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公模部分與母模部分之間具有成型區域,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環繞成型區域的壓框,母模部分中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壓框相固定連接的頂桿,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彈簧入子設置于壓框所環繞的區域中;當模具開模時,彈簧入子的一部分凸出于母模部分的表面,當模具合模時,彈簧入子被壓入母模部分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置了可移動的彈簧入子,大大的改善了薄膜的延展性,保證了在合模過程中薄膜可以完全吸附到底,從而有效的改善薄膜破墨的問題,提高產品良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模內轉印模具
本技術涉及一種模內轉印模具。
技術介紹
現有的模內轉印模具在生產過程中,因產品高度過高、薄膜太硬,會造成薄膜無法吸附到底的問題。特別是角落部分,需要承受兩個方向的拉伸,從而導致成型時薄膜上油墨破裂,致使模具無法生產或良率不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證薄膜可吸附到底從而提高產品良率的模內轉印模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所述的公模部分與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具有成型區域,所述的公模部分和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環繞所述的成型區域的壓框,所述的母模部分中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所述的壓框相固定連接的頂桿,所述的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所述的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所述的彈簧入子設置于所述的壓框所環繞的區域中;當所述的模具開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的母模部分的表面,當所述的模具合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被壓入所述的母模部分中。優選的,所述的彈簧入子的一端通過彈簧連接于所述的母模部分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的成型區域的邊緣,所述的彈簧的伸縮方向與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相平行。優選的,所述的壓框與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密封圈。該模內轉印模具在生產時,在吸氣初期,彈簧入子將薄膜頂高,合模時當公模部分接觸到母模部分時,彈簧入子回位,多出的薄膜再在吸氣的作用下,向模具內側延展。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技術設置了可移動的彈簧入子,大大的改善了薄膜的延展性,保證了在合模過程中薄膜可以完全吸附到底,從而有效的改善薄膜破墨的問題,提高產品良率。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的模內轉印模具在開模時的主視圖。附圖2為本技術的模內轉印模具在合模過程中的主視圖。附圖3為本技術的模內轉印模具在合模時的主視圖。附圖4為本技術的模內轉印模具的母模部分的俯視圖。以上附圖中1、公模部分;2、母模部分;3、壓框;4、頂桿;5、吸氣通道;6、彈簧入子;7、彈黃;8、常封圈;9、薄月旲。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附圖I至附圖4所示。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I和母模部分2。公模部分I與母模部分2之間具有成型區域,公模部分I和母模部分2之間設置有環繞成型區域的壓框3,壓框3與母模部分2之間設置有密封圈8。母模部分2中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壓框3相固定連接的頂桿4,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5,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6,彈簧入子6設置于壓框3所環繞的區域中,彈簧入子6的一端通過彈簧7連接于母模部分2上,另一端延伸至成型區域的邊緣,彈簧7的伸縮方向與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相平行。當模具開模時,彈簧入子6的一部分凸出于母模部分2的表面,當模具合模時,彈簧入子6被壓入母模部分2中。使用該模內轉印模具時,在開模狀態下首先通過壓框3定位薄膜9,此時彈簧入子6的上端部凸出母模部分2的表面并頂出一部分薄膜9,使薄膜9具有一定的余量。然后在合模過程中,公模部分I下壓,當其接觸到彈簧入子6時,其通過壓縮彈簧7而將彈簧入子6壓入母模部分2中回位,由于彈簧入子6頂出的部分薄膜9向成型區域內部延伸,配合吸附系統可以使薄膜9較好的吸附于成型區域的底部,從而解決轉印時薄膜9上的油墨破裂等問題,提聞廣品良率。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技術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技術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所述的公模部分與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具有成型區域,所述的公模部分和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環繞所述的成型區域的壓框,所述的母模部分中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所述的壓框相固定連接的頂桿,所述的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所述的彈簧入子設置于所述的壓框所環繞的區域中;當所述的模具開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的母模部分的表面,當所述的模具合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被壓入所述的母模部分中。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簧入子的一端通過彈簧連接于所述的母模部分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的成型區域的邊緣,所述的彈簧的伸縮方向與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相平行。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框與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密封圈。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公模部分與母模部分之間具有成型區域,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環繞成型區域的壓框,母模部分中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壓框相固定連接的頂桿,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彈簧入子設置于壓框所環繞的區域中;當模具開模時,彈簧入子的一部分凸出于母模部分的表面,當模具合模時,彈簧入子被壓入母模部分中。本技術設置了可移動的彈簧入子,大大的改善了薄膜的延展性,保證了在合模過程中薄膜可以完全吸附到底,從而有效的改善薄膜破墨的問題,提高產品良率。文檔編號B29C45/26GK202742624SQ20122036708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7日專利技術者李世德 申請人:圣美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模內轉印模具,包括公模部分和母模部分,所述的公模部分與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具有成型區域,所述的公模部分和所述的母模部分之間設置有環繞所述的成型區域的壓框,所述的母模部分中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設置有與所述的壓框相固定連接的頂桿,所述的成型區域中開設有若干個與吸氣裝置相連接的吸氣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型區域的邊緣處還設置有沿所述的模內轉印模具的開模方向運動的彈簧入子,所述的彈簧入子設置于所述的壓框所環繞的區域中;當所述的模具開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的母模部分的表面,當所述的模具合模時,所述的彈簧入子被壓入所述的母模部分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世德,
申請(專利權)人:圣美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