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包括清洗箱和設置在清洗箱內部的升降支架,以及設置在清洗箱外部的第一導向機構、氣缸和手動換向閥;清洗箱的前蓋上設置有推拉門,第一導向機構設置在清洗箱的頂蓋上,第一導向機構由第一導輪架和設置在第一導輪架上的第一導向輪組成;氣缸安裝在清洗箱的后蓋上,手動換向閥安裝在氣缸與氣源連接的輸氣管道上且用于控制氣缸的升降,氣缸的活塞桿的一端連接鏈繩的一端,鏈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導向輪后通過連接繩與升降支架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能有效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了操作可靠性,減少了廢品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清洗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
技術介紹
單晶硅石英坩堝是拉制太陽能單晶硅棒的必用容器。在現有的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過程中,生產工藝要求對經過檢驗、切割好的單晶硅石英坩堝進行酸洗和清洗。現有的清洗方式是手工操作,酸洗時操作員戴長手套將單晶硅石英坩堝抱著放在清洗槽中,浸泡5 8分鐘后,再從清洗槽中抱出來進行清洗。操作員從酸洗液中抱取單晶硅石英坩堝時,酸洗液具有很強的腐蝕性,一旦發生長手套破裂或其它意外,將對操作員造成嚴重傷害;同時酸洗液中的阻力較大,容易造成單晶硅石英坩堝從手中滑落而報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能有效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了操作可靠性,減少了廢品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箱和設置在清洗箱內部的升降支架,以及設置在清洗箱外部的第一導向機構、氣缸和手動換向閥;所述清洗箱的前蓋上設置有推拉門,所述第一導向機構設置在清洗箱的頂蓋上,所述第一導向機構由第一導輪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導輪架上的第一導向輪組成;所述氣缸安裝在清洗箱的后蓋上,所述手動換向閥安裝在氣缸與氣源連接的輸氣管道上且用于控制氣缸的升降,所述氣缸的活塞桿的一端連接鏈繩的一端,所述鏈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導向輪后通過連接繩與升降支架連接。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輪架由第一連接桿、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組成,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相對設置且均固定在清洗箱的頂蓋上,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一支座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另一端與第二支座連接;所述第一導向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導向輪均位于第一支座與第二支座之間,兩個所述第一導向輪分別設置在第一連接桿的兩端。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箱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導向機構,所述第二導向機構由第二導輪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導輪架上的第二導向輪組成;所述第二導向機構由第二連接桿、第三支座和第四支座組成,所述第三支座和第四支座相對設置且均固定在清洗箱的頂蓋與清洗箱的后蓋連接位置處,所述第二連接桿和第一連接桿相平行,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三支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另一端與第四支座連接;所述第二導向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二導向輪均位于第三支座與第四支座之間,兩個所述第二導向輪分別設置在第二連接桿的兩端。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鏈繩的數量為兩條且兩條鏈繩分別為第一鏈繩和第二鏈繩,所述第一鏈繩和第二鏈繩的一端均與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第一鏈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靠近第三支座的第二導向輪和靠近第一支座的第一導向輪后與升降支架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鏈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靠近第四支座的第二導向輪和靠近第二支座的第一導向輪后與升降支架的另一端連接。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箱的后方設置有定位條板,所述定位條板的一端開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條板的另一端開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鏈繩穿過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鏈繩穿過第二通孔。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箱的底部設置有排液口。上述的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通過上底座和下底座固定安裝在清洗箱的后蓋上,所述上底座設置在氣缸缸筒的上端,所述下底座設置在氣缸缸筒的下端。 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I、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制造使用成本低。2、能有效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操作可靠性,減少廢品率。3、使用操作方便,使用時將需要酸洗的單晶硅石英坩堝放在升降支架上,通過控制手動換向閥改變氣缸的進氣方向,使得升降支架自動上升、下降,進而帶動需要清洗的單晶硅石英坩堝下降至清洗箱的酸洗液中,清洗完成后,帶動清洗后的單晶硅石英坩堝自動從清洗箱提升上來。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去掉推拉門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第一導向機構、第二導向機構、定位條板和氣缸的位置關系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 一單晶娃石英樹禍; 2—手動換向閥;3—升降支架;4一清洗箱;5-1—第一導向輪;5-2—第二導向輪;6-1—第一鏈繩;6-2—第二鏈繩;7—排液口;8一氣缸;8-1—上底座;8-2—下底座;9-1一第一支座;9-2—第二支座; 9-3—第二支座;9-4一第四支座;10-1—第一連接桿;10-2—第二連接桿;11—定位條板;12—推拉門;13—連接繩。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包括清洗箱4和設置在清洗箱4內部的升降支架3,以及設置在清洗箱4外部的第一導向機構、氣缸8和手動換向閥2 ;所述清洗箱4的前蓋上設置有推拉門12,所述第一導向機構設置在清洗箱4的頂蓋上,所述第一導向機構由第一導輪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導輪架上的第一導向輪5-1組成;所述氣缸8安裝在清洗箱4的后蓋上,所述手動換向閥2安裝在氣缸8與氣源連接的輸氣管道上且用于控制氣缸8的升降,所述氣缸8的活塞桿的一端連接鏈繩的一端,所述鏈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導向輪5-1后通過連接繩13與升降支架3連接。如圖I至圖3所示,所述第一導輪架由第一連接桿10-1、第一支座9-1和第二支座9-2組成,所述第一支座9-1和第二支座9-2相對設置且均固定在清洗箱4的頂蓋上,所述第一連接桿10-1的一端與第一支座9-1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0-1的另一端與第二支座9-2連接;所述第一導向輪5-1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導向輪5-1均位于第一支座9-1與第二支座9-2之間,兩個所述第一導向輪5-1分別設置在第一連接桿10-1的兩端。如圖I至圖3所示,所述清洗箱4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導向機構,所述第二導向機構由第二導輪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導輪架上的第二導向輪5-2組成;所述第二導向機構由第二連接桿10_2、第二支座9_3和第四支座9_4組成,所述第二支座9_3和第四支座9_4相對設置且均固定在清洗箱4的頂蓋與清洗箱4的后蓋連接位置處,所述第二連接桿10-2和第一連接桿10-1相平行,所述第二連接桿10-2的一端與第三支座9-3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10-2的另一端與第四支座9-4連接;所述第二導向輪5-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二導向輪5-2均位于第三支座9-3與第四支座9-4之間,兩個所述第二導向輪5-2分別設置在第二連接桿10-2的兩端。如圖I至圖3所示,所述鏈繩的數量為兩條且兩條鏈繩分別為第一鏈繩6-1和第二鏈繩6-2,所述第一鏈繩6-1和第二鏈繩6-2的一端均與氣缸8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第一鏈繩6-1的另一端依次繞過靠近第三支座9-3的第二導向輪和靠近第一支座9-1的第一導向輪后與升降支架3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鏈繩6-2的另一端依次繞過靠近第四支座9-4的第二導向輪和靠近第二支座9-2的第一導向輪后與升降支架3的另一端連接。如圖3所示,所述清洗箱4的后方設置有定位條板11,所述定位條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單晶硅石英坩堝生產用自動升降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箱(4)和設置在清洗箱(4)內部的升降支架(3),以及設置在清洗箱(4)外部的第一導向機構、氣缸(8)和手動換向閥(2);所述清洗箱(4)的前蓋上設置有推拉門(12),所述第一導向機構設置在清洗箱(4)的頂蓋上,所述第一導向機構由第一導輪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導輪架上的第一導向輪(5?1)組成;所述氣缸(8)安裝在清洗箱(4)的后蓋上,所述手動換向閥(2)安裝在氣缸(8)與氣源連接的輸氣管道上且用于控制氣缸(8)的升降,所述氣缸(8)的活塞桿的一端連接鏈繩的一端,所述鏈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導向輪(5?1)后通過連接繩(13)與升降支架(3)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南志堅,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盛晶坩堝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