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包括預熱區、加熱區、保溫區、等溫區、以及緩冷區,預熱區的末端、加熱區的首端和末端、以及保溫區的首端依次相連以形成具有預熱區、加熱區及保溫區的第一熱處理段,等溫區的末端與緩冷區的首端相連以形成具有等溫區和緩冷區且與第一熱處理段并排排列的第二熱處理段,預熱區與所述緩冷區連通,緩冷區的末端與一用以收容緩冷區末端的空氣的回收裝置連接,回收裝置設置有用以將回收裝置中的空氣注入到等溫區內的空氣導入裝置,保溫區的末端與等溫區的首端之間通過保溫傳遞裝置連接,從而有效的利用爐內的溫度,實現高效節能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屬于熱處理設備。
技術介紹
金屬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內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金屬工件表面或內部的金相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金屬熱處理是機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金屬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另夕卜,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正火是將金屬工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30_50°C,保溫適當時間后,將金屬工件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藝。而現有技術中對金屬工件的正火處理一般都在正火爐中加熱保溫后,隨之在空氣中或者鼓風機中快速冷卻,其工件顯熱在冷卻中放空流失,由此存在能源浪費又污染環境等嚴重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能有效的利用爐內的溫度、實現高效節能的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包括預熱區、加熱區、保溫區、等溫區、以及緩冷區,所述預熱區的末端、加熱區的首端和末端、以及保溫區的首端依次相連以形成具有預熱區、加熱區及保溫區的第一熱處理段,所述等溫區的末端與緩冷區的首端相連以形成具有等溫區和緩冷區且與所述第一熱處理段并排排列的第二熱處理段,所述預熱區與所述緩冷區連通,所述緩冷區的末端與一用以收容緩冷區末端的空氣的回收裝置連接,所述回收裝置設置有用以將回收裝置中的空氣注入到等溫區內的空氣導入裝置,所述保溫區的末端與等溫區的首端之間通過保溫傳遞裝置連接。進一步的所述預熱區具有與緩冷區連通的預熱側部,所述緩冷區具有與預熱區連通的緩冷側部,所述預熱側部與緩冷側部上均相互對應開設有用以配合連通預熱區與所述緩冷區的開口部。進一步的所述預熱區、加熱區、保溫區、等溫區、以及緩冷區內均設置有風機。進一步的所述空氣導入裝置為風機。進一步的所述保溫傳遞裝置包括架體、沿架體縱長方向上并固定在架體上的導軌、滑動座、以及固定在架體上并將導軌和滑動座罩于其內的保溫罩,所述滑動座包括安裝在導軌上并且可沿導軌移動的座體和沿與縱長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上作伸縮運動的夾具。本技術通過將預熱區、加熱區、保溫區、等溫區和緩冷區分成并排排列的第一熱處理段和第二熱處理段,同時,連通預熱區與緩冷區、以及設置回收裝置連接,從而有效的利用爐內的溫度,實現高效節能的目的。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中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保溫傳遞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見圖1,本技術一實施例的一種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以下簡稱正火爐),包括預熱區11、加熱區12、保溫區13、等溫區21、以及緩冷區22,上述預熱區11、加熱區12、保溫區13、等溫區21和緩冷區22均分別具有首端(未標示)和末端(未標示)。預熱區11、加熱區12、保溫區13、等溫區21和緩冷區22劃分形成兩個并排排列的第一熱處理段I和第二熱處理段2。該第一熱處理段I包括預熱區11、加熱區12和保溫區13。連接關系為依次將預熱區11的末端與加熱區12的首端連接、加熱區12的末端與保溫區13的首端連接,從而形成具有預熱區11、加熱區12和保溫區13的第一熱處理段I。第二熱處理段2包括等溫區21和緩冷區22。連接關系為等溫區21的末端與緩冷區22的首端相連,從而形成具有等溫區21和緩冷區22的第二熱處理段2。通過形成上述并排排列的第一熱處理段I和第二熱處理段2,與現有技術相比,減小了正火爐縱向的占用空間,增大了橫向的寬度,也便于正火爐的安置。在上述預熱區11、加熱區12、保溫區12、等溫區21、以及緩冷區22內均設置有風機3,便于每個區中的空氣(未標示)流動。所述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連通。在本技術中,預熱區11具有與緩冷區22連通的預熱側部(未標示),緩冷區22具有與預熱區11連通的緩冷側部(未標示),預熱側部與緩冷側部上均相互對應開設有用以配合連通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的開口部4。當然,除通過該種方式連通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外,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實現。通過連通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可以實現共用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內部的空氣,從而有效的利用緩冷區22內的金屬工件(未圖示)所釋放處理的熱量,即,使得金屬工件在緩冷區22中所釋放的熱量通過上述開口部4進入到預熱區11內,從而節約對預熱區11的加熱時間和成本,而于此同時,也可以使得預熱區11的冷空氣進入到緩冷區22,加快金屬工件的冷卻。所述緩冷區22的末端與一用以收容緩冷區22末端的空氣的回收裝置5連接,該回收裝置5設置有用以將回收裝置5中的空氣注入到等溫區21內的空氣導入裝置7。在本技術中,該空氣導入裝置7為風機。通過該回收裝置5能有效的回收緩冷區22中的空氣,使得緩冷區22內的空氣得到再次利用。由于緩冷區22內的空氣低于等溫區21內的空氣,所以當等溫區21內通過空氣導入裝置7將緩冷區22內的空氣注入到等溫區21后,可降低等溫區21內的溫度,使等溫區21內的溫度保持恒溫。而由于等溫區21的末端和緩冷區22的首端之間連通,當等溫區21內注入緩冷區22內的空氣后,由于壓強的關系,原來等溫區21內的部分空氣就會隨之被擠到緩冷區22內,而又由于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為連通設計且在內部設置有風機,所以從等溫區21內擠出的部分空氣又可以進入至預熱區11內,用于進行對金屬工件的加熱。在本技術中,緩冷區22首端至末端的溫度分別為400攝氏度和150攝氏度。通過上述第一熱處理段I和第二熱處理段2,同時連通預熱區11與緩冷區22、以及設置回收裝置5連接的設計,從而有效的利用正火爐內的溫度,實現高效節能的目的。為了便于保溫區13內的金屬工件(未圖示)移動至等溫區21內,同時保證在移動的過程中保證金屬工件的溫度,在所述保溫區13的末端與等溫區21的首端通過保溫傳遞裝置6連接。請參見圖2,該保溫傳遞裝置6與保溫區13和等溫區21之間為分離式設計,即保溫傳遞裝置6為獨立裝置,在不使用正火爐時,保溫傳遞裝置6不安裝在保溫區13和等溫區21之間。所述保溫傳遞裝置6包括架體61、沿架體61縱長方向上并固定在架體61上的導軌62、滑動座63、以及固定在架體61上并將導軌62和滑動座63罩于其內的保溫罩64,所述滑動座63包括安裝在導軌62上并且可沿導軌62移動的座體631和沿與縱長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上作伸縮運動并卡爪金屬工件的夾具。所述夾具包括卡爪金屬工件的卡爪632、及連接卡爪632和座體631并進行沿與縱長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上作伸縮運動的伸縮桿633。通過上述保溫傳遞裝置6的結構便于轉移金屬工件且在轉移金屬工件的過程中保持金屬工件的溫度,同時,由于保溫傳遞裝置6為獨立設置,故其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節能連續式正火熱處理爐,包括預熱區、加熱區、保溫區、等溫區、以及緩冷區,其特征在于:所述預熱區的末端、加熱區的首端和末端、以及保溫區的首端依次相連以形成具有預熱區、加熱區及保溫區的第一熱處理段,所述等溫區的末端與緩冷區的首端相連以形成具有等溫區和緩冷區且與所述第一熱處理段并排排列的第二熱處理段,所述預熱區與所述緩冷區連通,所述緩冷區的末端與一用以收容緩冷區末端的空氣的回收裝置連接,所述回收裝置設置有用以將回收裝置中的空氣注入到等溫區內的空氣導入裝置,所述保溫區的末端與等溫區的首端之間通過保溫傳遞裝置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國平,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新凌電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