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及反應器,用于解決現有的氣液分離裝器由于結構上的缺陷,使得氣液分離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氣液分離器筒體,其筒頂設置有集氣管、筒底設置有出液管;上層進液管,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上部,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其中,還包括:下層進液管,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下部,下層進液管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相切的方向。這樣設計的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相切的連通方式,使得由下層進液管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內壁快速接觸碰撞,沼氣更容易充分釋放,使得氣液分離效果明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有機廢水處理行業常用的反應器
,特別是指一種氣液分尚器及反應器。
技術介紹
反應器為有機廢水處理行業的常用設備,反應器沼氣產生后集中收集,由于較高的上升流速導致沼氣中攜帶大量污水上升,要想有效收集沼氣必須首先進行氣液分離。氣液分離器位于反應器頂部,是為了收集沼氣,進行氣液分離的裝置。沼氣中攜帶大量污水由進液管進入氣液分離器,由于氣體與液體的密度不同,液體在與氣體一起流動時,液體會受到重力的作用,產生一個向下的速度,而氣體朝著向上的方向流動,也就是說液體與氣體在重力場中有分離的傾向,向下的液體附著在壁面上匯集 在一起通過排放管排出。傳統的氣液分離器通常為進液管垂直于氣液分離器外壁安裝,這樣的安裝方式,沼氣得不到充分釋放,使得氣液分離效果不明顯。可見,現有的氣液分離裝器由于結構上的缺陷,使得氣液分離效果不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出一種氣液分離器及反應器,用于解決現有的氣液分離裝器由于結構上的缺陷,使得氣液分離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種氣液分離器,包括氣液分離器筒體,其筒頂設置有集氣管、筒底設置有出液管;上層進液管,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上部,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其中,還包括下層進液管,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下部,下層進液管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相切的方向。其中,優選地,每個下層進液管沿著相同的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其中,優選地,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相切的方向具體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橫截面相切的方向;或者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斜截面相切的方向。其中,優選地,每個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的管口在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同一高度上均勻分布。一種反應器,其中,包括上述任一的氣液分離器。本技術技術方案中,下層進液管,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下部,下層進液管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相切的方向。這樣設計的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相切的連通方式,使得由下層進液管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內壁快速接觸碰撞,沼氣更容易充分釋放,使得氣液分離效果明顯。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術一種布水設備的剖面圖;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術一種布水設備的平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I和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氣液分離器筒體1,其筒頂設置有集氣管2、筒底設置有出液管3 ;上層進液管4,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上部,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其中,氣液分離器還可包括下層進液管5,設置于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下部,下層進液管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下面以該氣液分離器的上層進液管和下層進液管各有兩根為例,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氣液分離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時,污水由上層進液管4、下層進液管5流入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由于下層進液管5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這樣,由下層進液管5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壁快速接觸碰撞,產生較大面積的旋流,沼氣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釋放后上行,由設置在筒頂的集氣管2收集,液體污水向下流動,由設置在筒底的出液管3流出。同時,由上層進液管4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向下流動時會與由下層進液管5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相碰撞,這樣又可以利于沼氣的充分釋放。上述氣液分離器中上層進液管和下層進液管的數量可以有多個,本實施例只是以該氣液分離器的上層進液管的數量和下層進液管的數量各有兩根為例;同時,上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的連通方式可以是任何方式,可以是傳統的與氣液分離器垂直的連通方式,也可以是這樣的連通方式與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總之,上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的任何連通方式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與現有技術中,氣液分離器通常為進液管垂直于氣液分離器外壁的安裝方式相比較,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氣液分離器,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連通方式,使得由下層進液管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壁快速接觸碰撞,沼氣更容易充分釋放,使得氣液分離效果明顯。其中,優選地,每個下層進液管沿著相同的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該相同的預設方向可以是沿著氣液分離器的壁面的順時針切線方向,可以是沿著氣液分離器的壁面的逆時針切線方向。這樣沿著相同的預設方向的設計,有利于形成立體旋流,使得沼氣容易釋放,氣液分離效果明顯,并且設計美觀。當然,如果每個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是沿著不同的預設方向也可以,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其中,優選地,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具體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橫截面相切的方向;或者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斜截面相切的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包括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橫截面相切 的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斜截面相切的方向,只要保證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連通方式,使得由下層進液管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壁快速接觸碰撞,利于沼氣釋放,使得氣液分離效果明顯。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橫截面相切的方向的設計更為美觀,為優選方式。其中,優選地,每個下層進液管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的管口在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同一高度上均勻分布,這樣的設計,既有利于形成立體旋流,使得沼氣容易釋放,氣液分離效果明顯,并且設計美觀。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反應器,其中,包括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的氣液分離器。該氣液分離器的具體介紹參見前述,這里不再詳述。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反應器中的氣液分離器,工作時,污水由上層進液管4、下層進液管5流入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由于下層進液管5沿著預設方向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連通,預設方向為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的壁面相切的方向。這樣,由下層進液管5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的液體與氣液分離器筒體I內壁快速接觸碰撞,產生較大面積的旋流,沼氣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釋放后上行,由設置在筒頂的集氣管2收集,液體污水向下流動,由設置在筒底的出液管3流出。同時,由上層進液管4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向下流動時會與由下層進液管5進入到氣液分離器筒體內的液體相碰撞,這樣又可以利于沼氣的充分釋放。上述氣液分離器中上層進液管和下層進液管的數量可以有多個,本實施例只是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氣液分離器筒體,其筒頂設置有集氣管、筒底設置有出液管;上層進液管,設置于所述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上部,且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層進液管,設置于所述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下部,所述下層進液管沿著預設方向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筒體連通,所述預設方向為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筒體的壁面相切的方向。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玉蘭,趙振棟,陳新全,馮本剛,孫冰娜,
申請(專利權)人:濟南齊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