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PCB板結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包括上殼和底殼,上殼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動的限位筋,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抵接PCB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上殼的限位筋將PCB板固定在上殼內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動,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接觸PCB板,從而PCB板被穩固地固定在底殼和上殼之間;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固定柱,改善了產品品質,并且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將PCB板通過打螺絲固定在固定柱這個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PCB板結構
,尤其涉及一種PCB板固定結構。
技術介紹
電子產品一般包括上殼、底殼和置于上殼和底殼之間的PCB板,上殼和底殼連接,PCB板通常直接用螺絲固定在上殼固定柱或底殼固定柱上,為使組裝方便,固定柱尺寸一般都大于螺絲的尺寸,從而多次拆裝后螺絲極易打滑;也有固定柱尺寸設計成略小于螺絲的尺寸,但此情況下螺絲不易打進并且容易把固定柱擠爆,上述兩種情況都將導致PCB板的固定不牢靠,并且與固定柱相對應的上殼或底殼的外表面容易產生縮水,進而導致產品不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可將PCB板固定牢靠的PCB板固定結構,其避免了因固定結構的外表面縮水而產生的不良。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包括上殼和底殼,上殼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動的限位筋,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抵接PCB板。其中,所述限位筋包括限定PCB板向后的移動的第一限位筋、限定PCB板向下的移動的第二限位筋和限定PCB板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動第三限位筋。其中,所述上殼設有若干個固定柱,所述底殼設有螺孔,PCB板固定結構還包括螺絲,螺絲穿過螺孔與固定柱連接從而使得上殼和底殼固定連接。其中,所述上殼為方形,所述固定柱設于上殼的四個角部和/或四條側邊。其中,所述底殼和上殼通過凸塊與凹槽固定連接。其中,所述凸點的端部為圓弧形。其中,所述凸點的端部寬度為O. 4-0. 6mm。其中,底殼和上殼裝配后,所述凸點的端部與PCB板的距離為負O. 2mm至零。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通過上殼的限位筋將PCB板固定在上殼內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動,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接觸PCB板,從而PCB板被穩固地固定在底殼和上殼之間;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固定柱,從而避免了因固定柱對應的固定結構的表面縮水而產生不良,與現有技術相比,改善了產品品質,并且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將PCB板通過打螺絲固定在固定柱這個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底殼內表面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上殼的左視圖。圖I至圖3包括以下附圖標記上殼-I ;固定柱-11 ;底殼-2 ;螺孔_22 ;螺絲-23 ;限位筋_3 ;第一限位筋_31 ;第二限位筋-32 ;第二限位筋-33 ;凸點-4, PCB板-5。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參考圖I和圖3,本技術包括上殼I和底殼2,上殼I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5移動的限位筋3,底殼2朝向上殼I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4,底殼2和上殼I裝配后,凸點4的端部接觸PCB板5。本技術通過上殼I的限位筋3將PCB板5固定在上殼I內表面,避免PCB板5向四周移動,底殼2朝向上殼5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4,底殼2和上殼I裝配后,凸點4的端部接觸PCB板5,從而PCB板5被穩固地固定在底殼2和上殼I之間,PCB板5的固定未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固定柱,從而避免了因固定柱連接的產品外表面縮水而導致產品不良現象的發生,與現有技術相比,改善了產品品質,并且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將PCB板5通過打螺絲23固定在固定柱這個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參考圖I和圖2,本實施例中,限位筋3包括第一限位筋31、第二限位筋32和第三限位筋33,第一限位筋31限定PCB板5向后的移動,第二限位筋32限定PCB板5向下的移動,第三限位筋33限定PCB板5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動,通過設于PCB板5四周的限位筋3,將PCB板5牢固地固定在上殼I內表面。參考圖1,底殼2和上殼I可采用機械類常用的連接方式,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上殼I設有若干個固定柱11,底殼2設有螺孔22,還包括螺絲23,螺絲23穿過螺孔22與固定柱11連接從而使得底殼2和上殼I固定連接。為避免固定柱11設在底殼2的內部使得與固定柱11連接的產品外表面縮水進而導致產品不良,底殼2為方形,固定柱11設于底殼2的四個角部和/或四條側邊。作為底殼2和上殼I連接的另一種實施方式,底殼2和上殼I通過凸塊與凹槽固定連接。參考圖3,為避免凸點4與PCB板5接觸過程中對PCB板5造成損害,凸點4的端部為圓弧形,同時為減小凸點4和PCB板5的接觸面積,凸點4的端部寬度為O. 4-0. 6mm。凸點4為底殼2和上殼I裝配后端部與PCB板5的距離為負O. 2mm至零。凸點4與PCB板5的距離為負時,底殼2和上殼I裝配后后凸點4對PCB板5形成一個抵觸力,使得PCB板5產生輕微的變形,但其變形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不影響PCB板的電路性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在有限的實驗中得到此變形程度,抵觸力使得PCB板5得以牢靠地固定。以上內容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技術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權利要求1.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包括上殼和底殼,其特征在于上殼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動的限位筋,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抵接PCB板。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包括限定PCB板向后的移動的第一限位筋、限定PCB板向下的移動的第二限位筋和限定PCB板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動第三限位筋。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設有若干個固定柱,所述底殼設有螺孔,PCB板固定結構還包括螺絲,螺絲穿過螺孔與固定柱連接從而使得上殼和底殼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為方形,所述固定柱設于上殼的四個角部和/或四條側邊。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和上殼通過凸塊與凹槽固定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點的端部為圓弧形。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點的端部寬度為O.4-0. 6mm。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底殼和上殼裝配后,所述凸點的端部與PCB板的距離為負O. 2mm至零。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PCB板結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包括上殼和底殼,上殼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動的限位筋,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抵接PCB板;本技術通過上殼的限位筋將PCB板固定在上殼內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動,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接觸PCB板,從而PCB板被穩固地固定在底殼和上殼之間;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固定柱,改善了產品品質,并且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將PCB板通過打螺絲固定在固定柱這個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文檔編號H05K7/14GK202799507SQ201220492319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5日專利技術者吳明浩 申請人:東莞康特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PCB板固定結構,包括上殼和底殼,其特征在于:上殼的內表面設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動的限位筋,底殼朝向上殼的一面設有若干個凸點,底殼和上殼裝配后,凸點的端部抵接PCB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明浩,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康特爾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