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坯割瘤去除裝置,屬冶金機械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刀片浮動式的鋼坯割瘤去除裝置,以使刀片與行進的鋼坯底面保持良好的緊密貼合接觸。轉軸水平安置在鋼坯輸送輥道下方,軸線相對輥道傾斜設置,轉軸一端與液壓缸游動連接,液壓缸與液壓站連接,液壓缸水平安置,活塞桿通過游動機構與轉軸傳動連接,游動機構設有旋轉臂、推拉桿、阻尼簧,旋轉臂一端與轉軸固接、另一端與推拉桿滑動連接,阻尼簧一端與旋轉臂的滑動端頭一側接觸、另一端與推拉桿上的預緊鎖母接觸,液壓缸軸線垂直于轉軸軸線。工作時,刀刃以浮動方式緊密貼合在鋼坯底面上,鋼坯往返一次即可清除鋼坯兩端的割瘤,適宜在連鑄、熱軋鋼生產線中安裝使用。(*該技術在201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連鑄坯切斷后殘留毛刺埂瘤的清除裝置,屬冶金機械
技術介紹
采用連鑄工藝生產鋼坯時,連鑄機鑄出的連續長鑄坯通過火焰切割成所需長度的鋼坯,切割端下沿會因此形成一條割瘤。對帶割瘤的鋼坯進行熱軋制時,割瘤被壓到鋼材表面上形成結疤,隨著軋制道次的增加、鋼坯的延伸,割瘤重疊在鋼坯上的長度也逐漸加長。為保證產品質量,結疤段需全部切除,使成材率因此而下降。為此,清除毛刺埂瘤的裝置應運而生。中國87102302號專利技術專利“消除金屬坯體上的毛刺埂的設備和方法”中一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在鋼坯輸送輥道下方水平安置帶轉軸的刀片,利用液壓缸驅動轉軸旋轉使刀片傾斜上升接近輸送輥道上鋼坯的底面,鋼坯在輸送行進中底部割瘤通過刀片時被刀片切割清除掉。轉軸的軸線相對輸送輥道傾斜設置,以使割瘤與斜置的刀刃線逐漸接觸,依次被切除。此種切割裝置中,液壓缸豎直固定在轉軸的軸承座上,活塞桿通過轉柄驅動轉軸旋轉,活塞桿與轉軸之間的傳動連接為剛性傳動連接,轉軸上的刀片隨轉軸旋轉傾斜至一定角度后便固定在該傾斜位置上;而在輸送輥道行進著的鋼坯的底面則處在一個具有一定寬度的水平跳動帶中,靜止刀刃與行進跳動的鋼坯底面之間需留有間隙,間隙過小,行進跳動的底面會頻繁磕碰沖擊相對靜止的刀刃,使刀片受到損害;空隙過大則不利于徹底清除割瘤。此外,此裝置中刀片與轉軸為一體結構,刀片磨損后的修復很不方便,報廢率高,備件損耗大。有鑒于此,應研制新的切割裝置,使其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刀片浮動式的鋼坯割瘤去除裝置,以使刀片與行進的鋼坯底面能保持良好的緊密貼合接觸,進而提高切除性能。本技術所稱問題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構成中有帶轉軸的刀片和液壓缸,轉軸水平安置在鋼坯輸送輥道下方,轉軸的軸線相對輸送輥道傾斜設置,轉軸一端與液壓缸傳動連接,液壓缸與液壓站連接,所述液壓缸A水平安置,活塞桿通過游動機構與轉軸2傳動連接,游動機構中設置有旋轉臂7、推拉桿8、阻尼簧9A,旋轉臂的一端與轉軸2固接、另一端與推拉桿8滑動連接,滑塊可沿推拉桿滑移,阻尼簧9A的一端與旋轉臂的滑動端頭一側接觸、另一端與推拉桿上的預緊鎖母11A接觸,液壓缸的軸線垂直于轉軸的軸線。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所述構成中設有液壓缸B,阻尼簧9B、預緊鎖母11B,所述刀片1為兩塊,分別固定于轉軸2的兩側上方。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所述液壓缸B、A同軸水平安置,缸尾對接,液壓缸B的活塞桿與固定座6連接,阻尼簧9B的一端與旋轉臂滑動端頭的另一側接觸、另一端與推拉桿上的預緊鎖母11B接觸。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所述液壓缸A、B等徑,二者的活塞桿截面為活塞底面的1/2,所述液壓站,其構成中的換向閥HA、HB采用二位四通P型電磁換向閥。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所述旋轉臂與推拉桿的游動連接結構為滑塊12旋轉支承在旋轉臂7的臂端,推拉桿8位于滑塊12上的推拉桿孔中。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所述旋轉臂7與轉軸2的固接點向外延伸,延伸臂對稱設有滑塊12,旋轉臂7與轉軸2采用軸、孔插接加傳動鍵固接結構。上述鋼坯割瘤去除裝置,在所述轉軸2兩側的下方再設有兩塊刀片,每一刀片有四個刀刃1’,四個刀刃1’分別位于刀片1兩面的頂部和底部。本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液壓缸采用水平臥式設置,其活塞桿與刀片轉軸之間采用阻尼簧游動傳動連接,刀片的刀刃在液壓力和阻尼簧作用下,可以浮動方式緊密貼合在鋼坯底面上,并隨同鋼坯底面的跳動同步升降,無剛性連接結構時刀刃與鋼坯之間留有間隙,刀刃易受到磕碰沖擊,切割不徹底之弊病,明顯地提高了此種切割方式的切除性能;2.水平臥置的液壓缸采用兩單桿活塞缸同軸對接組合設置,刀片為4片、對稱設置在轉軸兩側時,可通過鋼坯在輸送輥道上往返運行一次切除鋼坯左、右端底部割瘤,提高了切割清除作業功效;3.兩液壓缸中活塞桿的橫截面為活塞底面的1/2,兩液壓缸的換向閥采用二位四通P型電磁換向閥,兩活塞桿伸出、回縮時的作用力相等,左、右刀片的貼緊作用力相等,切除性能更為合理;4.旋轉臂采用對稱臂及雙滑塊結構后,一端為工作臂、另一端為備用臂,出現故障時可通過快速倒換備用臂,方便了維護檢修,提高了切除運行的可靠性;5.左、右刀片與轉軸采用分體連接結構,方便了刀片磨損后的修復更換,可防止整體報廢缺陷,降低報廢損耗,減少檢修作業勞動強度及耗時。6.刀片采用四刃結構時,一條刀刃磨損后可調換其它刀刃,一刀片可使用四次,刀片使用效率高,使用壽命長,免除了頻繁拆卸修復刀片的麻煩;7.配置電控系統,實現自動化操作;本技術適宜在連鑄和熱軋鋼生產線中安裝使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旋轉臂放大剖視圖;圖4是刀片放大視圖;圖5是圖4中A-A剖面圖;圖6是液壓原理圖;圖7電控程序視圖。附圖中編號為1-刀片,1’-刀刃,2-轉軸,2’-翅板,2”-凸起、3-輸送輥,4-左光電管,5右光電管,6-固定座,7-旋轉臂,8-推拉桿,9A、9B-阻尼簧,10-銷軸,11A、11B-預緊鎖母,12-滑塊,13-螺母,14-螺栓,15-軸承座,16-鋼坯,16-左端割瘤,16Y-右端割瘤,17-滾動軸承,18-支承軸,19-傳動鍵,A、B-液壓缸,X-油箱,M-電機,B-油泵,HA、HB-換向閥,Y-溢流閥,D-單向節流閥,G-過濾器,L-冷卻器。具體實施方式參閱附圖。圖示為本技術的一具體實施應用實例。圖示實例中配備了光電感應元件等構成的電控系統,可實現自動化控制,其工作程序如下(1)原始狀態時,液壓缸B的活塞桿伸出在缸外,液壓缸A的活塞桿回縮在缸內,阻尼簧9A、9B調至預緊狀態,此時旋轉臂7處于垂直位置,轉軸2上的左、右刀片1處于水平狀態;(2)切除鋼坯右端割瘤16Y時,輸送輥3逆時針旋轉,鋼坯16左行,左端頭到達左光電管4照射位置時電控系統發出指令,二位四通電磁換向閥HA通電,壓力油經p型口同時進入液壓缸A中活塞兩側的腔室中,液壓缸A的活塞桿向外延伸,推拉桿8右行推壓阻尼簧9A,阻尼簧9A推動旋轉臂7帶動轉軸2逆時針旋轉,轉軸2右側刀片1升起,阻尼簧9B放松,鋼坯右端部滑過右側刀片時底部的右端割瘤16Y被切除掉,液壓缸B活塞桿保持伸出狀態;(3)當鋼坯16左行全部通過左光電管4或輸送輥3停電,電控系統發出指令,二位四通電磁換向閥HA斷電復位,液壓缸A中活塞桿所在腔室通壓力油,無活塞桿腔室通回油,液壓缸A的活塞桿向內回縮,推拉桿8左行拽壓阻尼簧9B,阻尼簧9B推動旋轉臂7帶動轉軸2順時針旋轉復位,右側刀片1恢復水平狀態,阻尼簧9B壓緊至預緊狀態,阻尼簧9A松開至預緊狀態;(4)切除鋼坯左端割瘤16Z時,輸送輥3順時針旋轉,鋼坯16右行,右端頭到達左光電管5照射位置時電控系統發出指令,二位四通電磁換向閥HB通電,壓力油經P型口同時進入液壓缸B中活塞兩側的腔室中,液壓缸B的活塞桿回縮,推拉桿8左行拽壓阻尼簧9B,阻尼簧9B推動旋轉臂7帶動轉軸2順時針旋轉,轉軸2左側刀片1升起,阻尼簧9A放松,鋼坯左端部滑過左側刀片時底部的左端割瘤16Z被切除掉,液壓缸A活塞桿保持回縮狀態;(5)當鋼坯16右行全部通過左光電管5或輸送輥3停電,電控系統發出指令,二位四通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坯割瘤去除裝置,構成中有帶轉軸的刀片和液壓缸,轉軸水平安置在鋼坯輸送輥道下方,轉軸的軸線相對輸送輥道傾斜設置,轉軸一端與液壓缸傳動連接,液壓缸與液壓站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缸[A]水平安置,活塞桿通過游動機構與轉軸[2]傳動連接,游動機構中設置有旋轉臂[7]、推拉桿[8]、阻尼簧[9A],旋轉臂的一端與轉軸[2]固接、另一端與推拉桿[8]滑動連接,可沿推拉桿滑移,阻尼簧[9A]的一端與旋轉臂的滑動端頭一側接觸、另一端與推拉桿上的預緊鎖母[11A]接觸,液壓缸的軸線垂直于轉軸的軸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封喜才,蘇會昌,閻巖,高士歡,于凱軍,齊建軍,程志海,
申請(專利權)人:石家莊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13[中國|河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