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母模上設有一個或多個豎直的活動入子,所述活動入子位于公模流道的下方,活動入子底部設有復位彈簧,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頂部伸出母模的上表面,活動入子的直徑或者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合模后,公模與活動入子接觸,將活動入子壓入母模內,入子的頂面與母模表面合平,配合公模流道形成完整的進膠通道,注塑完成后,開模時,入子受其底部彈簧的作用將其上部的塑膠流道頂出,從而減少產品粘膜、拉母模情況發(fā)生的幾率,有效降低了產品的不良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模具,具體是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
技術介紹
目前,許多塑料制品都是采用模具注塑成型的方式來加工,一些結構上要求比較高的制品在注塑成型過程中,主要是靠良好的模具結構來保證制品的成品率和模具自身安全性的。針對上述類型制品的生產模具的脫模方式通常采用設計一定的拔模角度的方式讓產品在開模時自動從母模上分離,產品留在公模上。但遇到結構要求脫模角度較小的產品時,產品就會常常產生粘母模、側壁被母模拉傷等問題,從而降低了產品的良品率,因此,需要考慮從模具設計端解決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技術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減少脫模時塑膠粘膜、拉模的情況。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母模內設有一個或多個豎直的活動入子,所述活動入子位于公模流道的下方,活動入子底部設有復位彈簧,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頂部伸出母模的上表面,活動入子的直徑或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活動入子的桿身與一橫向的限位板連接,母模下部設有容納所述限位板與活動入子一起上下移動的內部空間,所述空間內設有若干限制限位板行程的限位螺絲,所述限位板套在所述限位螺絲上,限位螺絲的底部固定在空間下方的模板上。所述活動入子為表面為經過氮化處理后的材料制作,公模與活動入子接觸的板面也為氮化處理后的材料,氮化處理使材料的剛性變強,工件被氮化的表面硬度變硬,延長工件的使用壽命。所述活動入子的側壁與模板之間的間隙應小于O. 02mm,防止塑膠充填過程中膠體溢入間隙。合模后,活動入子頂面與公模的模板接觸,公模將活動入子壓入母模內,使之頂面與母模表面齊平,再配合公模流道形成完整的進膠流道,使膠體順利流入,待塑膠冷卻成型后開模,在彈簧的作用下,活動入子向上運動,將其上表面冷卻的塑膠流道同產品一道頂出,使產品順利留在公模內,減少了塑膠粘膜、拉母模的情況發(fā)生,保障脫模產品的外觀美觀,降低了產品的不良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模具閉模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模具開模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輔助脫模構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I、母模板;2、母模承板;3、母模型腔;4、公模板;5、公模承板;6、公模型腔;7、活動入子;8、彈簧;9、限位螺絲。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闡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技術目的,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介紹。如圖所示,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包括公模板4和母模板1,所述活動入子7鑲在母模模仁內,公模板4下方的公模承板5上對應型腔之間的位置設有一內凹的梯形流道10,在公模梯形流道10的下方,母模設有兩個對稱的的活動入子7,活動入子7底部設有復位彈簧8。活動入子7穿過母模承板2,底部彈簧固定在母模板I上。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7頂部伸出母模的表面,活動入子7的直徑或者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以保證活動入子7能夠接觸到公模在梯形流道10之外的位置,才能使入子被壓下,并與母模仁表面齊平,配合公模的梯形流道形成完整的膠道,如圖I所示。合模后,公模型腔6和母模型腔3構成完整的產品型腔,上述梯形流道10兩端分別和產品型腔連通,用于注膠。所述活動入子7的桿身與一橫向的限位板連接,母模下部設有容納所述限位板上下移動的內部空間,該空間與母模上表面并不連通,所述空間內設有若干限制限位板行程的限位螺絲9,限位板的兩側分別套在兩根限位螺絲9上,限位螺絲9的底部固定在空間下方的母模承板2上。在活動入子7被下壓上頂?shù)倪^程中,限位板也隨入子一起上下移動,但因限位螺絲9的高度固定,故限位板只能在螺絲頭部的下方移動,從而限位螺絲9的高度限制了限位板和活動入子7的行程,避免活動入子7被過度的彈出。如圖2所示,合模后,活動入子7被壓下,所述限位板與限位螺絲9頭部的距離為20mm,即活動入子7向上彈出的最大行程為20mm。所述活動入子采用表面經過氮化處理的NAK80材料制作,公模與活動入子的接觸板面也需使用經過氮化處理的材料制作,以增強工件的硬度。且為避免注料過程中,塑膠從縫隙中溢出,所述活動入子7側壁與模板之間的間隙應控制在O. 02mm以下。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母模上鑲有一個或多個豎直的活動入子,所述活動入子位于公模流道的下方,活動入子底部設有復位彈簧,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頂部伸出母模的上表面,活動入子的直徑或者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入子的桿身與一橫向的限位板連接,母模下部設有容納所述限位板與活動入子一起上下移動的內部空間,所述空間內設有若干限制限位板行程的限位螺絲,所述限位板套在所述限位螺絲上,限位螺絲的底部固定在空間下方的模板上。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入子為表面氮化處理后的材料,公模與活動入子接觸的板面也為表面氮化處理后的材料。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入子的側壁與模板之間的間隙小于O. 02_。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母模上設有一個或多個豎直的活動入子,所述活動入子位于公模流道的下方,活動入子底部設有復位彈簧,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頂部伸出母模的上表面,活動入子的直徑或者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合模后,公模與活動入子接觸,將活動入子壓入母模內,入子的頂面與母模表面合平,配合公模流道形成完整的進膠通道,注塑完成后,開模時,入子受其底部彈簧的作用將其上部的塑膠流道頂出,從而減少產品粘膜、拉母模情況發(fā)生的幾率,有效降低了產品的不良率。文檔編號B29C45/26GK202742626SQ20122043895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31日專利技術者朱昭宇, 陳智, 李明順 申請人:凱達電子(昆山)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輔助脫模機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母模上鑲有一個或多個豎直的活動入子,所述活動入子位于公模流道的下方,活動入子底部設有復位彈簧,開模狀態(tài)下,活動入子頂部伸出母模的上表面,活動入子的直徑或者與公模流道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上方公模流道的寬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朱昭宇,陳智,李明順,
申請(專利權)人:凱達電子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