(3)的內腔分隔為上升氣壓腔(23)和大活塞推動腔(24),上升氣壓腔(23)與固定在一級缸體(3)外殼下部的上升進氣管(25)連通;在大活塞推動腔(24)中設置有與大活塞(6)固定一體的ニ級缸體(18),ニ級缸體(18)與一級缸體(3)動密封連接,ニ級缸體(18)的內腔中設置有小活塞(11 ),小活塞(11)與ニ級缸體(18)動密封連接,活塞桿(22) —端固定在小活塞(11)上,活塞桿(22)另一端伸出ニ級缸體(18);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活塞推動腔(24)與固定在一級缸體(3)外殼上部的下降進氣管(26)連通;所述小活塞(11)將ニ級缸體(18)的內腔分隔為小活塞推動腔(27)和下降氣壓腔(28);所述ニ級缸體(18)的缸壁上設置有隨ニ級缸體(18)下降時使下降氣壓腔(28)與大活塞推動腔(24)連通的連通孔(31); 所述活塞桿(22)與ニ級缸體(18)的端ロ通過前堵塞(21)密封連接; 需要活塞桿(22)上升時,由上升進氣管(25)注入高壓氣,高壓氣進入上升氣壓腔(23)后推動大活塞(6)上移,大活塞(6)推動ニ級缸體(18),ニ級缸體(18)帶動活塞桿(22)上移,實現活塞桿(22)對負載的舉升; 需要下降活塞桿(22)時,由下降進氣管(26)注入高壓氣,高壓氣首先進入大活塞推動腔(24)推動大活塞(6)下移復位,大活塞6復位后高壓氣由大活塞推動腔(24)進入下降氣壓腔(28),然后推動小活塞(11)帶動活塞桿(22)下移復位,實現下降。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活塞推動腔(24)中,ニ級缸體(18)與一級缸體(3)之間形成有負壓腔(29),負壓腔(29)與下降進氣管(26)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活塞推動腔(24)中,在ニ級缸體(18)與大活塞(6)連接部外套設有大緩沖套(7),大緩沖套(7)外套設有一級緩沖導向套(16)。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緩沖導向套(16)開有將大活塞推動腔(24)與負壓腔(29)連通的導通孔(30)。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緩沖套(7)與ー級緩沖導向套(16 )采用動密封連接,ー級緩沖導向套(16 )與一級缸體(3 )和ニ級缸體(18 )之間均采用動密封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降氣壓腔(28)中,在活塞桿(22)與小活塞(11)連接部外套設有小緩沖套(13),小緩沖套(13)外套設有ニ級緩沖導向套(19)。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緩沖套(13)與ニ級緩沖導向套(19)采用動密封連接,ニ級緩沖導向套(19)與ニ級缸體(18)和活塞桿(22)之間均采用動密封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ニ級緩沖導向套(19)上開有與ニ級缸體(18)缸壁上連通孔(31)對應的開孔。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ー級缸體(3)的底部固定在底板(I)上,底板(I)與一級缸體(3)連接處的一級缸體(3)內腔中設置有堵塞(2)。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升降三級氣缸,尤其是一種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包括一級缸體、活塞桿、大活塞,大活塞將缸體內腔分隔為上升氣壓腔和大活塞推動腔,上升氣壓腔與上升進氣管連通;在大活塞推動腔中設置有與大活塞固定一體的二級缸體,二級缸體的內腔中設置有小活塞,活塞桿一端固定在小活塞上;其中所述大活塞推動腔與固定在一級缸體外殼上部的下降進氣管連通;所述小活塞將二級缸體的內腔分隔為小活塞推動腔和下降氣壓腔,下降氣壓腔與下降進氣管連通;所述活塞桿與二級缸體的端口通過前堵塞密封連接。本技術由于所述結構而具有的優點是提高了充電操作安全性、提高了控制精度、無沖擊載荷、延長了氣缸使用壽命和降低了企業使用成本。文檔編號F15B15/16GK202659618SQ20122023132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專利技術者向光 申請人:向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客車空中充電氣缸,包括一級缸體(3)和活塞桿(22),以及設置在一級缸體(3)中的大活塞(6),大活塞(6)與一級缸體(3)動密封連接,大活塞(6)將一級缸體(3)的內腔分隔為上升氣壓腔(23)和大活塞推動腔(24),上升氣壓腔(23)與固定在一級缸體(3)外殼下部的上升進氣管(25)連通;在大活塞推動腔(24)中設置有與大活塞(6)固定一體的二級缸體(18),二級缸體(18)與一級缸體(3)動密封連接,二級缸體(18)的內腔中設置有小活塞(11),小活塞(11)與二級缸體(18)動密封連接,活塞桿(22)一端固定在小活塞(11)上,活塞桿(22)另一端伸出二級缸體(18);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活塞推動腔(24)與固定在一級缸體(3)外殼上部的下降進氣管(26)連通;所述小活塞(11)將二級缸體(18)的內腔分隔為小活塞推動腔(27)和下降氣壓腔(28);所述二級缸體(18)的缸壁上設置有隨二級缸體(18)下降時使下降氣壓腔(28)與大活塞推動腔(24)連通的連通孔(31);所述活塞桿(22)與二級缸體(18)的端口通過前堵塞(21)密封連接;需要活塞桿(22)上升時,由上升進氣管(25)注入高壓氣,高壓氣進入上升氣壓腔(23)后推動大活塞(6)上移,大活塞(6)推動二級缸體(18),二級缸體(18)帶動活塞桿(22)上移,實現活塞桿(22)對負載的舉升;需要下降活塞桿(22)時,由下降進氣管(26)注入高壓氣,高壓氣首先進入大活塞推動腔(24)推動大活塞(6)下移復位,大活塞6復位后高壓氣由大活塞推動腔(24)進入下降氣壓腔(28),然后推動小活塞(11)帶動活塞桿(22)下移復位,實現下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光,
申請(專利權)人:向光,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