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踏板支架、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支架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上,所述踏板底座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槽和橫向調整槽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能根據駕駛員的對踏板感覺的不同需求自行調整踏板杠桿比,更能為制動系統性能匹配提供較為方便的踏板參數,從而設計踏板感覺較好的制動系統;制造成本低、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底盤零部件制造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
技術介紹
目前,在汽車底盤零部件制造
中,尤其是汽車底盤的重要部件,汽車制動踏板;制動踏板顧名思義就是限制動力的踏板,即腳剎(行車制動器)的踏板,制動踏板用于減速停車。它是汽車駕駛五大操縱件之一。使用頻次非常高。駕駛人掌控如何直接影響著汽車駕駛安全。制動踏板俗稱剎車,所述剎車上面有一個小踏板與剎車桿相連,所以又稱這個踏板為“制動踏板”。離合器上面也有個小踏板,稱為離合踏板。離合在左邊,剎車在右邊(與油門并排,右為油門)。眾所周知,汽車的剎車是通過踩制動踏板實現,同時踏板對腳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力。隨著對駕駛舒適性要求的提高,剎車時對踏板感覺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現有技術中,制動踏板存在諸多技術問題1、現有技術中,由于制動踏板的踏板臂都是固定的,如果踏板感覺差則需重新更換不同杠桿比的踏板重新試驗,這樣既浪費匹配時間又無法實現最優的踏板感覺。2、現有技術中的制動踏板,由于制動踏板的踏板臂是固定的,無法根據不同駕駛員的個體差異進行調整,通用性能差。3、現有技術中的制動踏板,由于踏板臂為一個部件構成,中間強度不夠,易折斷。4、現有技術中的制動踏板,踏板臂一旦折斷或損壞,則整個制動踏板需要整體更換,大大提供了維修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由于制動踏板的踏板臂都是固定的,如果踏板感覺差則需重新更換不同杠桿比的踏板重新試驗,這樣既浪費匹配時間又無法實現最優的踏板感覺;通用性能差;中間強度不夠,易折斷;大大提供了維修成本等技術問題,而提供了 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構思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將制動踏板設計成長度可調的制動踏板;在制動性能匹配試驗時可隨時調整制動踏板的杠桿比,尋找最優的杠桿比方案,最終達到優化踏板感覺的目的,同時為最終設計參數提供數據支持。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踏板支架、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支架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上,所述踏板底座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槽和橫向調整槽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所述調整裝置包括三條縱向調整槽和一條橫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調整裝置大體呈“王”字形。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上均設有調整裝置,分別為踏板上臂調整裝置和踏板下臂調整裝置,所述踏板下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大于踏板上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所述”王”字形槽內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螺栓,所述踏板上臂槽和所述踏板下臂槽通過螺栓固定。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踏板支架、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上,所述踏板支架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上,所述踏板底座I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孔和橫向調整孔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孔,所述縱向調整孔與所述橫向調整孔相連;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所述踏板上臂和踏板下臂的至少兩個圓形固定孔內設有螺栓。所述踏板上臂和所述踏板下臂在沿踏板臂橫向或/和縱向方向上發生位移,并通過螺栓固定。采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制動踏板的踏板臂都是固定的,如果踏板感覺差則需重新更換不同杠桿比的踏板重新試驗,這樣既浪費匹配時間又無法實現最優的踏板感覺;通用性能差;中間強度不夠,易折斷;大大提供了維修成本等技術問題,同時,本專利技術還具有能根據駕駛員的對踏板感覺的不同需求自行調整踏板杠桿比,更能為制動系統性能匹配提供較為方便的踏板參數,從而設計踏板感覺較好的制動系統;制造成本低、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特點。附圖說明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其中,I為踏板底座;2為踏板支架;3為踏板上臂;4為踏板下臂;5為”王”字形槽。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1、踏板支架2、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2上,所述踏板支架2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I上,所述踏板底座I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槽和橫向調整槽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所述調整裝置包括三條縱向調整槽和一條橫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調整裝置大體呈“王”字形。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調整裝置,分別為踏板上臂調整裝置和踏板下臂調整裝置,所述踏板下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大于踏板上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所述”王”字形槽5內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螺栓,所述踏板上臂槽和所述踏板下臂槽通過螺栓固定。本專利技術也可以采用另一種方式,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1、踏板支架2、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2上,所述踏板支架2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I上,所述踏板底座I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孔和橫向調整孔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孔,所述縱向調整孔與所述橫向調整孔相連;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的至少兩個圓形固定孔內設有螺栓。所述踏板上臂3和所述踏板下臂4在沿踏板臂橫向或/和縱向方向上發生位移,并通過螺栓固定。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主要由以下構成踏板上臂3,踏板下臂4,螺栓,螺母,踏板支架2。踏板臂上臂3和踏板下臂4分別設有“王”字形槽5,螺栓穿過“王”字形槽5并通過螺母將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連接固定在一起,從而滿足踏板正常使用要求。同時在兩踏板臂的上鑲上標尺,可以方便的讀取踏板臂的長度。在制動性能匹配試驗過程中為了調整杠桿比將踏板感覺調整到最優時。可以將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調整首先松開螺母;其次調整兩“王”字形槽5的相對位置,從而改變踏板臂的縱向長度,以達到理想的杠桿比;最后重新鎖死螺母即可。從以上結構可以說明,該踏板在使用過程中,能根據駕駛員的對踏板感覺的不同需求自行調整踏板杠桿比,更能為制動系統性能匹配提供較為方便的踏板參數,從而設計踏板感覺較好的制動系統。通常情況下,汽車制動踏板操作分為緩慢制動(即預見性制動)、緊急制動、聯合制動和間歇性制動。一般情況下,緩慢制動和緊急制動時在車輪抱死和停車前,都要將離合器踏板踏到底,以便使發動機不熄火和有利于重新變換車速1.緩慢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1)、踏板支架(2)、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2)上,所述踏板支架(2)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1)上,所述踏板底座(1)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槽和橫向調整槽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包括踏板底座(I)、踏板支架(2)、踏板臂,所述踏板臂安裝在所述踏板支架(2)上,所述踏板支架(2)安裝在所述踏板底座(I)上,所述踏板底座(I)通過螺栓與車體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臂由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兩部分構成,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相對應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由縱向調整槽和橫向調整槽構成,所述調整裝置至少包括兩條或以上縱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在橫向或/和縱向上發生位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調整裝置包括三條縱向調整槽和一條橫向調整槽,所述縱向調整槽與所述橫向調整槽相連通,所述調整裝置大體呈“王”字形。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車用可調杠桿比的制動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上臂(3)和踏板下臂(4)上均設有調整裝置,分別為踏板上臂調整裝置和踏板下臂調整裝置,所述踏板下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大于踏板上臂調整裝置上橫向調整槽和縱向調整槽的長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琴,朱志祥,田達笠,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譽豐汽車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