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及后模,前模及后模配合形成有一配合體并且該配合體設有供塑膠制成制品的模腔,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包括設于配合體內的側澆口及澆口鑲塊,側澆口包括澆口及流道,澆口為拐角形狀并且其拐角的一端傾斜朝向模腔,澆口鑲塊與澆口呈配合地設置,該澆口鑲塊設有用以分離澆口與制品之間的分離部。其中,通過設置有拐角形狀的澆口及與其配合的澆口鑲塊,使到在開模時澆口鑲塊上的分離部較易地切斷澆口與制品之間,而且切離精度高,有效地避免切痕的出現,另外,該機構結構簡單,與開模同步操作,免除額外增加工序,較好地保證注塑加工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注塑模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
技術介紹
在注塑模具行業內,因側澆口結構具有流動充填迅速、壓力損失小、注塑缺陷少等優點,成為該行業普遍采用的澆注結構。可是,當模具注塑完制品后,需要對制品與澆口之間進行分離工序,對于這一分離工序,可以選擇人工修料把,即在不深化模具設計的前提下通過人力將制品與澆口分離,可這樣不但增加人力成本,降低注塑加工的生產效率,而且人工修料把容易使制品澆口處產生明顯的剪切痕跡,無疑增加制品的外觀缺陷;同時,也可以選擇在模具內加入澆口切刀,以期利用澆口切刀在開模時切離制品與澆口之間,從而達到自動分離側澆口的目的,可是,該種方案深化了模具設計,除了增加澆口切刀這一成本,還要在模具內增加相應的配置,如澆口切刀的回復裝置,甚至還要重新設計模具各部件的設置,用以協調側澆口分離工序,這樣,不但增加了注塑加工的成本投入,而且在注塑加工中其加入的分離工序容易降低整個生產效率。鑒于澆口切刀所帶來的不足,部分企業通過在模具內引入澆口鑲塊,用以在開模時通過澆口鑲塊與制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兩者分離,如中國專利ZL200920135019. 1,在2009年2月23日申請公開了一種模內自動切斷側澆水口的結構及注塑模具,該案中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水口的結構的特征在于模腔與流道腔之間設有一側澆口鑲件,該側澆口鑲件上開設有分別連通模腔與流道腔的側澆口。而當其開模時,通過頂針推頂注塑膠件及流道水口,促使注塑膠件及流道水口向上移動,而流道水口向上移動時會受到側澆口鑲件對其向下的剪切力,在推力與剪切力兩者合力的作用下,使到流道水口從潛入式側澆口處與注塑膠件分離。可是,在側澆口鑲件的規格一定時,開設于側澆口鑲件上的潛入式側澆口存在兩個問題一者,潛入式側澆口開設較小,雖利于切斷時不會出現明顯的切痕,但是澆口進膠較慢,不適于注塑較大厚度的制品;二者,潛入式側澆口開設較大,雖利于進膠,但是切斷時容易出現明顯的切痕。具體地說,該案所公開的裝置只局限用于較小厚度的制品,不適于推廣較大厚度的制品。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技術手段以解決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分離制品與澆口之間容易出現切痕、只局限應用于較小厚度的制品的問題,以及解決現有技術的整體結構過于復雜化以致模具設計的成本較高的問題。為達此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及后模,所述前模及所述后模配合形成有一配合體并且該配合體設有供塑膠制成制品的模腔,所述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包括設于所述配合體內的側澆口及澆口鑲塊,所述側澆口包括澆口及流道,所述澆口為拐角形狀并且其拐角的一端傾斜朝向所述模腔,所述澆口鑲塊與所述澆口呈配合地設置,該澆口鑲塊設有用以分離所述澆口與所述制品之間的分離部。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澆口的拐角部分相對于縱向軸所形成的夾角為45。 70° ;優選地,所述澆口為隧道式澆口,并且該隧道式澆口分段開設有若干開口 ;優選地,所述開口具有由內至外遞減的進膠角度,該進膠角度為15° 30°。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澆口鑲塊上開設有供所述澆口容納配合的容置部,并且所述澆口通過所述容置部靠設于所述模腔,所述分離部設于所述澆口與所述模腔的連接間;優選地,所述分離部為于所述容置部上開設的刃口。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澆口鑲塊的上端形成有自上而下遞增傾斜的第一配合部,所述前模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優選地,所述第二配合部與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時留有O. Imm以上的間隙。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后模穿設有頂桿及拉料桿,所述頂桿可移動地抵向于在所述模腔形成的制品,所述拉料桿可移動地抵向于所述流道;優選地,所述注塑模具還包括頂出板、底針板及用以延時控制所述拉料桿的移動的延時裝置,該延時裝置包括穿設于所述底針板的延時釘及設于所述延時釘底端的彈性件,所述底針板通過所述頂出板的抵頂而可移動地抵觸于所述延時釘并驅使所述延時釘頂向于所述拉料桿,從而延時地使所述拉料桿頂推所述流道。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其中,通過設置有拐角形狀的澆口及與其配合的澆口鑲塊,使到在開模時澆口鑲塊上的分離部較易地切斷澆口與制品之間,而且切離精度高,有效地避免切痕的出現,另外,該機構結構簡單,與開模同步操作,免除額外增加工序,較好地保證注塑加工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設于注塑模具的剖面圖;圖2是圖I中A的放大圖;圖3是圖I的分解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的澆口鑲塊的立體圖,以展示刃口的結構;圖5是圖4另一角度的立體圖,以展示容置部的結構;圖6及圖7是本專利技術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的側澆口的俯視圖,以展示澆口的開口的不同設計;圖8是本專利技術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設于注塑模具內時配置有的延時裝置的示意圖。圖中10、前模;11、第二配合部;20、后模;21、閥頭;30、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31、側澆口 ;310、開口 ;311、澆口 ;312、流道;32、澆口鑲塊;321、第一配合部;40、模腔;50、頂桿;60、拉料桿;70、底針板;80、延時裝置;81、延時釘;82、彈性件。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請參閱圖I至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30,注塑模具包括前模10及后模20,前模10及后模20配合形成有一配合體并且該配合體設有供塑膠制成制品的模腔40,具體地,本案中采用的注塑模具為水冷式注塑模具,即膠料噴入模腔40后,通過冷卻水迅速冷卻膠料,從而使膠料于模腔40內固化成型。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30包括設于配合體內的側澆口 31及澆口鑲塊32,側澆口 31包括澆口 311及流道312,澆口 311為拐角形狀并且其拐角的一端傾斜朝向模腔40,澆口鑲塊32與澆口311呈配合地設置,該澆口鑲塊32設有用以分離澆口 311與制品之間的分離部323。其中,通過設置有拐角形狀的澆口 311及與其配合的澆口鑲塊32,使到在開模時澆口鑲塊32上的分離部323較易地切斷澆口 311與制品之間,而且切離精度高,有效地避免切痕的出現,另 夕卜,該機構結構簡單,與開模同步操作,免除額外增加工序,較好地保證注塑加工效率。請參閱圖3所示,澆口 311的拐角部分相對于縱向軸所形成的夾角為45° 70°,而在此夾角范圍,較好地減少分離部323切割時的切割阻力,使到分離部323快速而且平滑地切斷澆口 311。具體地,澆口 311為隧道式澆口 311,并且該隧道式澆口 311分段開設有若干開口 310。其中,由于澆口 311截面高度必須保證在I I. 5范圍內,不能過大,以避免修剪時不好切斷。而在截面高度為一定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制品,可以通過調節澆口 311的開口 310寬度來增加或減小截面流量。在圖6及圖7中,本案提供了隧道式澆口311分段開設的開口 310的兩種設計,其中一種為直接開設一個開口 310,此種多為注塑較大厚度的制品,同時分離部323切斷隧道式澆口 311時不會因開口 310的寬度而造成明顯的切痕;另外一種為開設兩個開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于注塑模具的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及后模,所述前模及所述后模配合形成有一配合體并且該配合體設有供塑膠制成制品的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內自動切斷側澆口機構包括設于所述配合體內的側澆口及澆口鑲塊,所述側澆口包括澆口及流道,所述澆口為拐角形狀并且其拐角的一端傾斜朝向所述模腔,所述澆口鑲塊與所述澆口呈配合地設置,該澆口鑲塊設有用以分離所述澆口與所述制品之間的分離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平,鄭建偉,史宇輝,孫明,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海爾模具有限公司,海爾集團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