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澆口切刀裝置;所述澆口切刀裝置包括澆口切刀和切刀基座;所述切刀基座底端固定在第一組頂出機構上,頂端穿過第二組頂出機構設置在型腔下方;所述澆口切刀設置在切刀基座頂端上。該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具有將澆口與產品自動分離的功能,免除了后續的人工去澆口工序,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還使得產品澆口處切口光滑平整美觀,有效地提高了產品質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模具結構
,具體涉及一種模內帶自動切除側澆口的模具。
技術介紹
在注塑模具領域,側澆口的應用在澆口種類中的比重較大,且應用廣泛。傳統側澆口方式是注塑的產品在注塑成型之后,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在產品注塑成型后必須進行后續加工,將澆口從產品上分離,這種生產模式涉及到大量的人力資源消耗和工時 的消耗,不但降低了生產效率,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分離后的產品表面留下的疤痕大小參差不齊,影響美觀,嚴重者,還會使薄件制品出現變形。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技術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該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具有將澆口與產品自動分離的功能,免除了后續的人工去澆口工序,能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而且還使得產品澆口處切口光滑平整美觀,有效地提聞廣品質量。為達到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包括浮動板、定模型芯、用于固定定模型芯的定模板、動模型芯、用于固定動模型芯的動模板、模腳、動模座板、第二組頂出機構、第一組頂出機構、定模浮動型芯、拉桿、控制板和鎖扣板;所述浮動板設置在定模板上方;所述定模板設置在動模板的上方;所述動模板、模腳和動模座板依次連接;所述第一組頂出機構設置在動模座板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設置在第一組頂出機構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內部設置有鎖扣板,鎖扣板內部設置有彈性件;所述鎖扣板內側設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控制板通過螺釘固定在動模板下方,控制板下端設置有與鎖扣板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拉桿一端固定于浮動板上,另一端依次穿過定模板、動模板與鎖扣板勾接;所述定模浮動型芯一端固定于浮動板上,另一端伸入定模型芯的內部;所述定模型芯和動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制備產品的型腔;所述型腔一側設置有側澆口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澆口切刀裝置;所述澆口切刀裝置包括澆口切刀和切刀基座;所述切刀基座底端固定在第一組頂出機構上,頂端穿過第二組頂出機構設置在型腔下方;所述澆口切刀設置在切刀基座頂端上。進一步地,所述澆口切刀為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的金屬材料制成。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綜上所述,本技術所提供的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相比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I、本技術實現了產品在開模之前于模內自動切除澆口,免除了后續的人工去澆口工序,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降低了生產成本。2、還使得產品澆口處切口光滑平整,有效地提高了產品質量。3、還具有結構設計簡單合理等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結構示意圖。其中,I、浮動板;2、定模板;3、定模型芯;4、動模型芯;5、動模板;6、模腳;7、動模座板;8、第二組頂出機構;9、第一組頂出機構;10、定模浮動型芯;11、拉桿;12、型腔;13、側澆口 ;141、澆口切刀;142、切刀基座;15、控制板;16、鎖扣板;17、彈性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地描述 如圖所示,該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包括浮動板I、定模型芯3、用于固定定模型芯3的定模板2、動模型芯4、用于固定動模型芯4的動模板5、模腳6、動模座板7、第二組頂出機構8、第一組頂出機構9、定模浮動型芯10、拉桿11、控制板15和鎖扣板16 ;所述浮動板I設置在定模板2上方;所述定模板2設置在動模板5的上方;所述動模板5、模腳6和動模座板7依次連接;所述第一組頂出機構9設置在動模座板7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內部設置有鎖扣板16,鎖扣板16內部設置有彈性件17 ;所述鎖扣板16內側設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控制板15通過螺釘固定在動模板5下方,控制板15下端設置有與鎖扣板16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拉桿11 一端固定于浮動板I上,另一端依次穿過定模板2、動模板5與鎖扣板16勾接;所述定模浮動型芯10 —端固定于浮動板I上,另一端伸入定模型芯3的內部;所述定模型芯3和動模型芯4相互配合形成制備產品的型腔12 ;所述型腔12—側設置有側澆口 13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澆口切刀裝置;所述澆口切刀裝置包括澆口切刀141和切刀基座142 ;所述切刀基座142底端固定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頂端穿過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型腔12下方;所述澆口切刀141設置在切刀基座142頂端上。優選地,所述澆口切刀141為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的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彈性件17為彈黃。浮動板I與定模板2之間設置有空隙。工作原理當產品注塑成型后開模時,浮動板I與定模板2接觸的第一分型面首先打開,帶動定模浮動型芯10和拉桿11 一起運動,此時拉桿11勾在鎖扣板16上,使第一組頂出機構9向前運動,澆口切刀裝置也跟著第一組頂出機構9向前運動,在澆口切刀141的作用下,把側澆口和產品切分離。當浮動板I打開到一定距離時,控制板15向下壓,使得內置有彈簧的鎖扣板16向外收縮,拉桿11就會脫離鎖扣板16,然后定模板2與動模板5相接觸的第二分型面打開,最后第二組頂出機構8的頂針將產品和側澆口頂離模具。綜上所述,利用本技術所提供的該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具有將澆口與產品自動分離的功能,免除了后續的人工去澆口工序,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還使得產品澆口處切口光滑平整美觀,有效地提高了產品質量。雖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不應理解為對本專利的保護范圍的限定。在權利要求書所描述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不經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和變形仍屬本專利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包括浮動板(I)、定模型芯(3)、用于固定定模型芯(3)的定模板(2)、動模型芯(4)、用于固定動模型芯(4)的動模板(5)、模腳(6)、動模座板(7)、第二組頂出機構(8)、第一組頂出機構(9)、定模浮動型芯(10)、拉桿(11)、控制板(15)和鎖扣板(16);所述浮動板(I)設置在定模板(2)上方;所述定模板(2)設置在動模板(5)的上方;所述動模板(5)、模腳(6)和動模座板(7)依次連接;所述第一組頂出機構(9)設置在動模座板(7)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內部設置有鎖扣板(16),鎖扣板(16)內部設置有彈性件(17);所述鎖扣板(16)內側設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控制板(15)通過螺釘固定在動模板(5)下方,控制板(15)下端設置有與鎖扣板(16)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拉桿(11) 一端固定于浮動板(I)上,另一端依次穿過定模板(2)、動模板(5)與鎖扣板(16)勾接;所述定模浮動型芯(10)一端固定于浮動板(I)上,另一端伸入定模型芯(3)的內部;所述定模型芯(3)和動模型芯(4)相互配合形成制備產品的型腔(12);所述型腔(12)—側設置有側澆口(1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澆口切刀裝置;所述澆口切刀裝置包括澆口切刀(141)和切刀基座(142);所述切刀基座(142)底端固定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頂端穿過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型腔(12)下方;所述澆口切刀(141)設置在切刀基座(142)頂端上。2.根據權利要求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模內帶自動切澆口的模具,包括浮動板(1)、定模型芯(3)、用于固定定模型芯(3)的定模板(2)、動模型芯(4)、用于固定動模型芯(4)的動模板(5)、模腳(6)、動模座板(7)、第二組頂出機構(8)、第一組頂出機構(9)、定模浮動型芯(10)、拉桿(11)、控制板(15)和鎖扣板(16);所述浮動板(1)設置在定模板(2)上方;所述定模板(2)設置在動模板(5)的上方;所述動模板(5)、模腳(6)和動模座板(7)依次連接;所述第一組頂出機構(9)設置在動模座板(7)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方;所述第二組頂出機構(8)內部設置有鎖扣板(16),鎖扣板(16)內部設置有彈性件(17);所述鎖扣板(16)內側設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控制板(15)通過螺釘固定在動模板(5)下方,控制板(15)下端設置有與鎖扣板(16)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拉桿(11)一端固定于浮動板(1)上,另一端依次穿過定模板(2)、動模板(5)與鎖扣板(16)勾接;所述定模浮動型芯(10)一端固定于浮動板(1)上,另一端伸入定模型芯(3)的內部;所述定模型芯(3)和動模型芯(4)相互配合形成制備產品的型腔(12);所述型腔(12)一側設置有側澆口(1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澆口切刀裝置;所述澆口切刀裝置包括澆口切刀(141)和切刀基座(142);所述切刀基座(142)底端固定在第一組頂出機構(9)上,頂端穿過第二組頂出機構(8)設置在型腔(12)下方;所述澆口切刀(141)設置在切刀基座(142)頂端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永良,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