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在它上分布有不同孔徑、不同位置、不同左、右傾斜角α、α′及不同上下傾斜角β、β′的出鋼水口。這種擋渣墻尤適用于六機六流及中間罐澆鑄口間距在1200毫米的連鑄生產,可保證鋼水在中間罐中的停留時間≥10分鐘,有利于鋼水中夾雜物的上浮。由于擋渣墻在中間罐中安裝位置合理,消除了中間罐中鋼水死角,第一爐就能做到六流同時開澆,開澆成功率可達100%,各流區鋼水溫差在5℃范圍內。(*該技術在201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應用于冶金連鑄中間罐擋住鋼水中夾雜物不流入連鑄結晶器內,并保證鋼水在中間罐中有一定的停留時間和各流啟步開澆成功的擋渣墻。
技術介紹
用于冶金連鑄中間罐的擋渣墻結構形狀,擋渣墻上出鋼水口的大小位置的分布等是影響連鑄壞質量因素之一。在本技術之前對擋渣墻的研究及它們在中間罐中安裝的部位等,各冶金企業都根據各自的特點做過不少工作,設計過不同形式的擋渣墻,如正U型、倒U型、V-2型、Y-1型、Y-2型等,在這些擋渣墻上開通的出鋼水口也無一定規律,位置的分布也根據不同情況而定;這些擋渣墻在連鑄中間罐中的安裝位置也各有不同,它們從不同角度滿足了連鑄生產需要;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陷是有些因出鋼水口的孔徑過大,鋼水在中間罐中的停留不足不能保證鋼水中渣子的全部上浮。有些擋渣墻的出鋼水口位置分布不合理,鋼水直接沖刷中間罐中澆鑄口上的塞棒,影響塞棒的使用壽命。有些因中間罐中澆鑄口相距過遠,不能保證各澆鑄口同時開澆,并且各澆鑄口區鋼水溫差較大,這些都直接影響連鑄壞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任務是提供一種既能保證鋼水在連鑄中間罐中有足夠的停留時間,同時又能保證鋼水在中間罐中的停留時間內鋼水中的夾雜物可充分上浮而不流入連鑄結晶器的新型連鑄中間罐擋渣墻。這種擋渣墻對六機六流、澆鑄口間距在1200毫米左右的連鑄生產尤為合適。為實現上述任務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一個近似U型的倒槽形擋渣墻,在它上面開有多個出鋼水口(以下簡稱出水口),其中三個出水口分布在擋渣墻的正中偏右,另一個出水口分布在左下方位置。這幾個出水口都不是垂直貫通擋渣墻,而是呈一定的平面傾斜角及垂直傾斜角;這些出水口的孔徑亦各不相同,依分布位置不同而不同。采用如上技術方案制作的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及它在連鑄中間罐的特殊布局,其主要優點在于保證鋼水在中間罐中的停留時間在10分鐘左右,可使鋼水中的夾雜物充分上浮,同時因改善了鋼水流動軌跡,使鋼水沿鋼渣界面流動,縮短了鋼水中夾雜物上浮距離,有利于鋼渣吸收,消除了中間罐底部區域的死角,保證了中間罐中各個區域鋼水的暢流,有利于中間罐內鋼水溫度分布基本均勻,各澆鑄口區域鋼水溫差可控制在5℃范圍內,實現各流啟步開澆自如,各澆鑄口同時開澆。這種擋渣墻還能將鋼包澆流沖擊引起的強烈渦流限制在局部區域,防止紊流擴散引起的表面波使鋼渣卷入鋼水內部,保證了鋼水質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所述連鑄中間罐擋渣墻的正向示意圖,亦為本技術的說明書摘要附圖。圖2為連鑄中間罐擋渣墻的頂視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連鑄中間罐擋渣墻的A-A向剖視示意圖。圖4為圖1所示連鑄中間罐擋渣墻的B向示意圖。圖5為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在連鑄中間罐中的安裝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在擋渣墻上開有出水口1、2、3、4,其中出水口1、2、3分布在擋渣墻正中偏右的位置,出水口距擋渣墻底的距離是擋渣墻高度的20~35%,出水口2、1與出水口3等距離分布,出水口1與2、2與3的垂直間距是擋渣墻高度的12~18%;同時出水口1、2、3的圓孔大小為Φ50~60毫米,出鋼水口4布置在擋渣墻偏左下方,圓孔中心與擋渣墻底部距離是擋渣墻高度的35~45%,出水口4的孔徑大小在Φ35~45毫米為宜。從圖1到圖4可知,出水口1、2、3、4不是垂直貫通擋渣墻的,而是成一定角度,其中出水口1、2、4成右傾斜角α,且α在25~30°之間,出水口3成右傾斜角α′,且α′在20~25°之間;至于上下傾斜角,出水口1、2、4的下傾斜角β=5~15°,而出口3的下傾斜角β′=15~25°。同時,由圖2可知,擋渣墻的前后兩平面的邊線不等長,形成了一夾角γ與γ′,這就決定了它在連鑄中間罐中的安裝位置(如圖5所示)。為提高中間罐使用壽命(17~20小時/罐)及罐體內的鋼水凝固后的凍塊翻包脫落,在中間罐中除按要求安裝擋渣墻外,還在中間罐底部安裝三角形沖擊底板5及梯形沖擊底板6,它們的厚度各不相同。在梯形沖擊底板6的三面安裝平行四邊形的鋼水沖擊區墻板7與7′,安裝梯形鋼水沖擊區墻板8,這樣構筑了一個完整的連鑄中間罐澆鑄口區。當鋼水從鋼水包垂直流入連鑄中間罐澆鑄口區域時,在此區域停留一定時間后分別從出水中1、2、3、4流向各澆鑄口,并保證各澆鑄口同時開澆。權利要求1.一種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其特征在于擋渣墻呈V型,在它上面分布有出水口(1)、(2)、(3)、(4),其中出水口(1)、(2)、(3)分布在擋渣墻正中偏右位置,出口水(4)分布在擋渣墻偏左下方;出水口(3)與擋渣墻底的距離是擋渣墻高的20~25%,出水口(2)、(1)與出口水(3)等距離分布,且(1)與(2)、(2)與(3)的垂直間距是擋渣墻高度的12~18%,出水口(4)距擋渣墻底部高度是擋渣墻高度的3.5~40%;出水口(1)、(2)、(3)的圓孔直徑為Φ50~60毫米,出水口(4)的圓孔直徑為Φ3.5~45毫米;出水口(1)、(2)、(4)圓孔向右傾斜角α=2.5~30°,出水口(3)圓孔向右傾斜角α′=20~25°;出水口(1)、(2)、(4)的下傾斜角β=5~10°,出水口(3)的下傾斜角β′=15~25°。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在它上分布有不同孔徑、不同位置、不同左、右傾斜角α、α′及不同上下傾斜角β、β′的出鋼水口。這種擋渣墻尤適用于六機六流及中間罐澆鑄口間距在1200毫米的連鑄生產,可保證鋼水在中間罐中的停留時間≥10分鐘,有利于鋼水中夾雜物的上浮。由于擋渣墻在中間罐中安裝位置合理,消除了中間罐中鋼水死角,第一爐就能做到六流同時開澆,開澆成功率可達100%,各流區鋼水溫差在5℃范圍內。文檔編號B22D11/10GK2483120SQ0123513公開日2002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19日專利技術者王輝斌 申請人:湖南華菱管線股份有限公司漣鋼事業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鑄中間罐擋渣墻,其特征在于擋渣墻呈V型,在它上面分布有出水口(1)、(2)、(3)、(4),其中出水口(1)、(2)、(3)分布在擋渣墻正中偏右位置,出水口(4)分布在擋渣墻偏左下方;出水口(3)與擋渣墻底的距離是擋渣墻高的20~25%,出水口(2)、(1)與出口水(3)等距離分布,且(1)與(2)、(2)與(3)的垂直間距是擋渣墻高度的12~18%,出水口(4)距擋渣墻底部高度是擋渣墻高度的3.5~40%;出水口(1)、(2)、(3)的圓孔直徑為Φ50~60毫米,出水口(4)的圓孔直徑為Φ3.5~45毫米;出水口(1)、(2)、(4)圓孔向右傾斜角α=2.5~30°,出水口(3)圓孔向右傾斜角α′=20~25°;出水口(1)、(2)、(4)的下傾斜角β=5~10°,出水口(3)的下傾斜角β′=15~2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輝斌,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華菱管線股份有限公司漣鋼事業部,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3[中國|湖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