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覆晶封裝結構,包含一基板、一芯片、一凸塊結構以及一阻焊層。基板上具有一電路層,芯片具有一中央區域及位于中央區域兩側的二邊緣區域。凸塊結構面對基板設置于芯片的中央區域,阻焊層設置于基板,且部分覆蓋電路層。當芯片設置于基板上時,芯片通過凸塊結構與基板電性連接,且阻焊層適可與芯片的二邊緣區域接觸,以與凸塊結構共同支撐芯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關于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特別是關于一種使用于半導體領域的覆晶封裝結構。
技術介紹
覆晶封裝結構因為具有尺寸小、接腳密度大且散熱效率高等優點,因此被廣泛地使用于各種類型的電子邏輯元件,尤其在現今數位化社會中對電子產品的多工需求,使得諸如個人電腦中常見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或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亦或是兼具無線網絡及藍牙通訊技術的網絡芯片等,都可輕易見到覆晶封裝結構的身影。 覆晶封裝結構主要由基板、芯片及用以電性連接該基板及該芯片的凸塊結構所形成。當凸塊結構設置于基板及芯片間,并用以頂持及電性連接基板與芯片時,將使得基板與芯片間形成一間隙。同時,該間隙適可利用如自然流入或毛細現象等,以充填一填充劑,使其具有將芯片與基板固定及絕緣,并避免凸塊結構間彼此接觸而短路的功用。然而,隨著工藝的進步及對電子元件微小化的需求,基板與芯片的尺寸雖然愈趨縮小,但所需具備的信號接腳數量卻不減反增。如此一來,不僅將導致基板與芯片間的間隙變小,從而增加工藝上的困難,并且在另一方面,過小的間隙也將導致填充劑無法順利地流入及充填于其間,從而導致電路層氧化或接點間短路的情況,嚴重影響覆晶封裝結構的使用壽命。有鑒于此,如何在微小化覆晶封裝結構的同時,依舊可維持兩者間所具有的間隙的尺寸,使填充料可順利地通過毛細現象填充于其間,乃為目前業界引領期盼所欲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覆晶封裝結構,其在微小化基板與芯片尺寸的同時,不但可供芯片穩固地置于基板上,且可維持兩者間的間隙尺寸,從而使填充料可完整地填充于該間隙,以達到將芯片與基板固定并絕緣,同時避免凸塊結構彼此接觸而導致短路的目的。為達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覆晶封裝結構包含一基板、一芯片、一凸塊結構以及一阻焊層。基板上具有一電路層,芯片具有一中央區域及位于中央區域兩側的二邊緣區域。凸塊結構面對基板設置于芯片的中央區域,阻焊層設置于基板,且部分覆蓋電路層。當芯片設置于基板上時,芯片通過凸塊結構與基板電性連接,且阻焊層適可與芯片的二邊緣區域接觸,以與凸塊結構共同支撐芯片。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技術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以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A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圖1B為圖1A的A-A線段的剖面圖;圖2A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圖2B為圖2A的B-B線段的剖面圖;圖3A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 第三實施例示意圖;圖3B為圖3A的C-C線段的剖面圖;圖4A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示意圖;圖4B為圖4A的D-D線段的剖面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制造流程圖;以及圖6為本專利技術覆晶封裝結構的另一制造流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A及圖1B為本專利技術的覆晶封裝結構100的第一實施例。如圖所示,覆晶封裝結構100具有一基板110、一芯片120、一凸塊結構130以及一阻焊層140。其中,基板100上具有一電路層112(附圖中所繪制的電路層僅為示意),且芯片120具有一中央區域122及位于中央區域122兩側的二邊緣區域124。此外,凸塊結構130面對基板110設置于芯片120的中央區域122,阻焊層140設置于基板110,且用以部分覆蓋電路層112。其中,于本實施例中,凸塊結構130例如為金凸塊、結線凸塊及復合凸塊…等。如圖1B所示,當芯片120設置于基板110上時,芯片120適可通過凸塊結構130與基板Iio電性連接,同時,阻焊層140適可與芯片120的二邊緣區域124相接觸,以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避免芯片120僅中央區域122具有支撐,而產生左右傾斜的情況。覆晶封裝結構100更進一步包含一抗氧化層150,其覆蓋于基板110的電路層112上,用以協助避免電路層112的氧化。其中,抗氧化層150為鎳金或鎳鈀金。此外,當阻焊層140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時,于基板110及芯片120間將形成一間隙200,且一填料層210適可填充于間隙200中,成為基板110及芯片120間的絕緣物質,在避免短路情況發生的同時,也具有固定基板110與芯片120的功效。需說明的是,如圖1A所示,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中,阻焊層140由基板110的二側邊116朝基板110的一中央部114,通過覆蓋3/4基板110面積的方式設置,以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因此,由于基板110與芯片120間尚留存有足夠的間隙200,故當使用填充劑(圖未示出)充填間隙200時,其將可順利無阻礙地流入間隙200中,以形成填料層210。舉例來說,當一封裝結構具有8mm(寬)*11. 5mm(長)的面積尺寸,且阻焊層140覆蓋了 3/4該面積尺寸時,則中央部114將預留2mm寬的間隔,且二側邊116的寬度則各為3mm左右。圖2A及圖2B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如圖所示,第二實施例的覆晶封裝結構100所具有的基板110、芯片120、凸塊結構130及阻焊層140間的相互空間關系,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其區別僅在于第二實施例所示的阻焊層140由基板110的二側邊116朝基板110的中央部114,通過覆蓋1/2基板110面積的方式設置,以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因此,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所示的覆晶封裝結構100使用較少的阻焊層140,即可與凸塊結構130來共同支撐芯片120,以避免芯片120發生左右傾斜的情況,同時依舊使填充劑可由未被阻焊層140覆蓋之處順利地流入于間隙200內進行充填。圖3A及圖3B為本專利技術的第三實施例。如圖所示,第三實施例的覆晶封裝結構100所具有的基板110、芯片120、凸塊結構130及阻焊層140間的相互空間關系,皆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相同,其區別僅在于,第三實施例所示的阻焊層140由基板110的二側邊116朝基板110的中央部114,通過覆蓋1/4基板110面積的方式設置,以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因此,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所示的覆晶封裝結構100可利用更為少量的阻焊層140,與凸塊結構130共同支撐芯片120,避免芯片120發生左右傾斜的情況,并使填充劑可更加順利地流入于間隙200中。圖4A及圖4B為本專利技術的第四實施例。如圖所示,第四實施例的覆晶封裝結構100 所具有的基板110、芯片120及凸塊結構130間的相互空間關系,雖皆與如述的該等實施例相同,但于本實施例中,阻焊層140并非是從基板110的二側邊116朝基板110的中央部114的方式覆蓋于基板110上。相反地,第四實施例的阻焊層140乃是以設置于基板110的四邊角的方式,與凸塊結構130來共同支撐芯片120,使基板110與芯片120間可具有更多的間隙400,以供填充劑流入及填充于其間。本專利技術更揭露形成前述覆晶封裝結構100的方法,如圖5所示,包含下列步驟。首先,如步驟310所示,于基板100上形成電路層112,并于其上形成抗氧化層150以覆蓋并保護電路層112。接著如步驟320所示,形成阻焊層140于基板110,且使阻焊層140僅部分覆蓋電路層112。如步驟330所示,將具有凸塊結構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覆晶封裝結構,包含:一基板,其上形成有一電路層;一芯片,具有一中央區域及位于該中央區域兩側的二邊緣區域;一凸塊結構,面對該基板設置于該芯片的該中央區域;以及一阻焊層,設置于該基板,且部分覆蓋該電路層;其中,當該芯片設置于該基板上時,該芯片通過該凸塊結構與該基板電性連接,且該阻焊層適可與該芯片的該二邊緣區域接觸,以與該凸塊結構共同支撐該芯片。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安鴻,劉宏信,楊佳達,黃祺家,李宜璋,黃祥銘,
申請(專利權)人: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