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節點式氣網架結構,由多個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連接后填充氣體構成。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過連桿與節點裝置形成機械連接,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過進氣管與氣體源連接形成空氣流通管路,使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機械連接處和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的進氣連接處相互獨立。由于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機械連接處和各充氣單元的進氣連接處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各機械連接接口處的結構可有效簡化,而各進氣連接接口處可采用通用標準設計,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工藝難度。并且通過單向進氣閥向充氣單元充氣,在充氣單元壓力過大時通過減壓閥排氣,實現自動調節充氣單元內的空氣壓力的功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活動建筑物領域,尤其涉及活動充氣網架以及由其形成的活動充氣建筑物。
技術介紹
空間網架結構是大跨度建筑結構中最具競爭性的結構類型,其具有受力合理、重量輕、造價低及抗震性能好等優點。目前,空間網架結構在搭建臨時性和半永久性建筑方面最具發展潛力的是充氣網架結構。充氣網架結構的應用十分廣泛,特別適用于搭建展館、賣場、娛樂場所、旅游設施、軍/民用帳篷、機庫等?,F有的充氣網架結構均由多個膜材管狀體連接后填充一定壓力的空氣使之膨脹,構成一定的空間構架。各管狀體在端點通過膠水粘接、縫合或焊接方式相通連接,形成一個 整體氣密相通的充氣網架。由于多個管狀體連接為一個整體,當其中某管狀體的某一點漏氣就會影響部分網架甚至使網架整體坍塌。由于管狀體眾多,當管狀體漏氣時難以發現漏氣點,且不易進行管狀體更換操作。由于各管狀體逐個粘合成整體,不能進行單管的密封性檢測,不易形成標準化、模塊化的部件生產。整體結構重量大,不易搬運,增加施工難度。整體造型的形式單一,難以實現復雜的空間構造形式。申請人:曾在專利技術專利申請(申請號為CN201110118835. 3)中提出過一種節點式氣網架結構,該方案使充氣管件或充氣單元通過節點裝置連接,各充氣管件或充氣單元相對獨立、單獨密閉,可有效控制泄漏區域,并可劃分氣室體空氣流通區域及控制氣體流向,方便充氣或排氣,有效解決了現有充氣網架結構的不足。但是該方案中各充氣單元之間的節點裝置,以及連接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管道,在起到機械連接的作用的同時,還需要作為氣體流通的管路,承擔輸送氣體任務。因此對管道與充氣單元、節點裝置之間接口的氣密性要求極高。需要對接口重新設計,提高了接口結構的復雜度以及生產、裝配的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節點式氣網架結構的上述缺陷,申請人經過研究改進,提供另一種節點式氣網架結構,其機械連接管路與充氣管路相對獨立,可有效簡化機械連接接口的結構,并可自動調節充氣單元內的空氣壓力。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節點式氣網架結構,由多個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連接后填充氣體構成,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機械連接處和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的進氣連接處是相互獨立的。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過連桿與節點裝置形成機械連接。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過進氣管與氣體源連接形成空氣流通管路。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過連桿與節點裝置連接,連桿的一端通過連接件與節點裝置固定,連桿的另一端通過連接件與氣囊夾件固定,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端部的體壁被所述氣囊夾件夾持固定;每個連桿內安裝有一個單向進氣閥和一個減壓閥;所述單向進氣閥的進氣端通過連桿內的腔體與第一支進氣管連接,各第一支進氣管分別連接到主進氣管上;所述單向進氣閥的出氣端通過連桿內的腔體與所述減壓閥的進氣端連接,所述減壓閥的出氣端與連桿上的減壓溢氣孔連接;所述單向進氣閥和減壓閥之間的腔體通過第二支進氣管連接到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上。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節點裝置為空心或實心的接點球。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減壓閥處安裝有減壓閥調節件。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減壓閥的開啟壓力閾值大于所述單向進氣閥的開啟壓力閾值。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的體壁分為內外二層,材質選自橡膠或高分子材料。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的體壁內安裝有氣體壓力傳感器。本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I)由于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機械連接處和各充氣單元的進氣連接處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各機械連接接口處的結構可有效簡化,而各進氣連接接口處可采用通用標準設計,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工藝難度。(2)通過單向進氣閥向充氣單元充氣,在充氣單元壓力過大時通過減壓閥排氣,實現自動調節充氣單元內的空氣壓力的功能。(3)由于各充氣單元的氣室相對獨立,因此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當某一或部分充氣單元泄漏氣時可有效控制泄漏區域,不會引起整體塌陷。(4)由于各充氣單元的氣室相對獨立,且分別安裝有具有檢測功能的氣體壓力傳感器,當出現泄漏時,容易定位漏氣充氣單元,并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進行部件更換。(5)在生產過程中可單體充氣單元作為部件進行加工,可單獨進行氣密性檢測,檢測合格后組裝單體充氣單元,易形成標準化、模塊化生產模式。(6)運輸方便,可在工廠組裝子架體,現場集合總裝充氣網架體,并可自行拆裝。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構成的充氣網架結構的示例圖。圖2是充氣網架結構的節點處的放大圖。圖3是充氣網架結構的節點處的一個連接處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是由多個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按網格形式通過空心或實心的節點裝置9 (連接處的局部放大圖見圖2)連接后向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內充入一定壓力的空氣使其膨脹,每個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形成強度極高的氣管,共同形成空間充氣網架結構。本技術充氣網架結構根據搭建形式的不同可構成雙層或單層的板式結構和雙層或單層的殼型網架結構結等多種結構形式。圖I中充氣網架結構的節點處的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通I過連桿6與節點裝置9形成機械連接。而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又通過第二支進氣管12、第一支進氣管11、主進氣管13與氣體源連接,形成空氣流通管路。因此,本技術中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與節點裝置9的機械連接和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的進氣連接是相互獨立的。 圖2中節點的一個連接處的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連桿6的一端通過連接件8與節點裝置9固定,該節點裝置9是空心或實心的接點球,連桿6的另一端通過連接件3與氣囊夾件2固定。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端部的體壁被氣囊夾件2所夾持固定。連桿6內安裝有一個單向進氣閥7和一個減壓閥10,減壓閥10的開啟壓力閾值要求大于單向進氣閥7的開啟壓力閾值。單向進氣閥7的進氣端通過連桿6內的腔體與第一支進氣管11連接,第一支進氣管11則連接到主進氣管13上。單向進氣閥7的出氣端通過連桿6內的腔體與減壓閥10的進氣端連接,減壓閥10的出氣端與連桿6上的減壓溢氣孔5連接。減壓閥10的底部具有一斜面,該斜面與安裝在連桿6上的減壓閥調節件4接觸??赏ㄟ^減壓閥調節件4推動斜面以調整減壓閥10的開啟值。單向進氣閥7和減壓閥10之間的連桿6上的腔體則通過第二支進氣管12連接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上。本技術中,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的體壁分內外二層內層(內胎)起充氣單元的氣密作用,外層(外胎)起保護內胎的作用,承受充氣狀態下密封充氣單元的壓力。內層和外層的材料可選自橡膠或高分子膜材。本技術中,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的體壁內可安裝氣體壓力傳感器,用以檢測相應充氣單元的氣體壓力,當出現泄漏時發出報警,通知遠程的終端或服務器,對漏氣的充氣單元進行定位,并可對泄漏事件進行記錄,從而確認那些故障較頻繁的充氣單元。本技術的加工、安裝及維護方式在生產中,將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和節點裝置9作為部件個體單獨進行加工,單獨進行氣密性檢測,合格后組裝。也可在工廠分體組裝,然后在現場集合總裝,并可自行拆裝。組裝時將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I通過連桿6及節點裝置9連接成充氣子架體,再由充氣子架體通過連桿6及節點裝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節點式氣網架結構,由多個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連接后填充氣體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與節點裝置的機械連接處和所述獨立氣密的充氣單元的進氣連接處是相互獨立的。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戍鳴,
申請(專利權)人:唐戍鳴,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