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包括前斜梁,設在所述前斜梁前端的頭管、設置在所述前斜梁后端的車架座管、后平叉、與所述頭管相連接的前叉和與所述前叉相連接的車把,還包括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內均設有走線通道,所述走線通道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的有益效果為:首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巧妙的利用中空車架內的空腔,將其轉為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的走線通道,與傳統車架相比,省去了在車架上固定線束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車架外部的整潔度,同時節約了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及使用該車架的電動自行車
本技術涉及一種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本技術還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
技術介紹
電動自行車是指以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車的基礎上,安裝了電機、控制器、蓄電池、轉把閘把等操縱部件和顯示儀表系統的機電一體化的個人交通工具。目前的大多數電動自行車控制線束和制動線均通過零部件固定在車架外部,嚴重影響車體的整潔度,并且外置的線束容易與其他物件勾纏在一起,導致線束容易損壞,使用不方便,同時露置在外的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易腐蝕、老化,導致制動線易斷裂,使用壽命短,控制線束外側絕緣皮的老化,在雨天極易造成短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車輛行駛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線束隱藏的在車架內部的電動自行車車架。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線束隱藏的在車架內部的電動自行車。按照本技術提供的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的主要技術方案為包括前斜梁,設在所述前斜梁前端的頭管、設置在所述前斜梁后端的車架座管、后平叉、與所述頭管相連接的前叉和與所述前叉相連接的車把,還包括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內均設有走線通道,所述走線通道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內。本技術提供的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還采用如下附屬技術方案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均為中空結構,內部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為所述走線通道。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均由所述車把內的走線通道引出進入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所述頭管上設有進線孔和出線孔,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均由所述進線孔進入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所述制動線分為前制動線和后制動線,所述前制動線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由所述出線孔引出。所述后制動線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途經前斜梁內的走線通道進入所述后平叉內的走線通道。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斜梁內的蓄電池和控制器,所述控制線束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途經前斜梁內的走線通道進入所述后平叉內的走線通道,所述控制線束與所述蓄電池和控制器相連接。所述前斜梁的后部設有連接座,所述車架座管與所述連接座連接,所述連接座內形成有集線腔,所述集線腔與所述走線通道連通。還包括安裝所述車架座管內的控制器,所述控制線束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途經前斜梁內的走線通道和所述集線腔,進入所述后平叉內的走線通道,所述控制線束與所述控制器相連接。所述前斜梁由底板及安裝在所述底板上的槽蓋構成,所述底板與槽蓋之間形成有蓄電池安裝腔,所述槽蓋內設有所述走線通道,所述底板與所述槽蓋之間通過螺釘固定。按照本技術提供的電動自行車的主要技術方案為包括車架、安裝在所述車架上的前輪、后輪以及車座,所述車架包括前斜梁,設在所述前斜梁前端的頭管、設置在所述前斜梁后端的車架座管、后平叉、與所述頭管相連接的前叉和與所述前叉相連接的車把, 還包括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內均設有走線通道,所述走線通道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內。按照本技術提供的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首先,本技術巧妙的利用中空車架內的空腔,將其轉為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的走線通道, 與傳統車架相比,省去了在車架上固定線束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車架外部的整潔度,同時節約了生產成本;其次,走線通道相互連通,并且在前斜梁后部設置集線腔,避免走線通道內出現死角,走線時非常方便順暢,大大提高了產品 的裝配效率。按照本技術提供的電動自行車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技術外觀整潔大方,安裝在車架內部走線通道中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減少了老化及腐蝕,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車輛行駛過程中安全性能。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電動自行車車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電動自行車車架的剖視圖。圖3是圖2中A的放大圖。圖4是本技術電動自行車車架中前斜梁的結構分解圖。圖5是本技術中控制器安裝在車架座管時的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電動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I至圖3,按照本技術提供的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實施例,包括前斜梁1,設在所述前斜梁I前端的頭管2、設置在所述前斜梁I后端的車架座管3、后平叉4、 與所述頭管2相連接的前叉5和與所述前叉5相連接的車把6,還包括控制線束7和制動線,所述車把6、頭管2、前斜梁I和后平叉4內均設有走線通道8,所述走線通道8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7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8內。所述車把6、頭管2、前斜梁I和后平叉4均為中空結構,內部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為所述走線通道8。本技術巧妙的利用中空車架內的空腔,將其轉為控制線束7和制動線的走線通道8,并且走線通道8之間相互連通,與傳統車架相比,省去了在車架上固定線束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車架外部的整潔度,同時節約了生產成本。參見圖2至圖3,根據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所述控制線束7和制動線均由所述車把6內的走線通道8弓丨出進入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在具體裝配時,將各線束先引進至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中,再由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進入其他走線通道8,便于裝配。參見圖2至圖3,根據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所述頭管2上設有進線孔21和出線孔22,所述控制線束7和制動線均由所述進線孔21進入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所述制動線分為前制動線91和后制動線92,所述前制動線91穿過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 8由所述出線孔22引出。所述后制動線92穿過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途經前斜梁I 內的走線通道8進入所述后平叉4內的走線通道8。制動線設置在車架內部的走線通道8 中,減少制動線的腐蝕及氧化,延長了制動線的使用壽命,同時提高了車輛的安全性。參見圖2至圖3,根據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斜梁I內的蓄電池10和控制器11,所述控制線束7穿過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途經前斜梁I內的走線通道8進入所述后平叉4內的走線通道8,所述控制線束7與所述蓄電池10和控制器 11相連接。該種將走線通道8設置在車架內部的結構,大大方便了控制線束7與蓄電池10 和控制器11的連接,減少線束的老化,同時可避免雨天外置線束易短路的現在,提高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性能和適用性。參見圖2至圖3,根據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所述前斜梁I的后部設有連接座 12,所述車架座管3與所述連接座12連接,所述連接座12內形成有集線腔121,所述集線腔121與所述走線通道8連通。在前斜梁I后部設置集線腔121,避免走線通道8內出現死角,走線時非常方便順暢,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裝配效率。參見圖5,當本技術中的控制器11安裝在所述車架座管3中時,包括安裝所述車架座管3內的控制器11,所述控制線束7穿過所述頭管2內的走線通道8,途經前斜梁I 內的走線通道8和所述集線腔121,進入所述后平叉4內的走線通道8,所述控制線束7與所述控制器11相連接。集線腔121的設置使得當控制器11安裝在車架座管3內時,控制線束7與控制器11連接時在集線腔121內即可完成,接線更加方便。參見圖I至圖4,根據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所述前斜梁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包括前斜梁,設在所述前斜梁前端的頭管、設置在所述前斜梁后端的車架座管、后平叉、與所述頭管相連接的前叉和與所述前叉相連接的車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內均設有走線通道,所述走線通道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隱藏線束電動自行車車架,包括前斜梁,設在所述前斜梁前端的頭管、設置在所述前斜梁后端的車架座管、后平叉、與所述頭管相連接的前叉和與所述前叉相連接的車把,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線束和制動線,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內均設有走線通道,所述走線通道之間相互連通,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穿插在所述走線通道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自行車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把、頭管、前斜梁和后平叉均為中空結構,內部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為所述走線通道。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自行車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均由所述車把內的走線通道引出進入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自行車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頭管上設有進線孔和出線孔,所述控制線束和制動線均由所述進線孔進入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自行車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線分為前制動線和后制動線,所述前制動線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由所述出線孔弓I出。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自行車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動線穿過所述頭管內的走線通道,途經前斜梁內的走線通道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一清,
申請(專利權)人:蘇一清,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