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及具有該底模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包括底模本體、分別設在底模本體兩端的第一卡口第二卡口,第一卡口包括水平的第一卡邊及自第一卡邊向下并朝向底模本體延伸的第二卡邊,第一卡口還包括連接邊,連接邊自底模本體向上且向遠離底模本體的方向延伸,第二卡口包括水平的第三卡邊、自第三卡邊的向上且朝向底模本體延伸的第四卡邊及自第四卡邊的末端遠離底模本體的方向延伸的第五卡邊,第三卡邊與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α,第五卡邊與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β,且0°≤β≤α。本發明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在澆筑混凝土時容易漏漿的缺點,提供一種防止漏漿產生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及具有該底模的鋼筋桁架樓承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具體為一種鋼筋桁架底模及具有該底模的鋼筋桁架樓承板。
技術介紹
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力學性能與傳統現澆樓板基本相同,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的建設中。鋼筋桁架樓承板是將鋼筋加工成鋼筋桁架,并將鋼筋桁架與鍍鋅壓型鋼板焊接成一體的組合模板,其結構如圖I所示,鋼筋桁架樓承板由鋼筋桁架I和底模2構成,鋼筋桁架I與底模2之間通過點焊連接固定。在施工時,將鋼筋桁架樓承板運至施工場地,直接鋪設到梁上,將各個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底模連接在一起,進行簡單的鋼筋工程便可澆筑混凝土。由于其具有模板功能,因此可減少施工現場的模板架設和拆卸工程,大大提高了樓板施工效率。現有的鋼筋桁架樓承板鋪設時,相鄰的鋼筋桁架樓承板通過其底模兩端的卡口扣接 在一起,圖2至圖4示出了卡口相扣接的結構,這種連接方式簡單可靠。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鋼筋桁架鋪設好后,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容易從相互扣接的卡口之間的縫隙3漏出,即發生漏漿的情況。另外,在鋼筋桁架樓承板運輸的過程中,卡口受到其它鋼筋桁架樓承板或者運輸裝置的擠壓而容易變形,一旦變形將難以實現卡口的正常扣接,因此需要在施工現場采用相應的工具使其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不僅需要在施工現場儲備工具且延長了施工時間降低了效率,還可能在使扣邊在操作的過程中被折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在澆筑混凝土時容易漏漿的缺點,提供一種防止漏漿產生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體、設在所述底模本體一端的第一卡口及設在所述底模本體另一端且形狀與所述第一卡口相配合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一卡口包括水平的第一卡邊及自所述第一卡邊向下并朝向所述底模本體傾斜地延伸的第二卡邊,所述第一卡口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卡邊與所述底模本體的連接邊,所述連接邊自所述底模本體向上且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的方向傾斜地延伸;所述第二卡口包括與所述底模本體連接的水平的第三卡邊、自所述第三卡邊向上且朝向所述底模本體傾斜地延伸的第四卡邊及自所述第四卡邊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的方向延伸的第五卡邊,所述第三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α,所述第五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β,且0°彡β彡α,且α關0°。作為優選,所述β =0°,且所述第五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貼緊配合。作為優選,所述β = α。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卡口還包括自所述第二卡邊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延伸并與所述第二卡邊平行的第六卡邊。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所述第六卡邊位于所述第二卡邊的下方。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所述第六卡邊與所述第二卡邊貼緊配合。作為優選,所述連接邊、第一卡邊、第二卡邊和第六卡邊一體成形,所述第三卡邊、第四卡邊與第五卡邊一體成形。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所述第一卡邊與所述第二卡邊之間的夾角為Y,25° ^ Y ^ 40°,25。彡 α 彡 Y。作為進一步的優選,Y = 30。,α = 25。。本專利技術同時提供了一種鋼筋桁架樓承板,包括上述的底模和設置在底模上的鋼筋桁架。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及具有該底模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的第二卡口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增設了第五卡邊,第五卡邊一方面可使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之間的配合更緊密,防止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從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之間漏出,另一方面增強了第二卡口的強度,防止第二卡口在運輸和搬運過程中被擠壓而變形。2、第--口設有自第二卡邊的末端向遠離底模本體延伸并與所述第二卡邊平行的第六卡邊,增強了第二卡口的強度,可防止其在運輸和搬運的過程中被擠壓而變形。3、第六卡邊位于所述第二卡邊的下方,可方便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的配合,使第一卡口的第二卡邊與第二卡口的第四卡邊之間的貼合更緊密,進一步提高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之間配合的緊密性。4、第一^口的連接邊、第一^^邊、第二卡邊和第六卡邊一體成形,第二卡口的第三卡邊、第四卡邊與第五卡邊一體成形。不僅制作簡單,且提高了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的強度。5、第一卡口的第一卡邊與第二卡邊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25°小于等于40°,第二卡口的第三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30°,且第一卡邊與第二卡邊之間的夾角大于第三卡邊與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以方便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之間的扣接,同時也保證了第一卡口與第二卡口之間的緊密配合。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的鋼筋桁架樓承板主視圖;圖2為圖I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3為圖I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4為現有技術中的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底模的卡口的扣接示意圖;圖5為兩個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拼接后的主視圖;圖6為圖5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7為圖5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8為圖5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圖。附圖標記11-底模本體,12-第一^^ 口,13-第二卡口,14-第一^^邊,15-第二卡邊,16-第三卡邊,17-第四卡邊,18-第五卡邊,19-第六卡邊,20-連接邊。具體實施例方式圖5為兩個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的拼接后的主視圖,圖6為圖5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7為圖5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如圖4至圖5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鋼筋祐1架樓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體11、設在所述底模本體11 一端的第一卡口 12及設在所述底模本體11另一端且形狀與所述第一卡口 12相配合的第二卡口 13,第一卡口 12和第二卡口 13均沿底模本體11端部的寬度方向延伸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口 12、第二卡口 13和底模本體11為一體成形。所述第一卡口 12包括水平的第一卡邊14及自所述第一卡邊14向下并朝向所述底模本體11傾斜地延伸的第二卡邊15,所述第一卡口 12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卡邊14與底模本體11的連接邊20,所述連接邊20自所述底模本體11向上且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11的方向傾斜地延伸,第—^邊14與第二卡邊15之間及第--^邊14與連接邊20可采用各種現有連接方式實現連接。所述第二卡口 13包括與所述底模本體11連接的水平的第三卡邊16、自所述第三卡邊16向上并朝向所述底模本體11傾斜地延伸的第四卡邊17及自所述第四卡邊17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11的方向延伸的第五卡邊18,所 述第三卡邊16與所述第四卡邊17之間的夾角為α,所述第五卡邊18與所述第四卡邊17之間的夾角為β,0°彡β彡α,且α古0°。在本實施例中,β = α,如圖7所示,即第五卡邊與第三卡邊平行。第三卡邊16與第四卡邊17之間及第四卡邊17與第五卡邊18之間可采用各種現有的連接方式實現連接。圖8為圖5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如圖8所示,鋪設鋼筋桁架樓承板時,使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的第一卡口 12與相鄰的另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的第二卡口 13相勾連扣合,具體為第一卡口 12的第一卡邊14位于第二卡口 13的第五卡邊18的上方并與第五卡邊18貼緊配合,第一卡口 12的第二卡邊15位于第二卡口 13的下方并與第二卡口 13的第四卡邊17貼緊配合,第一卡口 12的第二卡邊15的末端抵在第二卡口 13的第三卡邊16的末端,即第一卡口 12將第二卡口 13的第四卡邊17與第五卡邊18緊緊包裹住,從而實現相鄰兩鋼筋桁架樓承板的拼接。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的第二卡口 13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增設了第五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筋桁架樓承板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本體、設在所述底模本體一端的第一卡口及設在所述底模本體另一端且形狀與所述第一卡口相配合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一卡口包括水平的第一卡邊及自所述第一卡邊向下并朝向所述底模本體傾斜地延伸的第二卡邊,所述第一卡口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卡邊與所述底模本體的連接邊,所述連接邊自所述底模本體向上且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的方向傾斜地延伸;所述第二卡口包括與所述底模本體連接的水平的第三卡邊、自所述第三卡邊向上且朝向所述底模本體傾斜地延伸的第四卡邊及自所述第四卡邊的末端向遠離所述底模本體的方向延伸的第五卡邊,所述第三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α,所述第五卡邊與所述第四卡邊之間的夾角為β,且0°≤β≤α,且α≠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紅斌,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多維聯合集團香河建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