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油氣分離器,具有進口、出口和回油口;回油管路,回油管路的第一端與油氣分離器的回油口相連;回氣管路,與回油管路的第二端連通后與壓縮機的吸氣口相連;排氣管路,連接在油氣分離器的進口與壓縮機的排氣口之間,壓縮機回油系統還包括:第一節流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第一感溫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并位于第一節流部件和回油管路的第二端之間,用于檢測出回油管路的第一溫度;第二感溫裝置,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簡單可靠、成本低的壓縮機回油系統。(*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壓縮機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壓縮機回油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的空調機組中,壓縮機不斷把油氣混合物排到高壓系統中,如果壓縮機系統不能正常回油,壓縮機會很快缺油導致壓縮機潤滑不良而失效。現有技術中,一般使用毛細管直接從系統高壓油氣分離器或貯油器回到壓縮機吸氣口進行補油,由于此種回油方式無法檢測回油狀態,所以一般在壓縮機油池安裝浮球開關或油位開關進行檢測油位,但成本造價太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簡單可靠、成本低的壓縮機回油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 ;油氣分離器,具有進口、出口和回油口 ;回油管路,回油管路的第一端與油氣分離器的回油口相連;回氣管路,與回油管路的第二端連通后與壓縮機的吸氣口相連;排氣管路,連接在油氣分離器的進口與壓縮機的排氣口之間,壓縮機回油系統還包括第一節流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第一感溫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并位于第一節流部件和回油管路的第二端之間,用于檢測出回油管路的第一溫度;第二感溫裝置,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進一步地,第二感溫裝置包括輔助管路,輔助管路的第一端與排氣管路連通、第二端與回氣管路連通;第二節流部件,設置在輔助管路上;第二感溫部件,設置在輔助管路上并位于第二節流部件和輔助管路的第二端之間,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進一步地,第二感溫裝置包括第三感溫部件,設置在排氣管路上并位于壓縮機的排氣口與油氣分離器的進口之間,第三感溫部件用于檢測排氣管路的排氣溫度;高壓檢測部件,設置在排氣管路上,高壓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壓縮機的冷凝壓力;低壓檢測部件,設置在回氣管路上,低壓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壓縮機的蒸發壓力。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分別與第一感溫部件和第二感溫部件電連接。進一步地,第一節流部件和第二節流部件均為毛細管。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 ;油氣分離器,具有進口、出口和回油口 ;回油管路,回油管路的第一端與油氣分離器的回油口相連;回氣管路,與回油管路的第二端連通后與壓縮機的吸氣口相連;排氣管路,連接在油氣分離器的進口與壓縮機的排氣口之間,壓縮機回油系統還包括第一節流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第一感溫部件,設置在回油管路上并位于第一節流部件和回油管路的第二端之間,用于檢測出回油管路的第一溫度;第二感溫裝置,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通過系統中的第一感溫部件和第二感溫部件測量到壓縮機系統中的相關參數后,將參數進行相互比較從而判斷壓縮機的回油狀態,由于壓縮機系統中安裝設置一些可以進行測量溫度的感溫裝置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油位開關等零件相比其成本低,并且此壓縮機回油系統簡單可靠。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示出了本技術的壓縮機回油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技術的壓縮機回油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圖I的壓縮機回油系統的壓縮機回油狀態判斷原理圖;圖4示出了本技術的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檢測方法的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的壓縮機回油系統的第一實施例,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10、油氣分離器20、回油管路30、回氣管路40、排氣管路50、第一節流部件31、第一感溫部件32和第二感溫裝置,壓縮機10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油氣分離器20具有進口、出口和回油口,回油管路30的第一端與油氣分離器20的回油口相連,回氣管路40與回油管路30的第二端連通后與壓縮機10的吸氣口相連,排氣管路50連接在油氣分離器20的進口與壓縮機10的排氣口之間,第一節流部件31設置在回油管路30上,第一感溫部件32設置在回油管路30上并位于第一節流部件31和回油管路30的第二端之間,用于檢測出回油管路30的第一溫度,第二感溫裝置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其中,第二感溫裝置包括輔助管路60、第二節流部件61和第二感溫部件62,輔助管路60的第一端與排氣管路50連通、第二端與回氣管路40連通,第二節流部件61設置在輔助管路60上,第二感溫部件62設置在輔助管路60上并位于第二節流部件61和輔助管路60的第二端之間,第二感溫部件62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本實施例進一步優選地,還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分別與第一感溫部件32和第二感溫部件62電連接,第一節流部件31和第二節流部件61均為毛細管。通過系統中的第一感溫部件和第二感溫部件測量到壓縮機系統中的相關參數后,將參數進行相互比較從而判斷壓縮機的回油狀態,由于壓縮機系統中安裝設置一些可以進行測量溫度的感溫裝置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油位開關等零件相比其成本低,并且此壓縮機回油系統簡單可靠。壓縮機回油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圖3所示的壓縮機回油狀態判斷原理圖即壓焓圖,其中,油分狀態點在圖3中為C處,如果油氣分離器有油并且壓縮機可以回油,油氣分離器的出油口流出潤滑油,這樣檢測到的溫度較高,其溫度點為圖3中的F點;如果油氣分離器的油位不足,回油管路流通汽態冷媒,在冷媒經過第一節流部件絕熱膨脹后,這樣檢測到的溫度較低,其溫度點為圖3中的D點;如果壓縮機的回油管路出現不流通時,例如管路堵塞,回油管路與環境溫度接近,故檢測到的第一溫度接近于環境溫度。本技術還提供了壓縮機回油系統的第二實施例,具體參見圖2,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10、油氣分離器20、回油管路30、回氣管路40、排氣管路50、第一節流部件31、第一感溫部件32和第二感溫裝置,上述部件的連接和位置關系與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和位置關系均相同,本實施例的壓縮機回油系統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二感溫裝置包括第三感溫部件51、高壓檢測部件52和低壓檢測部件41,第三感溫部件51設置在排氣管路50并位于壓縮機10的排氣口與油氣分離器20的進口之間,第三感溫部件51用于檢測排氣管路50的排氣溫度,低壓檢測部件41設置在回氣管路40上,低壓檢測部件用于檢測壓縮機的蒸發壓力,高壓檢測部件52設置在排氣管路50上,高壓檢測部件52用于檢測壓縮機的冷凝壓力。 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檢測方法,結合本回油狀態檢測方法對本技術的壓縮機回油系統做進一步地說明,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檢測方法可以用于檢測本技術上述實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種壓縮機回油系統的回油狀態,圖4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檢測方法的示意圖,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I :獲取第一感溫部件檢測得到的第一溫度和第二感溫裝置獲取得出的缺油時的回油溫度;步驟S3 :判斷第一溫度和缺油時的回油溫度之間的差值是否落入預定數值范圍;步驟S5 :根據第一溫度和缺油時的回油溫度之間的差值是否落入預定數值范圍的判斷結果,得出壓縮機的回油狀態是否正常。其中,上述步驟S5具體可以包括當第一差值落入預定范圍時,則判斷油氣分離器中具有潤滑油且壓縮機的回油狀態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壓縮機回油系統,包括:壓縮機(10),具有吸氣口和排氣口;油氣分離器(20),具有進口、出口和回油口;回油管路(30),所述回油管路(30)的第一端與所述油氣分離器(20)的回油口相連;回氣管路(40),與所述回油管路(30)的第二端連通后與所述壓縮機(10)的吸氣口相連;排氣管路(50),連接在所述油氣分離器(20)的進口與所述壓縮機(10)的排氣口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回油系統還包括:第一節流部件(31),設置在所述回油管路(30)上;第一感溫部件(32),設置在所述回油管路(3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節流部件(31)和所述回油管路(30)的第二端之間,用于檢測出所述回油管路(30)的第一溫度;第二感溫裝置,用于獲取缺油時的回油溫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紹斌,宋培剛,傅英勝,陳澤彬,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