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插秧機,包括插秧牽引部(1),鉸接于牽引部后部的插秧工作部(2),位于所述插秧工作部(2)底部的秧船(21),固定于所述秧船(21)上的工作鏈箱(5),通過上橫軌道裝置和下橫軌道裝置安裝在工作鏈箱(5)上的秧箱(6),其特征是: 所述秧船(21)下方設有兩個秧船輔助撐板(22),所述插秧工作部(2)的機架(23)和秧船輔助撐板(22)之間設有輔助撐板(22)的高度調節裝置(24); 所述插秧工作部(2)上還設有高于所述秧船(21)表面且方便抓取秧苗的儲秧架(3)。(*該技術在2016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改進的插秧機
本技術涉及一種插秧機。
技術介紹
現有獨輪驅動整體船板結構的插秧機已經推廣應用十多年,其結構如附圖5所示,其缺點如下:插秧機在田間工作時,對水田整地要求高,要求在老稻田(至少種過一年以上的稻田)里插秧,并且一般要求水田沉淀一周后才能進行插秧,如果沉淀不好,容易造成壅泥、壅苗的現象,而且還容易發生陷車;在新的旱田改水田的地里基本不能進行工作,影響插秧機的適應性和工作性能。由于秧船底面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較大,整個插秧機的通過性能不好,通過田埂時非常費力,需要至少三人幫忙,前拉后推才能通過。插秧機在田間工作時,由于沒有專門的儲秧裝置,用戶只能將秧苗放在秧船的船板上,工作時操作者要彎腰低頭去取秧苗,大大增加了勞動強度,工作起來非常不方便。一般插秧機要求秧苗成“毯狀”,根部應交織盤錯在一起,并且帶有苗床土,這樣容易緩苗,提高成活率,但是當把秧苗直接擺放在船板上時,插秧時水會漫上秧船,沖掉苗床土,造成秧苗松散,這樣就會影響插秧機的工作質量,減緩秧苗生根,延長緩苗期。現有獨輪驅動整體船板仿形結構的插秧機轉向裝置的結構,操縱裝置與牽引部直接連接,采用把式操向盤駕駛,控制機體轉向的時候,受到田間的阻力-->比較大,因此操縱力大,轉向費力,勞動強度大,對水田地表平整度要求嚴格。使用這種把式操向盤反應靈敏度低,操作不靈活。而多數用戶由于缺少必要的平地機械,將水田多分割成小塊,這樣更增多田間轉彎次數,使用這種把式操向盤使駕駛者的勞動強度大大增加,也影響了該類插秧機的推廣。如圖5、圖6、圖7所示,目前插秧機的橫向送秧機構都是采用在工作鏈箱5上通過滾輪支架55設置固定滾輪56,下滑道62為“U”形鋼板結構,上部結構在支撐架51上焊接固定支架52,然后通過一組滾輪53與秧箱聯接,聯接處的軌道也為“U”形鋼板結構,由于上下滑道都為“U”形鋼板結構,而固定滾輪的軸線又不相平行,要求零件制造精度高,稍有偏差就會造成滾輪不同心,秧箱橫向移動困難,并且無法調整,而且遇到質量差的秧苗也無法調整秧箱的角度,影響插秧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根據水田沉淀情況控制升降、防止壅泥、壅苗和陷車現象、并方便插秧操作的改進的插秧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改進的插秧機,包括插秧牽引部,鉸接于牽引部后部的插秧工作部,位于所述插秧工作部底部的秧船,固定于所述秧船上的工作鏈箱,通過上橫軌道裝置和下橫軌道裝置安裝在工作鏈箱上的秧箱,其中:所述秧船下方設有兩個秧船輔助撐板,所述插秧工作部的機架和秧船輔助撐板之間設有輔助撐板的高度調節裝置;所述插秧工作部上還設有高于所述秧船表面且方便抓取秧苗的儲秧架。作為一種改進,所述高度調節裝置包括位于秧船輔助撐板前端的鉸接點,位于秧船輔助撐板后端和機架之間的升降裝置。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升降裝置為液壓缸升降裝置或絲杠升降裝置。-->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儲秧架設置在所述秧箱的后上方。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插秧工作部的機架上固設有控制牽引部轉向的助力裝置,所述助力裝置的動力輸入端安裝有方向盤,所述助力裝置的動力輸出端設有驅動牽引部的驅動裝置。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助力裝置包括由所述方向盤驅動的若干變速齒輪;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所述方向盤的輸出齒輪,與所述輸出齒輪嚙合且固定在所述插秧機牽引部)上的擺動齒輪。作為一種改進,所述上橫軌道裝置包括水平設置并與秧箱固定連接且橫截面為圓形的上導軌,安裝在所述工作鏈箱的撐臂上的滾輪臂,所述滾輪臂上安裝有固定滾輪,所述固定滾輪的外圓周面具有與圓形的上導軌相對應的半圓形凹槽,所述圓形的上導軌相對于固定滾輪的另一側設有限位滾輪,所述限位滾輪固定于滾輪臂上;所述下橫軌道裝置包括水平設置并與秧箱固定連接且橫截面為圓形的下導軌,安裝在所述工作鏈箱上的下滾輪架,所述下滾輪架上安裝有下固定滾輪,所述下固定滾輪的外圓周面具有與圓形的下導軌相對應的半圓形凹槽。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改進的插秧機,包括插秧牽引部,鉸接于牽引部后部的插秧工作部,位于所述插秧工作部底部的秧船,固定于所述秧船上的工作鏈箱,通過上橫軌道裝置和下橫軌道裝置安裝在工作鏈箱上的秧箱,所述秧船下方設有兩個秧船輔助撐板,所述插秧工作部的機架和秧船輔助撐板之間設有輔助撐板的高度調節裝置;所述插秧工作部上還設有高于所述秧船表面且方便抓取秧苗的儲秧架;本技術在水田間工作的時候,可以調節高度調節裝置,使插秧機主要的壓力通過秧船輔助撐板作用在較硬的土層上,大大減少了插秧機對水土混合的泥層的壓力,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插秧機壓力造成的壅泥、壅苗等現象,防止對插好秧苗的損壞。并且秧船輔助撐板使插秧機通過田埂提-->供了一個支撐力,增大了插秧機通過田埂的能力,還能有效防止插秧機的下陷;儲秧架的設置,站在所述秧船上操作者不需要彎腰去取原來放置在秧船上的秧苗,伸手即可拿到位于所述儲秧架上的秧苗,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秧苗的擺放位置高于秧船表面一定距離,水不能沖刷到秧苗,保護了秧苗苗床土,易于秧苗成活,充分發揮插秧機的工作性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方向助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中A處上橫軌道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圖1中B處下橫軌道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
技術介紹
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C處上橫軌道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圖7是圖5中C處下橫軌道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1所示,改進的插秧機,包括插秧牽引部1,鉸接于牽引部后部的插秧工作部2,位于所述插秧工作部2底部的秧船21,固定于所述秧船21上的工作鏈箱5,通過上橫軌道裝置和下橫軌道裝置安裝在工作鏈箱5上的秧箱6,其中:所述秧船21下方設有兩個秧船輔助撐板22,所述插秧工作部2的機架23和秧船輔助撐板22之間設有輔助撐板22的高度調節裝置24;所述高度調節裝置24包括位于秧船輔助撐板22前端的鉸接點24a,位于秧船輔助撐板22后端和機架23之間的升降裝置24b。所述升降裝置24b為液壓缸升降裝置或絲杠升降裝置。本技術在水田間工作的時候,可以調節高度調節裝置24的升降裝置24b,根據所需可以使所述秧船輔助撐板22以位于秧船輔助撐板22前端的鉸接點24a為中心轉動,這樣所述秧船輔助撐板22與所述升降裝置24b相連接的后-->端先接觸到地面泥層下的較硬的土層,將插秧機撐起。因此插秧機主要的壓力作用在較硬的土層上,大大減少了插秧機對水土混合的泥層的壓力,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插秧機壓力造成的壅泥、壅苗等現象,防止對插好秧苗的損壞。現有插秧機由于龐大而且船板底面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較大,整個插秧機的通過性能不好,過田埂非常費力,需要多人前拉后推才能通過,并且插秧機底部直接與泥層接觸,很容易陷車。本技術因為具有所述升降裝置24b,使所述秧船輔助撐板22支撐在較硬的土層,為插秧機通過田埂提供了一個支撐力,增大了插秧機通過田埂的輔助力,可以幫助插秧機很容易的通過田埂,同時由于所述秧船輔助撐板22先支撐在土地的硬層上,還可以有效的防止插秧機下陷。本技術所述的升降裝置24b可以采用液壓缸升降裝置,所述液壓缸升降裝置的進油管與插秧機控制部分的操縱器連接,插秧機使用工作時由所述操縱器控制液壓缸升降裝置進油管的進油量,改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改進的插秧機,包括插秧牽引部(1),鉸接于牽引部后部的插秧工作部(2),位于所述插秧工作部(2)底部的秧船(21),固定于所述秧船(21)上的工作鏈箱(5),通過上橫軌道裝置和下橫軌道裝置安裝在工作鏈箱(5)上的秧箱(6),其特征是:所述秧船(21)下方設有兩個秧船輔助撐板(22),所述插秧工作部(2)的機架(23)和秧船輔助撐板(22)之間設有輔助撐板(22)的高度調節裝置(24);所述插秧工作部(2)上還設有高于所述秧船(21)表面且方便抓取秧苗的儲秧架(3)。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高度調節裝置(24)包括位于秧船輔助撐板(22)前端的鉸接點(24a),位于秧船輔助撐板(22)后端和機架(23)之間的升降裝置(24b)。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升降裝置(24b)為液壓缸升降裝置或絲杠升降裝置。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儲秧架(3)設置在所述秧箱(6)的后上方。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插秧工作部(2)的機架上固設有控制牽引部(1)轉向的助力裝置(4),所述助力裝置(4)的動力輸入端安裝有方向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金富,武崇道,焦中元,王樂剛,張月波,張桂萍,張麗艷,王小平,
申請(專利權)人: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