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叉針桿的注塑模具,當需要注塑時,將定模板與動模板相對應緊密配合起來,依次插入插塊和抽銷,動模板與定模板之間便形成了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模型的型腔,這時再向水口中噴入注塑液體,待注塑液體冷卻形成注塑的零件模型后,依次拔除抽銷、插塊,取下定模板,再向上提拉取模塊的兩側邊部,這樣即能夠使得下模沿第一凹槽向上移動,方便取模。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較好地獲取叉針桿零件的模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注塑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叉針桿的注塑模具。
技術介紹
叉針桿零件是縫紉機上常見的一種零件,如附圖1-3所示,該叉針桿包括圓柱體主體部分和用于配合連接的上端部,其上端部具有多個不同要求的孔與凹槽,需要由鑄造來獲取其零件的毛坯再予以精加工,在鑄造前則需要由注塑來獲取其模型,這需要根據叉針桿零件的結構形狀來設計專用的注塑模具。注塑后的模型用于鑄造時需要具有澆注口,因此在注塑的模型上需要設置澆注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叉針桿的注塑模具,來獲取叉針桿零件鑄造的模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叉針桿的注塑模具,包括動模板、能夠與所述動模板相緊密配合的定模板、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動模板底部的動模座、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所述動模座與所述動模板之間的取模塊,所述模具還具有用于噴入注塑液體的水口,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貫穿與所述動模板上下兩端面的第一凹槽、與所述叉針桿零件的上端部外形輪廓相一致的第二凹槽,所述取模塊上還固定設置有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半空心圓柱體的第一下模塊,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一側邊部具有缺口,所述缺口處還固定連接設置有長方體的第二下模塊,所述第二下模塊的上端面低于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上端面,所述下模相配合地插在所述第一凹槽中,且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上端面與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相平齊設置,所述第二凹槽上具有一個圓柱體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凹槽上還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模板上開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相對應的第三凹槽、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固定連接設置有與所述下模相對應設置的上模,所述第四凹槽上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四凹槽上還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對應設置的第二通孔,所述定模板的分型面上還具有與所述第四凹槽相連通的第五凹槽,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上具有與所述第五凹槽相對應的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所述第六凹槽的上端面在豎直方向上分別高于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所述模具還包括能夠在所述定模板與所述動模板相緊密配合時配合地插入所述第五凹槽與第六凹槽形成的空腔中的插塊,所述插塊上開設有第三通孔,所述模具還具有能夠在所述插塊插入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定模板之間時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中的抽銷。優選地,所述模具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板上端部的壓塊,所述壓塊的上端面在豎直方向高于所述抽銷的上端面。作為一種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動模板、所述定模板的分型面上分別對應地開設有第七凹槽、第八凹槽,所述第七凹槽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連通設置,所述第七凹槽、所述第八凹槽相配合形成所述水口。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通過在動模板上設置下模和第二凹槽,在定模板上對應設置上模和第四凹槽,并針對叉針桿零件的結構特點設置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插塊、抽銷,當需要注塑時,將定模板與動模板相對應緊密配合起來,向第五凹槽與第六凹槽形成的空腔中插入插塊,再從定模板的上端面上插入抽銷,抽銷穿過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一通孔將插塊固定在動模板與定模板之間,這樣動模板與定模板之間就形成了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模型的型腔,這時再向水口中噴入注塑液體,待注塑液體冷卻形成注塑的零件模型后,依次拔除抽銷、插塊,取下定模板,再向上提拉取模塊的兩側邊部,這樣即能夠使得下模沿第一凹槽向上移動,從而方便取模。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較好地獲取叉針桿零件的模型。 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的主視示意 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的左視示意 附圖3為本專利技術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的俯視示意 附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注塑模具的動模的結構示意 附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注塑模具的定模的結構示意 附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注塑模具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參見圖4-6所示,一種用于插針桿的注塑模具,包括動模座11、動模板12、定模板21、取模塊3,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是相對應設置的且能夠互相緊密配合,動模座11固定連接設置在動模板12底部,取模塊3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動模板12與動模座11之間,動模板12上開設有貫穿動模板12上下兩端面的第一凹槽、與叉針桿零件的上端部外形輪廓相一致的第二凹槽15,這里的上下方向指的是觀察者面對圖4時的視線的里外方向,取模塊3上還固定設置有下模,該下模包括第一下模塊13和第二下模塊14,第一下模塊13為半空心圓柱體狀,其一側邊部具有缺口,該缺口處固定連接設置有呈長方體狀的第二下模塊14,第二下模塊14的上端面低于第一下模塊13的上端面,該下模整體相配合地插在第一凹槽中,且第一下模塊13的上端面與動模板12的分型面相平齊設置,第二凹槽15上設置有一個圓柱體的第一凸起部16,第二凹槽15上還開設有第一通孔17。定模板21上開設有分別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15相對應的第三凹槽、第四凹槽24,第三凹槽中固定連接設置有與下模相對應設置的上模,該上模對應地包括第一上模塊22與第二上模塊23,第四凹槽24上設置有與第一凸起部16相對應的第二凸起部25,第四凹槽24上還開設有與第一通孔17對應設置的第二通孔26,定模板21的分型面上還具有第四凹槽24相連通的第五凹槽27,對應地,動模板12的分型面上設置有與第五凹槽27相對應的第六凹槽18,第五凹槽27、第六凹槽18的上端面在豎直方向上分別高于第二凸起部25、第一凸起部16的上端面。該模具還包括插塊4、抽銷5,插塊4能夠在定模板21與動模板12相緊密配合時配合地插入第五凹槽27與第六凹槽18形成的空腔中,插塊4上開設有第三通孔,抽銷5能夠穿過第二通孔26、第三通孔、第一通孔17將插塊4固定在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之間,同時能夠形成需要注塑的通孔。這樣,當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相緊密配合后,再插入插塊4與抽銷5,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之間就形成了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模型的型腔。參見圖6所示,該模具還包括固定設置在定模板21上端部的壓塊6,壓塊6的上端面在豎直方向上高于抽銷5的上端面,這樣在將定模板21與動模板12相緊密配合時,壓力均施加在壓塊6上,從而能夠避免壓力直接施加在定模板21上對模具造成的損壞。該模具還包括用于噴入注塑液體的水口,參見圖4-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水口是這樣設置的 動·模板12的分型面上開設有第七凹槽19,定模板21的分型面上對應地開設有第八凹槽28,第七凹槽19與第一凹槽相連通設置,第七凹槽19、第八凹槽28相配合形成上述水口, 以下具體闡述下本實施例的工作工程 當需要注塑時,將定模板21與動模板12相對應緊密配合起來,向第五凹槽27與第六凹槽18形成的空腔中插入插塊4,再從定模板21的上端面上插入抽銷5,抽銷5穿過第二通孔26、第三通孔、第一通孔17將插塊4固定在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之間,這樣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之間就形成了需要注塑的叉針桿零件模型的型腔,這時再向水口中噴入注塑液體,這樣,下模與上模處形成了叉針桿零件的圓柱體主體部分,第二凹槽15與第四凹槽24之間就形成了叉針桿零件的上端部,其中,插塊4處形成了其上端部的凹槽,抽銷5穿過處形成了其上端部的通孔,而第一凸起部16、第二凸起部25處則分別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叉針桿的注塑模具,包括動模板、能夠與所述動模板相緊密配合的定模板、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動模板底部的動模座、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所述動模座與所述動模板之間的取模塊,所述模具還具有用于噴入注塑液體的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貫穿與所述動模板上下兩端面的第一凹槽、與所述叉針桿零件的上端部外形輪廓相一致的第二凹槽,所述取模塊上還固定設置有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半空心圓柱體的第一下模塊,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一側邊部具有缺口,所述缺口處還固定連接設置有長方體的第二下模塊,所述第二下模塊的上端面低于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上端面,所述下模相配合地插在所述第一凹槽中,且所述第一下模塊的上端面與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相平齊設置,所述第二凹槽上具有一個圓柱體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凹槽上還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模板上開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相對應的第三凹槽、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固定連接設置有與所述下模相對應設置的上模,所述第四凹槽上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四凹槽上還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對應設置的第二通孔,所述定模板的分型面上還具有與所述第四凹槽相連通的第五凹槽,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上具有與所述第五凹槽相對應的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所述第六凹槽的上端面在豎直方向上分別高于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所述模具還包括能夠在所述定模板與所述動模板相緊密配合時配合地插入所述第五凹槽與第六凹槽形成的空腔中的插塊,所述插塊上開設有第三通孔,所述模具還具有能夠在所述插塊插入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定模板之間時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中的抽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來順,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市志誠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