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其對過線部進行改良,使該過線部除了包含有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外,還包含有沿該過線通道開設并連通該過線通道的過線輔助溝槽。由于該過線輔助溝槽在某個角度上增加該過線通道的內徑,使訊號線的連接埠可輕易穿過該過線通道而達成方便組裝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腦部件
,尤其是涉及ー種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
技術介紹
為滿足產品輕薄化的需求,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屏面板由早期的CCFL(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面板進化為目前的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面板。由于LED面板較CCFL面板的厚度更薄,所以目前所使用的固定面板的結構已無法滿足使用需求。為此,有生產者開發(fā)出了適用于固定超薄面板的顯示框架。該顯示框架包含有可供穿設樞接裝置的過線結構,該過線結構為I個可容置該樞接裝置的中空軸套。這樣,顯示模塊與電子裝置通過該樞接裝置實現(xiàn)開合,且該電子裝置與該顯示模塊之間能夠傳遞訊號與電力。該樞接裝置內還具有供訊號線穿過的開ロ,且該訊號線主要包含有線材部與至少I個連接該線材部的連接埠。為使該樞接裝置能夠緊密的組裝于該中空軸套內,該中空軸套的內徑通常會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圍內,比如0.1 0. 5cm。但是,這ー內徑無法使連接埠順利通過。因此,在組裝過程中,為使該訊號線能夠穿過該顯示框架的中空軸套,必須先將線材部收整后穿過該中空軸套,再展開該線材部以便該線材部的末端接設該連接埠。顯然,這樣的穿線過程不僅エ序繁復,亦有可能造成顯示框架的損傷。即,在組裝成本與實際操作上均有待改良。也就是說,如何使該訊號線的連接埠能夠順利通過該中空軸套,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它具有訊號線的連接埠能夠順利通過其框架的過線部的特點。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用于將顯示裝置連接于電子裝置中,該電子裝置包含有基座、分別連接該顯示框架與該基座使該顯示框架相對于該基座開合的樞接裝置,以及電連接該基座與該顯示模塊的訊號線,且該訊號線包含與該基座或該顯示模塊接合的連接埠以及用于傳遞訊號的線材部,該顯示框架包含有承載該顯示模塊的框體,該框體內設有過線部,所述過線部設置于框體內,且該過線部包含有I個相對該顯示模組的第一開ロ、I個相對于該基座的第二開ロ、I個分別連通該第一開ロ與該第二開ロ用于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以及I個沿該過線通道開設并連通該過線通道供該訊號線的連接埠通過的過線輔助溝槽。所述樞接裝置插設于該過線通道中,且該樞接裝置包含有I個與該過線通道同軸心的軸桿部。所述軸桿部具有I個平行于該過線通道且將該線材部由該第一開ロ導引至該第ニ開ロ的穿線孔道。所述框體包含有I個頂架、2個連接該頂架的兩端且相互平行的延伸架、以及I組連接該2個延伸架的底架。所述過線通道與過線輔助溝槽之間的最遠點形成有內徑,該內徑不小于該連接埠穿過該過線通道的外徑。所述連接埤包含有I個連接顯示模塊的第一連接埤,以及I個連接基座的第二連接土阜。所述框體包含有至少I個用于定位該顯示模塊的定位凹槽。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yōu)點是該訊號線的連接埠能夠輕松順利的穿過該顯示框架的過線部。本技術的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的過線部除了包含有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外,還包含有沿該過線通道開設并連通該過線通道的過線輔助溝槽。由于該過線輔助溝槽在某個角度上増加了該過線通道的內徑,故該訊號線的連接埠能夠輕松順利的穿過該過線通道,從而方便組裝。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實施例的另ー種狀態(tài)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過線部的剖視圖。圖中1、顯示框架,10、框體,100、頂架,101、延伸架,102、底架,11、過線部,110、第ー開ロ,111、第二開ロ,112、過線通道,113、過線輔助溝槽;2、顯示模塊;3、電子裝置,30、基座,31、樞接裝置,310、軸桿部,311、固定部,32、訊號線,320、第一連接埠,321、第二連接埠,322、線材部;D、內徑。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實施例,見圖1和圖2所示,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1,用于容設超薄的顯示模塊2并設置于電子裝置3中。該電子裝置3包含有I個基座30、I個分別連接該顯示框架I與該基座30的樞接裝置31,以及I個電連接該基座30與該顯示模組2的訊號線32。該樞接裝置31為鉸鏈,從而使該顯示框架I相對于該基座30能夠實現(xiàn)開合。該訊號線32包含有至少I個連接埠,以及I個用于傳遞訊號的線材部322。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埠包含有I個與該顯示模塊2連接的第一連接埠320,以及I個與該基座30連接的第二連接埠321。該顯示框架I包含有I個用于承載該顯示模塊2的框體10,該框體10包含有至少I個用于定位該顯示模塊2的定位凹槽。若將該框體10進行分解,其包含有I個頂架100、2個連接該頂架100的兩端且相互平行的延伸架101、以及I組連接該2個延伸架101的底架102。更進一歩,該顯示框架I包含有I個設置于該框體10內的過線部11,該過線部11可以設置于該底架102上對應于該2個延伸架101的位置。該過線部11包含有I個相對該顯示模塊2的第一開ロ 110、1個相對該基座30的第二開ロ 111、1個分別連通該第一開ロ 110與該第二開ロ 111的過線通道112,以及I個沿該過線通道112開設的過線輔助溝槽113。該樞接裝置31插設于該過線通道112中,其包含有與該過線通道112同軸心的軸桿部310,以及分別連接軸桿部310與基座30的固定部311。其中,該軸桿部310具有I個平行于該過線通道112且將該線材部322由該第一開ロ 110導引至該第二開ロ 111的穿線孔道。這樣,該線材部322能夠貫穿該過線通道112并電連接該基座30與該顯示模塊2。該過線輔助溝槽113主要用于增加該過線通道112在某一方向上的內徑,從而該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能夠順利穿過該過線通道112。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組裝完成后,該訊號線32僅有該線材部322的部分容置于該過線通道112中,但在組裝過程中,由于該訊號線32的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已經(jīng)連接該線材部322,如果要將該訊號線32由該第一開ロ 110經(jīng)過該過線通道112至該第二開ロ 111,或是由該第二開ロ111經(jīng)過該過線通道112至該第一開ロ 110,該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必然穿過該過線通道112。見圖3所示,為了避免在組裝過程中該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因為該過線通道112的口徑過小而無法穿過該過線通道112,本技術的過線部11包含有沿該過線通道112開設的過線輔助溝槽113。該過線輔助溝槽113連通該過線通道112而用于供該訊號線32的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在某個設定的角度通過,則過線通道112與過線輔助溝槽113之間的最遠點形成有一內徑D,且該內徑D不小于該第一連接埠320與該第二連接埠321穿過該過線通道112的外徑。這樣,該該第一連接埠320與第二連接埠321能夠在組裝過程中輕易的穿過該過線部11,從而達到方便組裝的目的。綜上所述,本技術的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針對過線部進行改良,使該過線部除了包含有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外,還包含有沿該過線通道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用于將顯示裝置連接于電子裝置中,該電子裝置包含有基座、分別連接該顯示框架與該基座使該顯示框架相對于該基座開合的樞接裝置,以及電連接該基座與該顯示模塊的訊號線,且該訊號線包含與該基座或該顯示模塊接合的連接埠以及用于傳遞訊號的線材部,該顯示框架包含有承載該顯示模塊的框體,該框體內設有過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線部設置于框體內,且該過線部包含有1個相對該顯示模組的第一開口、1個相對于該基座的第二開口、1個分別連通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用于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以及1個沿該過線通道開設并連通該過線通道供該訊號線的連接埠通過的過線輔助溝槽。
【技術特征摘要】
1.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用于將顯示裝置連接于電子裝置中,該電子裝置包含有基座、分別連接該顯示框架與該基座使該顯示框架相對于該基座開合的樞接裝置,以及電連接該基座與該顯示模塊的訊號線,且該訊號線包含與該基座或該顯示模塊接合的連接埠以及用于傳遞訊號的線材部,該顯示框架包含有承載該顯示模塊的框體,該框體內設有過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線部設置于框體內,且該過線部包含有I個相對該顯示模組的第一開口、I個相對于該基座的第二開口、I個分別連通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用于容置該線材部的過線通道,以及I個沿該過線通道開設并連通該過線通道供該訊號線的連接埠通過的過線輔助溝槽。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過線結構的顯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樞接裝置插設于該過線通道中,且該樞接裝置包含有I個與該過線通道同軸心的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蘇丁鴻,林文彥,江永璋,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萬禾精密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