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屬于航空作業設備,解決了目前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密封圈的方式既不規范也不安全的問題。該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架,設置在底架內的四向調整機構,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上的升降機構,以及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和升降機構之間的翻轉機構。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對現有的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的密封圈不規范的操作方法觀察和實踐,設計出專門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密封圈的設備,并提供了規范安全的操作實現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更換效率和安全性,方便快捷,具有極高的適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飛機零部件拆裝設備及其實現方法,具體地講,涉及的是。
技術介紹
飛機起落架為一個減震器,采用油氣減震。由于飛機自重較重,為了保持良好減震效果,當飛機起降幾次后需對其減震內筒的密封圈進行更換。由于減震內筒的形狀為T型,目前更換減震內筒密封圈的方法是,將叉車的叉部舉起,卡主減震內筒的T型橫部,依靠叉車和多人的體重將減震內筒強行拉出,該操作方式既不規范,更不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解決目前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密封圈的方式既不規范也不安全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架,設置在底架內的四向調整機構,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上的升降機構,以及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和升降機構之間的翻轉機構。進一步地,所述底架呈矩形框狀,其前后兩個橫邊框內側設有與四向調整機構連接的滑槽。具體地講,所述四向調整機構包括位于底架內呈矩形框狀的橫向移動架,位于橫向移動架內呈矩形框狀的縱向移動架;所述橫向移動架的前后兩個橫邊框外側設有與底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其左右兩個縱邊框內側設有滑槽;所述縱向移動架的左右兩個縱邊框外側設有與橫向移動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所述底架一邊框上設有與橫向移動架配合的定位裝置。更進一步地,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與縱向移動架固連的支撐架,與支撐架連接的升降架,與升降架活動連接的內筒固定架,與升降架連接的油缸,安裝在底架上并與油缸連接的液壓裝置,以及一端與升降架固連、中部繞過油缸的活動端、另一端與內筒固定架固連的滾子鏈。為了便于操作,所述升降架呈矩形框狀,其兩側縱邊框內側設有滑槽,所述內筒固定架兩側設上下兩排均與升降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再進一步地,所述翻轉機構包括與升降架連接的固定塊,連接固定塊和縱向移動架的螺旋起頂機,與螺旋起頂機連接的手輪,其中,手輪的轉軸通過軸承與設置在縱向移動架上的支撐架連接。為了增加安全性,所述縱向移動架上設有用于支撐翻轉后的升降架的支撐桿,該支撐桿上端設有膠皮。為了便于移動,所述底架的前部設有拉桿,且其前部兩角設有萬向輪,其后部兩角設有移動輪,該萬向輪上設有剎車。為了更好地實現本專利技術,所述升降機構上還設有與內筒固定架配合使用的捆綁器。基于上述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的結構,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該拆裝車的實現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通過拉桿將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移至工作地點,鎖定萬向輪使該拆裝車在地面定位; (2)調整液壓裝置,將內筒固定架舉升至升降架上部; (3)微調四向調整機構和翻轉機構,使內筒固定架與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對位后,鎖定定位裝置,再將該減震內筒和內筒固定架固定,并使用捆綁器加固固定; (4)調整液壓裝置,使內筒固定架連同減震內筒一同下降,直至減震內筒完全拔出; (5)調整翻轉機構,使升降機構和減震內筒與底架平行; (6)解開萬向輪的鎖定,通過拉桿將減震內筒移開; (7)更換新的減震內筒密封圈,按照拆卸步驟(I) (6)的反向步驟將減震內筒安裝至飛機起落架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本專利技術設計巧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合推廣應用。(2)本專利技術通過對現有的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的密封圈不規范的操作方法觀察和實踐,設計出專門更換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密封圈的設備,并提供了規范安全的操作實現方法,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3)本專利技術通過四向調整機構使設置于其上的升降機構和翻轉機構能夠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微調,在拆卸減震內筒時內筒固定架與減震內筒、在安裝減震內筒時減震內筒與起落架減震器均能夠更好地對位,使拆裝減震內筒更加方便實用。(4)本專利技術通過調整升降機構將內筒固定架上升和下降,更好地與減震內筒固定從而方便地實現減震內筒的拆裝。(5)本專利技術通過調整翻轉機構使升降機構能夠翻轉放平,在運輸拆卸后減震內筒時降低了危險系數,使其更加安全,并且在其放置時放平升降機構也能節省相當的空間。(6)本專利技術還通過設置一些輔助部件,例如萬向輪、拉桿、支撐桿、捆綁器等,進一步提高了操作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后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使用狀態圖。上述附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部件名稱如下 I-底架,2-橫向移動架,3-縱向移動架,4-定位裝置,5-支撐架,6-升降架,7-內筒固定架,8-油缸,9-液壓裝置,10-滾子鏈,11-固定塊,12-螺旋起頂機,13-手輪,14-支撐桿,15-拉桿,16-萬向輪,17-移動輪,18-捆綁器。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實施例如圖I 圖4所示,該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主要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架I,設置在底架內的四向調整機構,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上的升降機構,以及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和升降機構之間的翻轉機構。并且在底架的四角設置便于移動的移動輪17,為了使其移動方便,其前部的兩個移動輪采用萬向輪16設計,并設置相應的剎車,保證了在操作時該拆裝車能夠穩定地停止于飛機起落架下方。 具體地講,所述底架I呈矩形框狀,其前后兩個橫邊框內側設有與四向調整機構連接的滑槽;所述四向調整機構包括位于底架內呈矩形框狀的橫向移動架2,位于橫向移動架內呈矩形框狀的縱向移動架3 ;所述橫向移動架的前后兩個橫邊框外側設有與底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其左右兩個縱邊框內側設有滑槽,所述縱向移動架的左右兩個縱邊框外側設有與橫向移動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通過兩套滾輪和滑槽的配合,實現了升降機構和翻轉機構的微調,增加了操作便捷性;并且所述底架一邊框上設有與橫向移動架配合的定位裝置4,通常該定位裝置使用星形把手,保證橫向移動架在操作時能夠固定,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而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與縱向移動架固連的支撐架5,與支撐架連接的升降架6,與升降架活動連接的內筒固定架7,與升降架連接的油缸8,安裝在底架上并與油缸連接的液壓裝置9,以及一端與升降架固連、中部繞過油缸的活動端、另一端與內筒固定架固連的滾子鏈10。其中所述升降架呈矩形框狀,其兩側縱邊框內側設有滑槽,所述內筒固定架兩側設上下兩排均與升降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而液壓裝置為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中不再贅述,通過對該液壓裝置的控制,和該處滾輪與滑槽的配合,能夠實現內筒固定架的上下移動,能夠有效地使其與減震內筒對位和拆裝。并且通過在升降機構上設置與內筒固定架配合使用的捆綁器,提高了減震內筒的固定牢固程度,進一步提高了本專利技術的安全性。更具體的,所述內筒固定架包括相互連接兩個橫架和豎架,豎架的兩側即設置與升降架的滑槽相匹配的滾輪,而下部的橫架上設有用于固定減震內筒的T型橫部的抱箍,上部的橫架上設有與減震內筒豎部匹配的定位槽,從而使T型的減震內筒有效地固定在該內筒固定架內。并且通過更換不同的抱箍還能夠使本專利技術適用于不同型號的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具有極高的適用范圍。為了方便調整對位的角度、安全地運輸拆卸后的減震內筒以及節省該拆裝車放置時的占用空間,所述翻轉機構包括與升降架連接的固定塊11,連接固定塊和縱向移動架的螺旋起頂機12,與螺旋起頂機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飛機起落架減震內筒拆裝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架(1),設置在底架(1)內的四向調整機構,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上的升降機構,以及設置在四向調整機構和升降機構之間的翻轉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戴建平,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東科信航空自控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