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包括分別設置于加載油缸內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之間設置數根通油管,箱體、箱蓋處分別設油道A、油道B,油道A經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盤面,油道B經加載油缸貫通于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結合處界面,推力軸一端經聯軸器連接驅動裝置輸入動力,推力軸另一端經法蘭盤輸出動力的技術方案;它克服了現有大負載推力加載裝置采用機械加載或電加載存在旋轉件的接觸面易產生磨損而影響使用壽命和效率,機械加載和電加載無法同時滿足重載和高速旋轉的獨立功能要求及結構龐雜等缺陷;它適合作礦山、電力、煤礦、冶金、交通、化工、水利,機床等行業配套用加載裝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工程中大負載推力加載裝置通常采用機械加載或電加載的方式,這兩種加載方式中又有螺旋式加載或利用杠桿原理加載等。但是,這些加載方式存在的缺陷是或難以產生較大的軸向推力;或難以滿足雙向加載要求;或難以按線性要求調節加載推力的大小且容易產生振動和噪音;由于是機械直接接觸,加載裝置旋轉件的接觸面容易產生磨損而影響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率,機械加載和電加載也無法同時滿足重載和高速旋轉的獨立功能要求及結構龐雜等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情況,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它不僅具有雙向、重載、平穩、線性可調的軸向推力和高速旋轉輸出,又具有各自獨立的加載、旋轉功能,且振動降低,旋轉摩擦減弱,還結構緊湊、功能增加,應用范圍擴大,使用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更換、維護方便,能實現規模化工業生產和便于普及推廣。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它主要包括分別設置于加載油缸內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之間設置數根通油管,箱體、箱蓋處分別設有油道A、油道B,油道A經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盤面,油道B經加載油缸貫通于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結合處界面,推力盤經鍵與鎖緊裝置固連于推力軸,推力軸經兩滾動軸承分別安裝于箱體內的法蘭座和箱蓋上,推力軸一端經聯軸器連接驅動裝置輸入動力,推力軸另一端經連接于軸上的法蘭盤輸出動力。為了提高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的綜合性能和質量,其進一步的措施是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的徑向結合處設有密封裝置。通油管為徑向均勻布設于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之間的相鄰區。通油管設至少三根。通油管的一端直接連接于推力盤的盤面,另一端嵌套于加載油缸的油道A內。油道A、油道B內注有壓力潤滑油。油道A、油道B大小可調。本技術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主要包括分別設置于加載油缸內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之間設置數根通油管,箱體、箱蓋處分別設有油道A、油道B,油道A經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盤面,油道B經加載油缸貫通于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結合處界面,推力盤經鍵與鎖緊裝置固連于推力軸,推力軸經兩滾動軸承分別安裝于箱體內的法蘭座和箱蓋上,推力軸一端經聯軸器連接驅動裝置輸入動力,推力軸另一端經連接于軸上的法蘭盤輸出動力的技術方案;它克服了現有工程中大負載推力加載裝置通常采用機械加載或電加載的方式存在加載裝置旋轉件的接觸面容易產生磨損而影響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率,機械加載和電加載也無法同時滿足重載和高速旋轉的獨立功能要求及結構龐雜等缺陷。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I )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于加載油缸內設置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的技術方案,既解決了結構龐雜等難題,又增加產品的應用功能;(II)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油道A經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盤面,油道B經加載油缸貫通于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結合處界面的技術方案,實現了各自獨立的加載、旋轉功能,擴大了應用范圍;(III)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于加載油缸內設置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的技術方案,它滿足了推力軸上推力盤兩側的軸向推力應用于大負載加壓的要求; (IV)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于加載油缸內設置且沿推力盤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的技術方案,它解決了推力軸上推力盤兩側的軸向推力平衡問題,提升了推力盤的有效工作效率;(V)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在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相鄰區域設置通油管且通油管直達推力盤盤面的技術方案,實現了直接形成推力盤間隙處工作油膜的目標,使油道內潤滑油的工作效率顯著提高;(VI)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在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相鄰區域設置通油管且通油管直達推力盤盤面的技術方案,利用直接形成的工作油膜將加載運行與旋轉運行予以有效分開,實現了加載時加載產生的振動最少,加載時加載部分與旋轉部分的磨損最少,加載時加載與旋轉因摩擦所消耗的功耗也最少;(νπ)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于箱體、箱蓋處分別設經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的油道的技術方案;它使結構更加簡單,安裝、維護更加方便;(VDI)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于隨動油缸與加載油缸的徑向結合處設有密封裝置,它增加了系統的密封功能,提高了密封性,施壓過程無泄露,無環境污染,能實現預期工作效果;(IX)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推力盤經鍵與鎖緊裝置直接固連于推力軸,且推力軸一端連接驅動裝置輸入動力,另一端經連接法蘭輸出動力的技術方案,使機械效率損失最少,滿足了大負載雙向加載功能的實現;(X)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采用直接加壓于隨動油缸與推力盤之間的潤滑油隔離膜的技術方案,提供了雙向、重載、平穩、線性可調的軸向推力和高速的旋轉輸出,特別是對物體的往復、旋轉運動、閘門開閉、機械配套等部位和危險地區物體進行遠距離集中控制,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工作安全,是理想的加載動力源;(XI)本技術結構簡單、緊湊、科學、合理,制造工藝簡易,增加了產品功能、提高了產品質量,潤滑油循環使用,節約了原材料,降低了生產成本,加載性能平穩、可靠,使用壽命長,主機系統運行安全、能耗比低,無環境污染,易于實現工業化和普及推廣。本技術適用于工程中各液壓泵站、液壓推桿、閘閥、工程油缸、液動旋轉器、三通漏斗、卸料閘門、分料器、卸料器、剪板機、折彎機等配套用加載裝置;特別適合作礦山、電力、煤礦、冶金、交通、化工、水利,機床等行業配套用加載裝置。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沿推力盤-推力軸剖切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圖I中加載油缸、通油管、隨動油缸貫通于推力盤的油道A局部放大視圖。圖3為本技術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的加載油缸與隨動油缸的平面示意圖。圖中1、加載油缸,2、隨動油缸,3、推力盤,4、推力軸,41、鍵,42、滾動軸承,43、法蘭座,44、聯軸器,45、法蘭盤,5、通油管,51、油道A,52、油道B,6、箱體,61、箱蓋,7、鎖緊裝置,8、驅動裝置,9、密封裝置,R1-加載油缸內圈半徑,R2-加載油缸外圈半徑。具體實施方式由附圖所示,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它主要包括分別設置于加載油缸I內且沿推力盤3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2,隨動油缸2與加載油缸I之間設置數根通油管5,箱體6、箱蓋61處分別設有油道A51、油道B52,為了達到本技術不僅有雙向、重載、平穩、線性可調的軸向推力和高速旋轉的輸出,又具備各自獨立的加載、旋轉功能,油道A51經加載油缸I、通油管5、隨動油缸2貫通于推力盤3盤面,油道B52經加載油缸I貫通于加載油缸I與隨動油缸2結合處界面,推力盤3經鍵41與鎖緊裝置7固連于推力軸4,推力軸4經兩滾動軸承42分別安裝于箱體6內的法蘭座43和箱蓋61上,推力軸4 一端經聯軸器44連接驅動裝置8輸入動力,推力軸4另一端經連接于軸上的法蘭盤45輸出動力。結合附圖,為了增加系統的密封功能,提高隨動油缸2與加載油缸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負載液壓雙向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分別設置于加載油缸(1)內且沿推力盤(3)軸向對稱分布的隨動油缸(2),隨動油缸(2)與加載油缸(1)之間設置數根通油管(5),箱體(6)、箱蓋(61)處分別設有油道A(51)、油道B(52),油道A(51)經加載油缸(1)、通油管(5)、隨動油缸(2)貫通于推力盤(3)盤面,油道B(52)經加載油缸(1)貫通于加載油缸(1)與隨動油缸(2)結合處界面,推力盤(3)經鍵(41)與鎖緊裝置(7)固連于推力軸(4),推力軸(4)經兩滾動軸承(42)分別安裝于箱體(6)內的法蘭座(43)和箱蓋(61)上,推力軸(4)一端經聯軸器(44)連接驅動裝置(8)輸入動力,推力軸(4)另一端經連接于軸上的法蘭盤(45)輸出動力。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華,譚援強,朱杰,楊世平,丘大謀,魯學良,周少華,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崇德工業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