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轉運車平臺(1),轉運車平臺(1)的四個側壁均連接有一個夾具,四個夾具均有一端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1)上端面的水平位置,轉運車平臺(1)上設有石墨底板(2),石墨底板(2)構成矩形狀,石墨底板(2)的四個側壁分別與四個夾具的側壁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上述結構,整體結構簡單,便于實現,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應用時能通過四個夾具對石墨底板(2)進行限位,這能避免石墨底板(2)因與轉運車手把發生碰撞而產生缺口,且能節省操作時間。(*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多晶娃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
本技術涉及多晶硅錠鑄錠領域,具體是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
技術介紹
太陽能多晶硅錠鑄錠使用石英坩堝作為硅料載體,在多晶硅鑄錠爐中完成晶體生長。在鑄錠前的裝料工序,操作員工需先將石墨底板按照作業要求放置于裝料轉運車上,再將噴涂好的石英坩堝放置于石墨底板上,最后進行裝料操作。石墨底板作為鑄錠爐內熔融硅料與周圍爐壁熱量交換的載體,在鑄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考慮到坩堝在石墨底板的位置對熱場的影響,鑄錠工段作業要求坩堝在進爐前必須位于石墨底板的正中央,這就要求裝料時必須保證坩堝位于石墨底板的正中央。現今在將石墨底板放置在轉運車的轉運車平臺上時,石墨底板會在轉運車平臺上滑移,為保證石英坩堝位于石墨底板的正中央,裝料人員需要不斷的調整石英坩堝、石墨底板以及石墨底板與裝料轉運車之間的位置,這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而且增加了石墨底板與裝料轉運車把手之間的碰撞頻率,這就易導致石墨底板邊緣產生缺損,長期累積會影響石墨底板的導熱性能,進一步會影響鑄錠爐內熱場的溫度分布,進而影響鑄錠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將石墨底板放置在轉運車平臺上時能避免石墨底板滑移,并能避免石墨底板與轉運車把手之間發生碰撞的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本技術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轉運車平臺,所述轉運車平臺的四個側壁均連接有一個夾具,四個夾具均有一端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上端面的水平位置,所述轉運車平臺上設有石墨底板,所述石墨底板構成矩形狀,石墨底板的四個側壁分別與四個夾具的側壁接觸。所述四個夾具包括一個第一夾具、兩個第二夾具及一個第三夾具,所述第一夾具為矩形塊,所述第二夾具和第三夾具均包括連接塊、延伸塊及限位塊,所述連接塊與轉運車平臺側壁連接,延伸塊水平放置且其一端與連接塊上端連接,限位塊設置于延伸塊上端面且靠近延伸塊相對與連接塊連接端的另一端的端頭位置,限位塊側壁與石墨底板接觸。本技術在設置時,第一夾具和轉運車手把位于轉運車平臺的同一側,第三夾具位于轉動車平臺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側的另一側壁上,兩個第二夾具位于轉運車平臺另一組兩相對的側壁上。為了避免石墨底板放置在轉運車平臺上時與手把接觸,因此,第一夾具只采用一個矩形塊構成即可。所述延伸塊上端面水平位置與轉運車平臺上端面水平位置相同。如此,石墨底板放置在轉運車平臺上時,延伸塊還可對石墨底板進行支承,這進一步保證石墨底板位置的平衡。所述連接塊設有貫穿其相對兩端面的螺紋穿孔,構成第一夾具的矩形塊設有貫穿其相對兩端面的螺紋穿孔,所述轉運車平臺四個側壁設有與第一夾具、第二夾具及第三夾具螺紋穿孔位置對應、大小匹配的螺紋孔,所述第一夾具、第二夾具及第三夾具均通過穿過螺紋穿孔并嵌入轉運車平臺的螺紋孔內的螺栓與轉運車平臺連接。本技術中第一夾具、第二夾具及第三夾具均通過螺栓與轉運車平臺連接,便于固定和拆卸。所述連接塊和構成第一夾具的矩形塊上均設有三個水平位置相同的螺紋穿孔,所述轉運車平臺四個側壁均設有三個螺紋孔。如此,每個夾具均通過三顆螺栓與轉運車平臺連接,加強了夾具與轉運車平臺之間的連接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包括四個夾具,四個夾具分別連接于矩形轉運車平臺的四個側壁上, 且四個夾具分別與石墨底板的四個側壁接觸,如此,石墨底板放置在轉運車平臺上時可由四個夾具對其進行限位,石墨底板不會在轉運車平臺上產生滑移,這就能避免石墨底板與裝料轉運車把手之間發生碰撞,避免石墨底板產生缺口 ;在石墨底板位置固定的情況下,也便于石英坩堝的固定,進而可節省操作時間。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中第一夾具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沿A-A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I中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沿B-B向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1、轉運車平臺,2、石墨底板,3、第一夾具,4、第二夾具,5、第三夾具,6、連接板,7、延伸板,8、限位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如圖I 圖6所示,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包括固定于轉運車上且水平放置的矩形轉運車平臺1,轉運車平臺I的四個側壁均連接有一個夾具。四個夾具包括一個第一夾具3、兩個第二夾具4及一個第三夾具5,第一夾具3為矩形塊,第二夾具4和第三夾具5均包括連接塊6、延伸塊7及限位塊8,連接塊6與轉運車平臺I側壁連接,延伸塊 7水平放置且其一端與連接塊6上端連接,限位塊8設置于延伸塊7上端面且靠近延伸塊7 相對與連接塊6連接端的另一端的端頭位置。第二夾具4和第三夾具5均整體構成“Z”字狀,其中,構成第一夾具3的矩形塊上端的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I上端面的水平位置, 延伸塊7上端面水平位置與轉運車平臺I上端面水平位置相同,如此,限位塊8上端的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I上端面的水平位置。為了保證夾具的韌性,第一夾具3、第二夾具4 及第三夾具5均采用不銹鋼材料制成,為了便于生產制造,第二夾具、第三夾具兩者的連接塊6、延伸塊7及限位塊8均集成為一體。為了便于四個夾具與轉運車平臺I側壁連接,連接塊6設有貫穿其相對兩端面的螺紋穿孔,構成第一夾具3的矩形塊設有貫穿其相對兩端面的螺紋穿孔,轉運車平臺I四個側壁設有與第一夾具3、第二夾具4及第三夾具5螺紋穿孔位置對應、大小匹配的螺紋孔,第一夾具3、第二夾具4及第三夾具5均通過穿過螺紋穿孔并嵌入轉運車平臺I的螺紋孔內的螺栓與轉運車平臺I連接。作為優選,連接塊6和構成第一夾具3的矩形塊上均設有三個水平位置相同的螺紋穿孔,轉運車平臺I四個側壁均設有三個螺紋孔,每個夾具均通過三顆螺栓與轉運車平臺I連接。轉運車平臺I上設有石墨底板2,石墨底板2構成矩形狀,構成第一夾具3的矩形塊側壁、第三夾具5的限位塊8側壁及兩個第二夾具4的限位塊8側壁分別與石墨底板2 的四個側壁接觸。如上所述,則能很好的實現本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轉運車平臺(1),所述轉運車平臺(1)的四個側壁均連接有一個夾具,四個夾具均有一端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1)上端面的水平位置,所述轉運車平臺(1)上設有石墨底板(2),所述石墨底板(2)構成矩形狀,石墨底板(2)的四個側壁分別與四個夾具的側壁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1.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轉運車平臺(I),所述轉運車平臺(I)的四個側壁均連接有一個夾具,四個夾具均有一端水平位置高于轉運車平臺(I)上端面的水平位置,所述轉運車平臺(I)上設有石墨底板(2 ),所述石墨底板(2)構成矩形狀,石墨底板(2)的四個側壁分別與四個夾具的側壁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晶硅轉運車中固定石墨底板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個夾具包括一個第一夾具(3)、兩個第二夾具(4)及一個第三夾具(5),所述第一夾具(3)為矩形塊,所述第二夾具(4)和第三夾具(5)均包括連接塊(6)、延伸塊(7)及限位塊(8),所述連接塊(6)與轉運車平臺(I)側壁連接,延伸塊(7)水平放置且其一端與連接塊(6)上端連接,限位塊(8 )設置于延伸塊(7 )上端面且靠近延伸塊(7 )相對與連接塊(6 )連接端的另一端的端頭位置,限位塊(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秀凡,王帥,潘虹,蘭洵,林洪峰,張鳳鳴,
申請(專利權)人: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