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爐窯制品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適用于爐窯的取物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適用于爐窯中的取物叉,它包括使該取物叉便于被拖動的滾輪。在拖動取物叉時,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滾輪與爐窯壁之間的滾動摩擦做功,因此較背景技術,更為省力且對爐窯壁磨損較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滾輪,在拖動取物叉時,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滾輪與爐窯壁之間的滾動摩擦做功,因此較背景技術,更為省力且不會損傷爐窯壁。(*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爐窯制品制造
,特別是一種適用于爐窯的取物叉。
技術介紹
目前,人們在爐窯中工作,運輸燒制品普遍使用的工具是鐵叉。由于鐵叉很重,在使用過程中,鐵叉在獲得代取物后,往往是由人員拖動鐵叉,從而將代取物從爐窯中取出,這需要克服鐵叉與爐窯壁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做功,因此,人員工作很費力而且對爐窯壁損傷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是一種適用于爐窯中的取物叉,它具有滾輪,在拖動取 物叉時,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滾輪與爐窯壁之間的滾動摩擦做功,因此較
技術介紹
,更為省力且不會損傷爐窯壁。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適用于爐窯中的取物叉,它包括使該取物叉便于被拖動的滾輪。在拖動取物叉時,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滾輪與爐窯壁之間的滾動摩擦做功,因此較
技術介紹
,更為省力且對爐窯壁磨損較小。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所述該種取物叉包括載物臺、與載物臺固定連接且下表面所在平面與載物臺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設置的手柄,所述滾輪設于靠近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位置。。兩個表面所在平面的交叉設置,便于取物叉插入待取物下面后按下手柄以翹起待取物,一方面便于取出待取物,另一方面減少了待取物與爐窯內壁的摩擦;滾輪位置的設置,使得在取物時,載物臺與手柄的連接處不與爐窯內壁接觸,在翹起時,使支點產生于滾輪,避免了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損壞,同時由于滾輪在翹起時會具有向待取物滾動的趨勢,從而使得在翹起待取物時更為省力。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所述該種取物叉包括載物臺、與載物臺固定連接且下表面所在平面與載物臺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設置的手柄、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中部鉸接于所述手柄側邊的旋轉架、安設所述滾輪并固定于旋轉架下端用于抵觸所述手柄或載物臺下表面的支撐條、一端連接于旋轉架上端的拉索。翹起待取物時,拉動拉索,由于滾輪與爐壁為滾動摩擦,因此,易于拉動拉索,從而也進一步使得在翹起待取物時更為省力。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所述旋轉架上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大于旋轉架下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上端力臂大于下端力臂,進一步減小了作用力的輸出,使得人員在拉動拉索更為省力。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所述手柄上鉸接有拉桿;所述拉索的另一端連接于拉桿。拉桿的設置,使得操作人員在翹起待取物時,不需要將拉索向外拉,而只需將拉桿向上提起,使操作人員更方便使力,從而進一步使翹起待取物的動作更為省力。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所述載物臺下表面所在平面與手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較小角α為5-30度。上述角度越小,則易使在獲取待取物時,滾輪支撐于爐窯壁,從而使得載物臺上表面所在平面與待取物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因此,在獲取待取物時,待取物與載物臺抵觸力較大,從而易損傷待取物;上述角度越大,操作人員在翹起代取物后,載物臺上翹幅度較大,則待取物易向下滑移,從而易損傷待取物,且易與手柄發生碰撞,進一步損傷待取物;同時角度越大,滾輪半徑也要隨之變大,那這樣會造成材料浪費,加重制造成本;因此,形成的較小角α為5-30度。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所述載物臺下表面所在平面與手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較小角α為30度。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所述旋轉架下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小于或等于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如果旋轉架下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大于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使得通過支撐結構翹起待取物后,支撐條支撐于載物臺下表面,如此一方面,為了使滾輪起到有效地支撐作用,滾輪半徑需較大,則浪費材料,增加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在拖動過程時,載物臺下表面呈向上傾斜狀,因此,旋轉架在支撐條的作用下,受到向上的拉伸力,從而易使旋轉架與手柄之間的鉸軸彎曲,從而損壞支撐結構。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滾輪的半徑、所述旋轉架下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和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之和,兩者的比值小于或等于sina ;且滾輪半徑、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兩者的比值大于sina。如果滾輪的半徑、所述旋轉架下端距離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的長度和旋轉架與手柄的鉸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之和,兩者的比值大于sina,則在滾輪位于較遠離手柄與載物臺連接處位置時,滾輪半徑大于滾輪圓心到載物臺下表面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離,則在獲取待取物時,載物臺上表面所在平面與待取物下表面所在平面易交叉,從而從而使得待取物與載物臺之間的抵觸力較大,易造成待取物的損傷;上述設置,使得在獲取待取物時,滾輪與爐窯壁之間不著力或者離開爐窯壁,從而使得載物臺上表面能夠以平行于待取物下表面的狀態插入待取物下方;滾輪半徑、旋轉架與手柄的接接處距離載物臺與手柄連接處的長度,兩者的比值大于sina,使得通過旋轉架的轉動,滾輪位于較更為靠近手柄與載物臺連接處時,滾輪能夠提供有效的支撐,從而便于翹起待取物,且較為省力地拖動。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所述滾輪的半徑為3-5cm。翹取待取物后拖動該取物叉時,手柄在理論上應處于水平狀態,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操作人員應始終對手柄具有向下的壓力,從而在用力不穩的情況,若滾輪半徑太小,則在拖動過程中,手柄易接觸爐窯壁,從而增加拖動難度,也易損傷爐窯壁,但同時,若滾輪半徑太大,一方面材料需求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載物臺處于向上翹起的狀態,使得待取物的最高點較高,再加上,操作人員對手柄向下壓力的不穩,使得待取物也上下浮動,當待取物過高時,易與爐窯口頂壁碰撞。綜上所述,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術能較為省力地取出待取物,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 由于滾輪與爐窯內壁之間為滾動摩擦,從而盡可能地減少了爐窯內壁的磨損。附圖說明圖I是實施例I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3獲取待取物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實施例3在獲取待取物后被拖動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圖5實施例3獲取待取物狀態下的側視圖,其中滾輪、拉索未示出于圖中;圖6是實施例4獲取待取物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4在獲取待取物后被拖動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實施例4獲取待取物狀態下的側視圖,其中滾輪、拉索未示出于圖中。圖中,I-載物臺,2-手柄,31-旋轉架,33-滾輪,34-拉索,35-連接條,4-拉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I :如圖I所示,一種適用于爐窯的取物叉,包括載物臺I和手柄2,載物臺I與手柄2固定連接在一起,它們都采用鋼鐵制造而成。載物臺I下表面所在平面與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較小角α為30度。在手柄2的兩側且靠近手柄2與載物臺I連接處鉸接有一對半徑為3cm的滾輪33。實施例2 :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載物臺I下表面所在平面與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較小角α為5度,滾輪33半徑為5cm。實施例3 :與實施例I不同之處在于,載物臺I下表面所在平面與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較小角α為20度,滾輪33半徑為4cm。實施例4 :如圖2所示,一種適用于爐窯的取物叉,包括載物臺I和手柄2,載物臺I與手柄2固定連接在一起,它們都采用鋼鐵制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用于爐窯的取物叉,其特征在于,包括使該取物叉便于被拖動的滾輪(3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衛峰,
申請(專利權)人:徐衛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