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小麥寬苗壟帶狀種植方法,其包括播前準備環節、播種環節、田間管理環節,其中,所述播種環節包括以下步驟:播種時,使種子均勻地呈帶狀的寬苗壟分布,每一寬苗壟的寬度為13-20cm,相鄰寬苗壟之間的行距等于寬苗壟的寬度。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改善群體冠層內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增加產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小麥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中國的種植面積多年來一直穩定在2000萬公頃以上,也是中國黃淮海平原種植的最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產量的形成取決于個體與群體的協調。優良群體結構的構建與形成,有利于群體冠層內通風透光,個體生長發育健壯,是小麥產量形成的基礎。小麥生產中傳統的種植方式以條播(線狀)平作為主,如圖I所示,小麥101、苗壟間隔102均呈線狀分布。依靠播種時增減播種量和改變行距是人工調控小麥群體結構的主要措施之一。理想的小麥群體結構是冠層內的小麥單株能夠均勻分布,既能形成均勻一致的光、溫、水、肥生長環境,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為此,雖然有研究報導一些地方開始試行壟作種植或無壟撒播種植方式。但是,壟作種植增加了精細整體、起壟 播種、溝內還需用人工耬播種,因作業環節增多、操作繁瑣、費時費力而增加了作業成本;無壟撒播種植采用人工撒種后旋耕的方式,雖然操作簡單,卻需要增加小麥用種量,播種深度也不易控制,導致小麥出苗生長不整齊,而且小麥生長中后期群體結構郁蔽、冠層內通風透光條件差,不利于小麥抗病防倒,影響產量形成。因此,需要既簡便易行、又能進行群體結構優化,增加小麥產量的種植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滿足目前存在的既簡便易行,又能進行群體結構優化,增加小麥產量的種植方法的需求。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其包括播前準備環節、播種環節、田間管理環節,其中,播種時,使種子均勻地呈帶狀的寬苗壟分布,每一寬苗壟的寬度為13-20cm,相鄰寬苗壟之間的行距等于寬苗壟的寬度。本專利技術圍繞個體生長發育與群體形成產量協調關系,針對目前小麥種植生產中存在的播種操作繁瑣,由群體結構不良而影響冠層內通風透光、導致產量不高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方法集取常規條播、無壟撒播和壟作的優點,同時避免了其缺點,可以促進小麥群體結構優化構建,改善群體冠層內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增加產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根據現有種植方法的小麥線狀種植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小麥寬苗壟帶狀種植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提供的機械播種機的結構示意簡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提供的機械播種機的開溝器在前后方向上的布置結構簡圖5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提供的機械播種機的開溝器后視結構示意圖;圖6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灌漿期冠層底部透光狀況;圖7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灌漿期旗葉光合速率;圖8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拔節后期單位面積總莖數; 圖9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拔節期后期葉面積指數;圖10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灌漿期植株高度;圖11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成熟期單位面積有效成穗數;圖12示出了不同種植方式小麥籽粒產量。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需要提前說明的是,下述僅以小麥為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可以不付出創造性勞動,利用本專利技術種植其他麥類作物。根據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包括播前準備、機械播種、田間管理、及時收獲等環節,圖2則示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小麥種植示意圖,其中播種環節為利用圖3所示的機械播種機播種,使種子呈帶狀的寬苗壟I均勻分布,每一寬苗壟I的寬度LI可以介于13-20cm之間,優選為14_18cm,更優選的,如圖2中寬苗壟I的寬度LI為15cm。相鄰寬苗壟I之間的行距2 (在本專利技術中,行距指相鄰寬苗壟之間的空間)的寬度L2等于寬苗壟I的寬度LI,因此在本優選實施例中,Ll=L2=15cm。寬苗壟I中,小麥種子的播種深度為5cm左右,例如4-6cm之間。為了形成圖2所示的種植方式,提高種植效率,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利用機械播種,所使用的機械播種機如圖3所示,該機械播種機包括種子箱3、鎮壓輪6、多個排種管41-43和多個開溝器模塊5。多個開溝器模塊5 —字并列排開,實際應用時,可以由拖拉機的輸出功率決定開溝器模塊5的數量,當然,開溝器模塊5的數量越多,一次性播種的寬苗壟I越多,播幅越寬。鎮壓輪6與開溝器模塊5 對應并位于其后方,以鎮壓土壤。各鎮壓輪6、多個排種管41-43和多個開溝器模塊5結構相同,因此圖3僅標示其中的一個。開溝器模塊5包括三個開溝器51、52、53,但不局限于此。排種管41、42、43的一端連接于種子箱3,另一端連接于開溝器模塊5中的開溝器51、52、53以將種子輸入土壤。在本優選實施例中,鎮壓輪6的寬度L5大于等于開溝器模塊5的寬度L3,鎮壓輪6的寬度L5即是圓柱形鎮壓輪6的長度,開溝器模塊5的寬度L3即是位于開溝器模塊5邊緣的兩個開溝器51、53最外側邊之間的距離。開溝器模塊5的寬度L3等于寬苗壟I的寬度LI,相鄰開溝器模塊5之間的寬度L4等于相鄰寬苗壟I之間的行距2的寬度L2。優選的是,寬度LI、行距2的寬度L2、寬度L3、寬度L4、寬度L5均相等。在同一開溝器模塊5中,如圖3所示,在寬度方向,相鄰的開溝器51和52、開溝器52和53之間都間隔一定距離,以分散開溝器模塊5前進時的阻力;如圖4所示,在前后方向,相鄰開溝器51和52、開溝器52和53之間也間隔一定距離L6,以進一步減少前進阻力以及利于種子散布均勻、簡化制造工藝,優選的是,距離L6為4-6cm。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寬度方向,相鄰的開溝器51和52、開溝器52和53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重合,以使種子形成帶狀寬苗壟帶狀分布,但是在前后方向,相鄰開溝器51和52、開溝器52和53之間必須間隔一定距離,否則播種機前進阻力較大。在本優選實施例中,由于相鄰的開溝器51和52、開溝器52和53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可能會導致開溝器播種的種子分別形成一線狀,而不能形成帶狀的寬苗壟的問題,為了避免該問題的發生,本優選實施例的開溝器腔體內設有多個凸起。由于各開溝器結構相同,因此圖5僅示出了開溝器51的內部結構,圖5中,開溝器51中設有多個凸起511,凸起511可以使小麥種子在降落過程中因受到阻擋而跳躍翻滾,在相互碰撞中,種子可以更均勻地落入土壤中。更優選地,凸起511呈棱狀。為了避免各開溝器播種的種子形成線狀,在同一開溝器模塊中相鄰開溝器前后錯開的情況下,也可以使中間的開溝器與兩側的開溝器有部分重疊,例如兩側的開溝器寬度為5cm,中間的開溝器寬度則為6cm,中間開溝器與兩側開溝器分別重疊O. 5cm。基于小麥生長周期內的光照等氣候因素的考慮,在利用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種植小麥時,優選應用于中緯度的冬小麥種植,例如北緯35° -40°之間的冬小麥。按照當地適宜播 種期和播種量進行播種,如果在適宜播種期前播種,就適當減少用種量;如果在適宜播種期后播種,應適當增加播種量。機械播種機自帶鎮壓輪,播種、鎮壓一機化作業、一次完成。寬苗壟I的寬度為15cm,相鄰寬苗壟I之間的間距(即行距2)為15cm,播種深度5cm左右。圖6-圖12示出了在多次試驗中,常規方法種植的小麥與本優選實施例種植的小麥的多種參數的對比情況。在圖6-圖12中,相鄰的兩圖形柱中,左側的圖形柱代表常規種植方法,右側的圖形柱代表本優選實施例,并且橫坐標均表示播種量,單位均為“kg/667m2”。在圖6中,縱坐標表示投射PAR,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麥寬苗壟帶狀種植方法,包括播前準備環節、播種環節、田間管理環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環節包括以下步驟:播種時,使種子均勻地呈帶狀的寬苗壟分布,每一寬苗壟的寬度為13?20cm,相鄰寬苗壟之間的行距等于寬苗壟的寬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武蘭芳,歐陽竹,王春晶,婁金勇,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