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雙向液壓鎖,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雙向液壓鎖使用時安全性低、使用壽命易受影響的問題。它包括閥體,閥體內設有雙向活塞,雙向活塞將閥體分隔為左右相鄰的兩個獨立腔體:腔體一和腔體二,閥體上具有與腔體一相聯通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與腔體二相聯通的另外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腔體一和腔體二內均具有閥芯和彈簧,閥芯抵靠在閥體上將腔體一分隔為兩個分別與保壓油孔和進油孔相通的兩個腔體,同時也將腔體二分隔為兩個分別與另外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相通的兩個腔體,閥芯一和雙向活塞之間、閥芯二與雙向活塞之間均具有緩壓機構。它具有使用安全性高、使用壽命長、結構簡單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
,涉及ー種雙向液壓鎖。
技術介紹
雙向液壓鎖廣泛用于工程運輸起重等機械中的油缸需保壓的油路中,主要用來防止執行機構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誤動作。通常是在執行機構(油缸和馬達等)進出口串接一個雙向液壓鎖,以使執行機構不管停在任何位置都能保壓。其一般都采用單閥芯結構,將閥芯安裝于閥體內部,并將閥芯的前端加工成錐面,與閥體形成密封以此來隔斷進油口和出油ロ之間的連接。如中國專利公開了ー種雙向液壓鎖,其包括閥殼、第一閥座、第二閥座、第一調節堵頭、第二調節堵頭、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第一錐閥、第二錐閥及控制活塞,其中,第一閥座以及第ニ閥座分別固定于閥殼的兩端;第一調節堵頭、第一彈簧以及第ー錐閥安裝于第一閥座上,且第一彈簧彈性抵接于第一錐閥上;第二調節堵頭、第二彈簧以及第ニ錐閥安裝于第二閥座上,且第二彈簧彈性抵接于弟~■維閥上;控制活塞收各與閥殼內。上述雙向液壓鎖中,閥殼上端設有用于進油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ロ,閥殼下端設有用于出油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ロ,第一油ロ與第三油ロ相聯,第二油ロ與第四油ロ相聯。第一錐閥和第二錐閥起到了閥芯的作用,能夠起到連通進油口和出油孔連通和隔斷的作用。當第一油ロ進油時,第四油ロ處于回油狀態。而第二油ロ進油時,第三油ロ處于回油狀態。當第一油口和第二油ロ均布進油時,兩側錐閥均不移動,從而實現液壓鎖紫。然而,上述雙向液壓鎖在使用過程中,當節油ロ處的油壓較大時,在油液液壓カ的推動カ下起到閥芯作用的第一錐閥或第二錐閥會在瞬間產生作高速的移動,此時第一錐閥或第二錐閥與閥殼之間的腔體的容積迅速減小,從而由此產生極大的沖擊力,對雙向液壓鎖的使用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當沖擊カ過大時,甚至能夠將用于密封閥殼的堵頭打飛,降低了雙向液壓鎖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ー種使用安全性高、結構簡單的雙向液壓鎖。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雙向液壓鎖,包括內部為空腔的閥體,所述閥體內設有雙向活塞,上述雙向活塞將閥體分隔為左右相鄰的兩個獨立腔體腔體一和腔體ニ,所述閥體上具有與腔體一相聯通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與腔體二相聯通的另外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所述腔體一和腔體ニ內均具有閥芯和彈簧,在彈簧的弾力作用下閥芯抵靠在閥體上將腔體一分隔為兩個分別與保壓油孔和進油孔相通的兩個腔體,同時也將腔體二分隔為兩個分別與另外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相通的兩個腔體,所述閥芯一和雙向活塞之間、閥芯ニ與雙向活塞之間均具有當雙向活塞移動后能緩沖大油壓的緩壓機構。進油孔進油時,閥芯受油液的液壓力作用與檔沿脫離,使得進油孔與保壓油孔之間相連通,油液可直接從進油孔流向保壓油孔。當閥芯移動時,閥芯與閥體之間的腔體的體積會發生變化,若油液壓カ較大時,閥芯瞬間的移動速度較快,因此容易使得閥芯與閥體之間的腔體的體積迅速減小,而產生極大的沖擊力。緩壓機構能夠在進油油液壓カ過大時,減緩由于閥芯與閥體之間的腔體因體積迅速減小而產生的極大沖擊力,從而避免因沖擊カ過大而對雙向液壓鎖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提高了其使用時的安全性。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的腔體一和腔體ニ處均具有凸出的擋沿,上述閥芯呈筒狀且其在彈簧的弾力作用下抵靠在擋沿上形成密封,上述的保壓油孔和進油孔分別位于擋沿兩側的閥體上,所述閥芯側部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過油孔。在保壓狀態下即保壓油孔位于高壓狀態且進油孔處不供油,閥芯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抵靠在檔沿上,使得閥芯與檔沿之間形成密封,此時保壓油孔與進油孔之間的油路被隔斷。在進油孔開始進油吋,閥芯受油液的壓力作用而與檔沿相脫離,此時進油孔與保壓油孔直接接通,油液從進油孔流向保壓油孔。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閥體的兩端分別聯接有將其密封的接頭體。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接頭體與閥體之間設有密封圏。設置密封圈可防止油液從閥體與接頭體之間的間隙向外泄漏。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緩壓機構為位于閥芯內的緩壓閥芯,上述的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靠在緩壓閥芯和接頭體上,且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緩壓閥芯具有抵靠在閥芯端ロ處形成密封的趨勢,同時閥芯具有抵靠在擋沿上的趨勢,所述緩壓閥芯沿其軸向具有一道通油孔,通油孔的一端位于接頭體與閥芯之間的腔體處,通油孔的另一端與上述閥芯的過油孔相通,上述雙向活塞能部分伸入閥芯端口內并抵壓在緩壓閥芯上。在保壓時,緩壓閥芯與閥芯端ロ之間以及閥芯端ロ與檔沿之間均形成密封,將進油孔與保壓油孔之間的油路隔斷。進油孔進油時,油液首先推動緩壓閥芯脫離閥芯,此時閥芯與接頭體之間的腔體和保壓油孔通過通油孔和過油孔相連通,腔體內的油液能夠從保壓油孔中流出。之后閥芯受到油液的推動與檔沿相分離,使得進油孔與保壓油孔直接相連通,進油孔處的油液能夠直接流向保壓油孔。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閥芯端部具有凹入的彈簧座一,上述彈簧的一端位于彈簧座ー處。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彈簧與彈簧座之間設有墊片,墊片被緊壓在彈簧座與彈簧之間。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接頭體上具有凹入的彈簧座ニ,上述彈簧的另一端位于彈簧座ニ處。在上述的雙向液壓鎖中,所述腔體一內的閥芯、緩壓閥芯、彈簧和腔體ニ內的閥芯、緩壓閥芯、彈簧均以雙向活塞為基準對稱設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雙向液壓鎖通過在閥芯處設置緩壓閥芯,在進油和回油時利用緩壓閥芯提前讓閥芯與接頭體之間的油液從保壓油孔流出,減小了進油油壓過大時閥芯瞬間移動而產生的閥芯與接頭體之間容積的瞬間變化量,從而降低了因閥芯與接頭體之間的瞬間變化而產生的沖擊力,避免該沖擊力過大而將接頭體打飛,從而保證了本雙向液壓鎖在使用時能夠正常工作,提高了使用時的安全性,延長了本雙向液壓鎖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是本雙向液壓鎖的結構剖視圖。圖2是本雙向液壓鎖中閥芯與接頭體之間的局部剖視圖。圖中,I、閥體;2、雙向活塞;3、進油孔;4、保壓油孔;5、閥芯;6、彈黃;7、檔沿;8、過油孔;9、接頭體;10、密封圈;11、緩壓閥芯;12、通油孔;13、彈簧座一 ;14、彈簧座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ー步 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一如圖I所示,ー種雙向液壓鎖,包括內部為空腔的閥體I,閥體I內設有雙向活塞2且閥體I被雙向活塞2分隔為左右相鄰的腔體一和腔體ニ。腔體一和腔體二相互獨立,閥體I上具有與腔體一相聯通的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與腔體二相聯通的另外的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腔體一和腔體ニ內均具有閥芯5和彈簧6且腔體一和腔體ニ處均具有凸出的檔沿7,閥芯5呈筒狀且閥芯5側部具有與閥芯5內腔相通的過油孔8。腔體一內的閥芯5和雙向活塞2之間、腔體ニ內的閥芯5和雙向活塞2之間均具有當雙向活塞2移動后能緩沖大油壓的緩沖機構。閥芯5在彈簧6的弾力作用下抵靠在檔沿7上并與檔沿7形成密封,同時閥芯5還將其所處的腔體分隔為兩個分別與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相通的兩個腔體,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分別位于檔沿7兩側的閥體I上。閥體I兩端分別聯接有將閥體I兩端密封的接頭體9,接頭體9與閥體I之間通過密封圈10密封。如圖2所示,緩壓機構為位于閥芯5內的緩壓閥芯11,彈簧6分別抵靠在緩壓閥芯11和接頭體9上,緩壓閥芯11在彈簧6的彈力作用下具有抵靠在閥芯5端ロ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向液壓鎖,包括內部為空腔的閥體(1),所述閥體(1)內設有雙向活塞(2),上述雙向活塞(2)將閥體(1)分隔為左右相鄰的兩個獨立腔體:腔體一和腔體二,所述閥體(1)上具有與腔體一相聯通的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與腔體二相聯通的另外的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所述腔體一和腔體二內均具有閥芯(5)和彈簧(6),在彈簧(6)的彈力作用下閥芯(5)抵靠在閥體(1)上將腔體一分隔為兩個分別與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相通的兩個腔體,同時也將腔體二分隔為兩個分別與另外的保壓油孔(4)和進油孔(3)相通的兩個腔體,所述閥芯(5)一和雙向活塞(2)之間、閥芯(5)二與雙向活塞(2)之間均具有當雙向活塞(2)移動后能緩沖大油壓的緩壓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尹鐵軍,葉鵬飛,劉漢斌,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蘇強格液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