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環境保護領域,具體為一種農村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該工藝為:污水首先進入調節酸化區,然后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再進入人工濾池區,最后達標排放;所述調節酸化區和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學方法,強化污染物與水體的降解凈化,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低能耗、小型化、高效率處理模式,通過厭氧—好氧—厭氧作用,改善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可降解性,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本發明專利技術減少了反應器曝氣裝置,污水凈化功能單元較簡單,可在體積較小的反應器中進行,污水處理時間短、反應器的處理能力與處理效率較高,大幅度降低了污水處理工程投資與管理運行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環境保護領域,具體為一種農村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
技術介紹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源于廚房污水、生活洗滌污水和沖廁水,其主要成分為動植物脂肪和鈉、醋酸、氯、碘、磷、氮等,一般沒有固定的污水排放口,排放比較分散。隨著農村建設的日益完善,污水處理率很低的嚴峻問題日益被提上議程,考慮到我國的國情與水處理技術的進步,環境工作者對生活污水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污水處理應因地制宜,采用經濟、簡易、節能和有效的處理技術,但是現有的常規處理工藝較復雜,運行費用往往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實現在工程與實際運行中切實可行的生活污水凈化處理,達到污水高效降解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污水首先進入調節酸化區,然后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再進入人工濾池區,最后達標排放;所述調節酸化區和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調節酸化區、生化沉淀處理區和人工濾池區三者的水平位置依次降低。進一步,所述調節酸化區內設有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和水解酸化單元;生化沉淀處理區包括生化單元和沉淀靜置單元;人工濾池區包括一池和二池,二池自上而下為植被層、濾料層、承托層和防滲層。 進一步,所述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包括布水槽和布水墻。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學方法,強化污染物與水體的降解凈化,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低能耗、小型化、高效率處理模式,通過厭氧一好氧一厭氧作用,改善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可降解性,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本專利技術減少了反應器曝氣裝置,污水凈化功能單元較簡單,可在體積較小的反應器中進行,污水處理時間短、反應器的處理能力與處理效率較高,大幅度降低了污水處理工程投資與管理運行成本,適于規模化推廣。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流程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流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4.管道增氧器;5.水泵;11.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12.水解酸化單元;111.布水槽;112.布水墻;113.進水管;114.導流板;121.隔板;122.導流墻;123.出口 ;124.回流管;125.儲水槽;21.生化單元;22.沉淀靜置單元;211.生物膜;221.回流管道;31.一池;32.二池;311.隔網;312.懸浮填料;321.植被層;322.濾料層;323.承托層;324.防滲層;325.管道;326.清水池。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2所示,一種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其工藝步驟為:污水首先進入調節酸化區,然后通過調節酸化區和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4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再進入人工濾池區,最后達標排放。所述污水在調節酸化區處理后通過水泵5將水提升,在水泵5的出水管道上通過PP活動連接管道增氧器4,污水通過管道增氧器4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調節酸化區、生化沉淀處理區和人工濾池區三者的水平位置依次降低10 15cm0調節酸化區內設有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11和水解酸化單元12,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11包括布水槽111和布水墻112,污水通過進水管113進入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11,經導流板114導流,穿過布水墻112完成均衡水質水量調節,再由導流板114導流進入水解酸化功能單元12,隔板121較短,污水沒過隔板121開始酸化降解,再通過導流墻122,上層的污水通過出口 123進入儲水槽125,下層污水通過回流管124回流,儲水槽125中的水泵5將水提升,使污水通過管道增氧器4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通過水解酸化單元12,污水中的有機大分子物質降解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污水中的有機容積負荷降低了,部分污染物與水分離并且初步降解,實現了部分污染物的相轉移。生化沉淀處理區包括生化單元21和沉淀靜置單元22 ;初步降解的污水進入生化單元21,污水與生化單元21中具有的生物膜211充分接觸,生物膜211上具有可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片狀生態基,通過生物、物理與化學的協同作用,使污水進一步降解,降解后的污水進入沉淀靜置單元22后,下層污水通過回流管道221回流,上層污水通過管道進入人工濾池區。人工濾池區包括一池31和二池32,一池31中部具有隔網311,下部為懸浮填料312,污水通過隔網311進入懸 浮填料312 后處理后,進入二池32,二池32自上而下為植被層321、濾料層322、承托層323和防滲層324,承托層323和防滲層324之間具有便于污水向上流動的空間;污水由一池31進入二池32的管道325為L型,管道325將污水導入濾料層322,所述管道325的下端具有均勻分布的出水口,濾料層322為具有吸附性的生物顆粒層,經過濾料的過濾,污水中的有機物質被微生物高效生化降解與吸收,最后達標排放到清水池326。本專利技術在調節酸化區與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4,因此,在生化沉淀處理區中沒有曝氣裝置,曝氣充氧是在調節酸化區中的污水提升到生化沉淀處理區的過程中完成的,此過程,改變了傳統的無處理理念,直接節省運行成本的1/2,間接節約管理成本1/3,同時,在生化沉淀處理區2內進行污泥的穩定、兼容和同化,實現了污染物的降解和水體凈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污水首先進入調節酸化區,然后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再進入人工濾池區,最后達標排放;所述調節酸化區和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調節酸化區、生化沉淀處理區和人工濾池區三者的水平位置依次降低。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污水首先進入調節酸化區,然后進入生化沉淀處理區,再進入人工濾池區,最后達標排放;所述調節酸化區和生化沉淀處理區之間設有管道增氧器,調節酸化區、生化沉淀處理區和人工濾池區三者的水平位置依次降低。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酸化區內設有水質水量調節功能單元和水解酸化單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欒大鵬,劉永祥,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金梓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