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降解地膜在甘蔗栽培上的田間評價方法,通過定期觀察記錄,以地溫、甘蔗出苗率、甘蔗產量及暴露于地表的薄膜碎裂程度為評價指標,對降解地膜在甘蔗栽培上的降解程度進行綜合評價;以地溫、甘蔗出苗率、甘蔗產量和暴露于地表的薄膜碎裂程度為評價指標;在考察地塊內遠離保護行的邊緣區域布設等面積的考察小區,在考察小區內開溝種植甘蔗,甘蔗下種后蓋土覆膜;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1、建立的評價方法充分考慮與降解地膜應用于甘蔗栽培田間降解性能相關的各種因素,簡單直觀,可操作性強,有利于蔗農理解和掌握。2、評價方法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僅靠直尺,地溫計等簡單設備即可完成整個觀察評價過程,節省了昂貴的儀器設備和能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了一種降解地膜的田間評價方法,具體為只用應用于甘蔗栽培上的田間評價方法,可應用于新植甘蔗栽培和宿根甘蔗,屬于農田生態環境保護領域。
技術介紹
蔗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田間蒸發量大,甘蔗水分利用效率低。水資源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蔗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通過集雨保墑等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以改善耕層土壤的水熱狀況等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迅速在全國蔗區推廣應用。然而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蔗農趨向使用超薄地膜,蓋膜后地膜緊緊貼附在土壤表面,當甘蔗生長至封行時,行間葉片過于密集,難以進行行間取樣,而且地膜被蔗根牢牢地固定,大多數蔗農不愿意花大量的人力回收殘留在地里的地膜,造成大片的地膜殘留在地里。在自然條件下普通地面極難降解,殘留地膜破壞土壤理化性狀,影響作物的生 長、影響機械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由于殘膜清理費時費力,大部分殘膜都無法回收,導致田間殘膜累積日益增加,不利于土壤、肥料養分的供給和甘蔗根系的正常生長。同時部分殘膜清理后大量堆積在田邊或被沖到渠里,堵塞灌溉用水。殘膜如被燃燒則釋放大量有毒氣體,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為此國內外科研機構紛紛研發有降解性能的地膜,以實現甘蔗增產和降低生態環境負效應。目前對可降解地膜性能的評價,通常是采用裸地自然曝曬試驗、實驗室加速試驗、通過微生物生長速率來測定等方法,實驗條件單一理想化,得出的地膜降解數據與其在農田生態環境中的表現相差較大。尤其是甘蔗生長周期長,區別于一般大田作物,蔗農在選用可降解地膜時,有可能遭遇降解時間過短或過長而無法達到甘蔗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要求,或是殘膜碎片降解周期過長而影響下茬作物生長的情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以解決現有甘蔗栽培栽培中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其特征在具體步驟如下O以地溫、甘蔗出苗率、甘蔗產量及暴露于地表的薄膜碎裂程度為評價指標; 2)在考察地塊內遠離保護行(邊緣的區域)布設等面積的考察小區,在考察小區內開溝種植甘蔗,甘蔗下種后蓋土覆膜。首先觀察地膜在鋪設過程中是否造成機械損傷,并作記錄。覆膜后每10天對地表暴露薄膜的碎裂程度進行觀察記錄,將地下掩埋部分的薄膜上的土壤移除,每10日進行地溫調查,同時觀察甘蔗出苗情況。觀察周期貫穿甘蔗的萌芽期和幼苗期;當60%的甘蔗出膜后,即可揭膜,觀察這部分地膜的降解情況。甘蔗收獲期進行測產。3)揭膜后,分析總結調查數據,繪制薄膜降解程度與時間對應的圖表,直觀的反映出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上述步驟I)中,所述的地膜碎裂程度以0-9的數字分級表示降解地膜降解性能等級,數字的大小代表不同的碎裂程度0為地膜完整,未出現碎裂現象(包括風力和人為破壞);1為地膜開始出現破裂情況(包括甘蔗出苗破膜);2為田間25%的地膜出現破裂情況;3地膜出現5-10 cm裂口;4為100 cm長的地膜上出現2個以上面積大于5X5 cm2的裂縫;5為100 cm長的地膜上出現2個以上面積大于10X10 cm2的裂縫;6為100 cm長的地膜上出現5個以上面積大于IOX 10 cm2的裂縫;7為地膜均勻裂解,地膜裂解殘片面積小于16 cm2;8為地膜均勻裂解,地膜裂解殘片面積小于5 cm2;9為100%地面無肉眼可見地膜,地膜完全降解。地溫調查使用地溫計。在每個小區薄膜覆蓋區域插入地溫計,地溫計入土深度可分別為5 cm、10 cm、15 cm、20 cm。上述步驟2)中,所述的考察小區個數> 4 ;面積按甘蔗種植行數、行距和行長計算,行數彡5,0.9 m彡行距彡1.3 m,行長彡5 m。 較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 I、建立的評價方法充分考慮與降解地膜應用于甘蔗栽培田間降解性能相關的各種因素,簡單直觀,可操作性強,有利于蔗農理解和掌握。2、評價方法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僅靠直尺,地溫計等簡單設備即可完成整個觀察評價過程,節省了昂貴的儀器設備和能耗。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兩種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降解性能地膜暴露于地表部分薄膜的碎裂程度分析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點。實施例一 在500 m2的地塊內布設10個等面積(36 m2)的考察小區,小區為5行區,行距I. 2 m,行長6 m,開溝種植甘蔗,并鋪設降解地膜I和普通地膜(對照),在鋪設的這兩種地膜上同時插入10 cm的地溫計,通過定期觀察獲取數據。試驗小區隨機排列,觀察周期從甘蔗下種覆蓋地膜開始貫穿甘蔗的萌芽期和幼苗期;當60%的甘蔗出膜后,即可揭膜。對地膜進行為期90天地觀察監測。在甘蔗下種鋪設地膜過程中,兩種地膜機械損傷等級均為0,且地表薄膜碎裂度和機械損傷度在覆膜后10天一直維持在初始鋪設時的穩定狀態;覆膜后20天甘蔗破膜出苗,對兩種地膜均造成破損,且25%的降解地膜I出現破裂情況;30天后的降解地膜I上出現7個面積大于10 cmXIO cm的裂縫;40天后降解地膜I的裂解殘片面積小于5 cm2,90天后60%的破膜,揭膜并中耕培土,普通地膜除蔗苗造成的破碎,無降解。由于試驗地區天氣炎熱,3月10日種植甘蔗,4、5、6月氣溫保持在33°C以上,地膜覆蓋下10 cm 土壤的溫度保持在27°C以上,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較快。次年I月甘蔗收獲測產,覆蓋降解地膜I的甘蔗產量為36105 kg,覆蓋普通地膜甘蔗產量為46170 kg。分析總結調查數據,繪制地膜降解程度與時間對應的圖表,直觀的反映出降解地膜I的降解性能。實施例二在500 m2的地塊內布設10個等面積(33 m2)的考察小區,小區為6行區,行距I. I m,行長5 m,開溝種植甘蔗,并鋪設降解地膜2和普通地膜(對照),在鋪設的這兩種地膜上同時插入深度10 cm的地溫計,通過定期觀察獲取數據。試驗小區隨機排列,觀察周期從甘蔗下種覆蓋地膜開始貫穿甘蔗的萌芽期和幼苗期;當60%的甘蔗出膜后,即可揭膜。對地膜進行為期90天地觀察監測。在甘蔗下種鋪設地膜過程中,兩種地膜機械損傷等級均為0,且地表薄膜碎裂度和機械損傷度在覆膜后10天一直維持在初始鋪設時的穩定狀態;覆膜后20天甘蔗破膜出苗,對兩種地膜均造成破損;35天后25%的降解地膜2出現破裂,40天后的降解地膜2上出現5 10 cm裂口,60天后的降解地膜2上出現3個面積大于10 cmXIO cm的裂縫,90天后的降解地膜2上出現6個面積大于10 cmXIO cm的裂縫,且60%的破膜,揭膜并中耕培土,普通地膜除蔗苗造成的破碎,無降解。由于試驗地區天氣炎熱,3月10日種植甘蔗,4、5、6月氣溫保持在33°C以上,地膜覆蓋 下10 cm 土壤的溫度保持在29°C以上,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較慢。次年I月甘蔗收獲測產,覆蓋降解地膜2的甘蔗產量為42810 kg,覆蓋普通地膜甘蔗產量為45850 kg。分析總結調查數據,繪制地膜降解程度與時間對應的圖表,直觀的反映出降解地膜2的降解性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降解地膜在甘蔗栽培上的田間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1)以地溫、甘蔗出苗率、甘蔗產量和暴露于地表的薄膜碎裂程度為評價指標;2)在考察地塊內遠離保護行的邊緣區域布設等面積的考察小區,在考察小區內開溝種植甘蔗,甘蔗下種后蓋土覆膜;首先觀察地膜在鋪設過程中是否造成機械損傷,并作記錄;覆膜后每10天對地表暴露薄膜的碎裂程度進行觀察記錄,將地下掩埋部分的薄膜上的土壤移除,每10日進行地溫調查,同時觀察甘蔗出苗情況;觀察周期貫穿甘蔗的萌芽期和幼苗期;當60%的甘蔗出膜后,即可揭膜,觀察這部分地膜的降解情況;3)揭膜后,分析總結調查數據,繪制薄膜降解程度與時間對應的圖表,直觀的反映出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降解地膜在甘蔗栽培上的田間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1)以地溫、甘蔗出苗率、甘蔗產量和暴露于地表的薄膜碎裂程度為評價指標; 2)在考察地塊內遠離保護行的邊緣區域布設等面積的考察小區,在考察小區內開溝種植甘蔗,甘蔗下種后蓋土覆膜;首先觀察地膜在鋪設過程中是否造成機械損傷,并作記錄;覆膜后每10天對地表暴露薄膜的碎裂程度進行觀察記錄,將地下掩埋部分的薄膜上的土壤移除,每10日進行地溫調查,同時觀察甘蔗出苗情況;觀察周期貫穿甘蔗的萌芽期和幼苗期;當60%的甘蔗出膜后,即可揭膜,觀察這部分地膜的降解情況; 3)揭膜后,分析總結調查數據,繪制薄膜降解程度與時間對應的圖表,直觀的反映出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降解地膜在甘蔗栽培上的田間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O中,所述的地膜碎裂程度以0-9的數字分級表示降解地膜降解性能等級,數字的大小代表不同的碎裂程度其中,O為地膜完整,未出現碎裂現象;1為地膜開始出現破裂情況;2為田間25%的地膜出現破裂情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躍彬,樊仙,李如丹,刀靜梅,郭家文,劉少春,鄧軍,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云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