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傳送帶加熱裝置,包括:加熱腔,傳送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所述加熱腔內部;上側進氣口和下側進氣口,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側面,以允許引入熱蒸汽,其中所述上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上方且所述下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下方;豎直隔板,鄰近所述加熱腔的側面而設置于所述加熱腔內,其中所述豎直隔板與所述加熱腔的底部相連接并與所述加熱腔的頂部之間存在一間隙,且所述豎直隔板中留有允許所述傳送帶通過的縫隙;以及空氣擴散器,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表面上。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保證傳送帶受到穩定、緩和的加熱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傳送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傳送帶加熱裝置。
技術介紹
具有牽引件的傳送帶一般包括牽引件、承載構件、驅動裝置、張緊裝置、改向裝置和支承件等。牽引件用以傳遞牽引力,可采用傳送帶、牽引鏈或剛性繩;承載構件用以承放物料,有料斗、托架或吊具等;驅動裝置給輸送機以動力,一般由電動機、減速器和制動器(停止器)等組成;張緊裝置一般有螺桿式和重錘式兩種,可使牽引件保持一定的張力和垂 度,以保證傳送帶正常運轉;支承件用以承托牽引件或承載構件,可采用托輥、滾輪等。在某些實際應用中,需要對傳送帶進行加熱,以滿足對某些特殊物料的運輸要求。但,通常這類應用中必須對傳送帶的溫度進行一定的控制,因為過高的傳送帶溫度反而會損害被傳送的物料。一般,由于加熱介質或者熱源本身的溫度都非常高,因此需要提供特種的傳送帶加熱裝置來進行溫度緩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結合多年的研發經驗,開發出了一種傳送帶加熱裝置,包括加熱腔,傳送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所述加熱腔內部;上側進氣口和下側進氣口,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側面,以允許引入熱蒸汽,其中所述上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上方且所述下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下方;豎直隔板,鄰近所述加熱腔的側面而設置于所述加熱腔內,其中所述豎直隔板與所述加熱腔的底部相連接并與所述加熱腔的頂部之間存在一間隙,且所述豎直隔板中留有允許所述傳送帶通過的縫隙;以及空氣擴散器,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表面上。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加熱裝置中,所述空氣擴散器進一步包括上空氣擴散器,該上空氣擴散器是一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正反兩個表面上的排氣通道;下空氣擴散器,該下空氣擴散器包括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正反兩個表面之一的兩個通孔、設置于所述兩個通孔之一處的吸氣風扇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個通孔中的另一個處的排氣風扇。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加熱裝置中,進一步包括弓丨導槽,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兩個側面上,其中,在所述加熱腔的任何一個側面上,所述引導槽具有上引導槽和下引導槽,所述傳送帶的側邊夾在所述上引導槽和所述下引導槽之間;其中,所述引導槽從所述側面向所述加熱腔內部逐漸向上傾斜。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加熱裝置中,所述上引導槽和下引導槽呈弧形并具有相同的弧度。本專利技術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保證傳送帶受到穩定、緩和的加熱效果。一方面,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傳送帶兩側直接用蒸汽加熱,進而通過傳送帶自身的熱傳導來緩和地加熱用于傳送物料的中心區域。另一方面,在傳送帶的中心區域,本專利技術通過豎直隔板的方式來將進行過上述一次加熱后的熱蒸汽對中心區域進行二次加熱。這樣,可以更好地將傳送帶的溫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此外,通過有效地設計主動式和被動式的排氣方式,本專利技術還可以避免積水等不利的問題。應當理解,本專利技術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為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本專利技術提供進一步的解釋。附圖說明附圖主要是用于提供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理解。附圖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并與本說明書一起起到解釋本專利技術原理的作用。附圖中 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加熱裝置的橫截面視圖。圖2更詳細地示出了圖I中的圓A所標示的部分的結構細節。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討論本專利技術的多個實施例。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加熱裝置100的基本結構。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加熱裝置100主要包括加熱腔101、傳送帶102、上側進氣口 103、下側進氣口104、豎直隔板105、空氣擴散器106。傳送帶102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所述加熱腔101的內部。上側進氣口 103和下側進氣口 104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的側面,以允許引入熱蒸汽,其中所述上側進氣口 103位于所述傳送帶102的位置的上方且所述下側進氣口 104位于所述傳送帶102的位置的下方。豎直隔板105鄰近所述加熱腔101的側面而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內,其中所述豎直隔板105與所述加熱腔101的底部相連接并與所述加熱腔101的頂部之間存在一間隙,且所述豎直隔板105中留有允許所述傳送帶102通過的縫隙。由于存在該豎直隔板105,從上下側進氣口 103 104引入的熱蒸汽將在加熱豎直隔板105和側壁之間的傳送帶102后從加熱腔101的頂部處的上述間隙進入中央區域,進而對位于中央處的傳送帶102進行加熱。空氣擴散器106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的所述傳送帶102的進出方向上的表面上。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加熱裝置100中,所述空氣擴散器106可以進一步包括上空氣擴散器106-1和下空氣擴散器106-2。該上空氣擴散器106-1是一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正反兩個表面上的排氣通道,以允許過量的熱蒸汽直接從該排氣通道離開加熱腔室。該下空氣擴散器106-2可以進一步包括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正反兩個表面之一的兩個通孔107和108、設置于所述兩個通孔之一處的吸氣風扇(未圖示)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個通孔中的另一個處的排氣風扇(未圖示)。由于在對傳送帶102進行加熱后的蒸汽變冷,冷卻后的蒸汽會下沉至加熱腔室的中央區域中的傳送帶下方,因此需要在此處提供主動式的空氣流動回路以幫助排出蒸汽,并避免在加熱腔室101內部產生積水等問題。現在轉到圖2,圖2更詳細地示出了圖I中的圓A所標示的部分的結構細節。如圖所述,引導槽設置于所述加熱腔101的兩個側面上,其中,在所述加熱腔101的任何一個側面上,所述引導槽具有上引導槽201和下引導槽202,所述傳送帶102的側邊夾在所述上引導槽201和所述下引導槽202之間;其中,所述引導槽從所述側面向所述加熱腔內部逐漸向上傾斜。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所述上引導槽201和下引導槽202呈弧形并具有相同的弧度。本專利技術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保證傳送帶受到穩定、緩和的加熱效果。一方面,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傳送帶兩側直接用蒸汽加熱,進而通過傳送帶自身的熱傳導來緩和地加熱用于傳送物料的中心區域。另一方面,在傳送帶的中心區域,本專利技術通過豎直隔板的方式來將進行過上述一次加熱后的熱蒸汽對中心區域進行二次加熱。這樣,可以更好地將傳送帶的溫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 此外,通過有效地設計主動式和被動式的排氣方式,本專利技術還可以避免積水等不利的問題。上述實施例是提供給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實現或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思想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種種修改或變化,因而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被上述實施例所限,而應該是符合權利要求書提到的創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傳送帶加熱裝置,包括 加熱腔,傳送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所述加熱腔內部; 上側進氣口和下側進氣口,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側面,以允許引入熱蒸汽,其中所述上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上方且所述下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下方; 豎直隔板,鄰近所述加熱腔的側面而設置于所述加熱腔內,其中所述豎直隔板與所述加熱腔的底部相連接并與所述加熱腔的頂部之間存在一間隙,且所述豎直隔板中留有允許所述傳送帶通過的縫隙;以及 空氣擴散器,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傳送帶加熱裝置,包括:加熱腔,傳送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所述加熱腔內部;上側進氣口和下側進氣口,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側面,以允許引入熱蒸汽,其中所述上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上方且所述下側進氣口位于所述傳送帶的位置的下方;豎直隔板,鄰近所述加熱腔的側面而設置于所述加熱腔內,其中所述豎直隔板與所述加熱腔的底部相連接并與所述加熱腔的頂部之間存在一間隙,且所述豎直隔板中留有允許所述傳送帶通過的縫隙;以及空氣擴散器,設置于所述加熱腔的所述傳送帶進出方向上的表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井鐘,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特力伯傳動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