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機械位置,包括架體、編碼器、檢測軸、小帶輪與大帶輪,架體安裝在車架上;編碼器固定安裝在架體上,并通訊連接一單片機;檢測軸轉動安裝在架體上,并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編碼器主軸;小帶輪安裝在檢測軸的另一端上,并隨檢測軸轉動;大帶輪與傳動鏈輪同軸地安裝在減速機的傳動軸上,大帶輪與小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中使用編碼器,且該編碼器通過大帶輪與小帶輪傳動連接減速機的輸出軸,從而可方便準確地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位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軌道移動裝置,尤其與軌道移動裝置移動的機械位置的檢測有關。
技術介紹
軌道移動裝置是車間中常使用的一種移動設備,尤其在鍛造廠中配合鍛造壓機使用的軌道式液壓操作機I,其如圖1與圖2所示,上部包括液壓鉗11,以對工件進行夾持。軌道式液壓操作機I的軌道移動裝置,包括車架10,車架10下部通過車輪15移動安裝在軌道16上,車架10通過傳動鏈輪12與一固定設置的柱條18嚙合提供動力,傳動鏈輪12安裝在減速機13的傳動軸上,減速機13安裝在車架10下部,并通過馬達14驅動。現有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和操作主要是由操作工憑目測和經驗來完成的,定位精度非常低。由于定位精度不夠,在實際操作時為到達準確位置,常需軌道移動裝置頻繁啟停,這樣不僅縮短軌道移動裝置的使用壽命,還大大降低軌道移動裝置使用的安全性,同時還增加了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方便、準確地檢測軌道移動裝置位置,使得軌道移動裝置定位準確、效率高的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機械位置,所述軌道移動裝置包括車架,所述車架下部通過車輪移動安裝在軌道上,所述車架通過傳動鏈輪與一固定設置的柱條結構嚙合提供動力,所述傳動鏈輪安裝在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減速機安裝在所述車架下部,并通過馬達驅動,所述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包括架體,所述架體安裝在所述車架上;編碼器,所述編碼器固定安裝在所述架體上,并通訊連接一單片機;檢測軸,所述檢測軸轉動安裝在所述架體上,通過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一端的聯軸器與所述編碼器主軸傳動連接;小帶輪,所述小帶輪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另一端上,并隨所述檢測軸轉動;大帶輪,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傳動鏈輪同軸地安裝在所述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小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 進一步,所述架體包括支架與安裝板,所述編碼器及檢測軸安裝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與所述安裝板固定相連,所述安裝板安裝角度可調整地安裝在所述車架上。進一步,所述柱條包括兩排平行設置的側板及一組銷軸,所述一組銷軸兩端均安裝在所述兩側板上。進一步,所述銷軸為腰鼓形狀。進一步,所述小帶輪通過銷釘安裝在所述檢測軸上。進一步,所述檢測軸通過兩軸承轉動安裝在所述支架上。進一步,所述安裝板的下端加工有安裝孔,一支撐座一端固定安裝在所述車架上,另一端過盈地裝配在所述安裝板的所述安裝孔中。進一步,所述安裝孔的下端加工有槽口,所述槽口對應位置加工通孔,并通過螺栓螺母擰緊,將所述安裝板固定在所述支撐座上,所述支撐座的軸端加工螺紋孔,通過螺栓與墊片,將所述安裝板壓靠在所述支撐座的臺肩上。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中使用編碼器,且該編碼器通過大帶輪與小帶輪傳動連接減速機的輸出軸,從而可方便準確地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位置,從而可方便準確、快捷地操作軌道移動裝置,使得軌道移動裝置定位準確、效率高,并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從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為軌道式液壓操作機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軌道式液壓操作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的主視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的右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中架體放大剖視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體現本專利技術特征與優點的典型實施例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專利技術能夠在不同的實施例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中,軌道式液壓操作機I的結構與
技術介紹
相同,結構如圖1與圖2所示,上部包括液壓鉗11,以對工件進行夾持。軌道式液壓操作機I的軌道移動裝置包括車架10、車輪15、減速機13、液壓馬達14、軌道16、傳動鏈輪12及柱條18。軌道16固定安裝在地面上,柱條18固定設置在與傳動鏈輪12相配的水平位置上。車輪15與減速機13安裝在車架10下部,車輪15位于車架10兩側,每一側三個,共計六個,減速機13也位于車架10兩偵牝并位于兩車輪15之間,每一側兩個,共計四個。每個減速機13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液壓馬達14,輸出軸連接傳動鏈輪12,液壓馬達14的動力通過減速機13傳動到傳動鏈輪12。傳動鏈輪12與柱條18相嚙合,而柱條18兩頭通過底座固定在地面上(圖中未示出),通過柱條18與傳動鏈輪12的相互作用,驅動車架10在車輪15與軌道16的配合下進行移動。柱條18水平設置,兩端固定。如圖3與圖4所示,在本專利技術中柱條18由兩側板181及一組銷軸182組成,兩側板181平行固定設置,在兩側板181對應位置上加工有兩排孔。一組銷軸182分別對應安裝在兩側板181的兩排孔中,各銷軸182均勻排列,每兩個銷軸182之間的間隙與傳動鏈輪12的齒間隙相配,以與傳動鏈輪12嚙合。銷軸182的形狀為中間略鼓的腰鼓形狀,便于與傳動鏈輪12嚙合。本專利技術中,如圖3-圖5所示,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2包括架體20、編碼器24、檢測軸23、小帶輪21和大帶輪22。架體20安裝在車架10上,包括支架與安裝板201,支架包括由四塊板焊接而成的框架與一夾板202。框架的四塊板分為為內板203 (靠近編碼器24的一塊板)、外板204 (遠離編碼器24的一塊板)、上板205和下板206,夾板202與內板203 —起夾持編碼器24,并通過螺栓207固定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得編碼器24固定在框架上。安裝板201位于框架外側,遠離編碼器24,靠近傳動鏈輪12,框架與安裝板201之間通過螺栓208固定連接,在框架與安裝板201的相應位置上加工有軸承孔,檢測軸23通過兩軸承27轉動安裝在軸承孔中。檢測軸23 —端通過聯軸器26與編碼器24相連,另一端安裝有小帶輪21,小帶輪21通過銷釘固定在檢測軸23上,并隨檢測軸23轉動。安裝板201的下端加工有安裝孔209,在安裝孔209的下端加工有槽口。一支撐座28 一端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車架10上,另一端穿入安裝板201的安裝孔209中,支撐座28穿入安裝孔209中的部分軸頸大于安裝孔209的孔徑,形成過盈配合,使得安裝孔209下端槽口張開,在該槽口對應位置加工通孔,并通過螺栓螺母擰緊,從而使得安裝板201固定在支撐座28上。在支撐座28的軸端加工螺紋孔,通過螺栓281與墊片282,將安裝板201從軸向壓靠在支撐座28的臺肩上,從而實現安裝板201的軸向定位。大帶輪22與傳動鏈輪12同軸地安裝在減速機13的傳動軸上,大帶輪22與小帶輪21之間通過皮帶25連接。實際工作中,液壓馬達14通過減速機13的傳動驅動傳動鏈輪12轉動,傳動鏈輪12與柱條18嚙合,由于柱條18固定不動,因此傳動鏈輪12在車輪15與軌道16的配合下驅動車架10沿軌道16移動,在傳動鏈輪12轉動時,與傳動鏈輪12同軸的大帶輪22也同步轉動,并通過皮帶25驅動小帶輪21轉動,小帶輪21再依次通過檢測軸23、聯軸器26傳動到編碼器24,編碼器24為旋轉編碼器,根據轉動角位移可獲知位置數據,通過通訊連接的單片機進行數據處理,從而準確快捷地確定軌道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機械位置,所述軌道移動裝置包括車架,所述車架下部通過車輪移動安裝在軌道上,所述車架通過傳動鏈輪與一固定設置的柱條結構嚙合提供動力,所述傳動鏈輪安裝在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減速機安裝在所述車架下部,并通過馬達驅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包括:架體,所述架體安裝在所述車架上;編碼器,所述編碼器安裝在所述架體上,并通訊連接一單片機;檢測軸,所述檢測軸轉動安裝在所述架體上,通過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一端的聯軸器與所述編碼器主軸傳動連接;小帶輪,所述小帶輪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另一端,隨所述檢測軸轉動;大帶輪,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傳動鏈輪同軸地安裝在所述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小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軌道移動裝置的機械位置,所述軌道移動裝置包括車架,所述車架下部通過車輪移動安裝在軌道上,所述車架通過傳動鏈輪與一固定設置的柱條結構嚙合提供動力,所述傳動鏈輪安裝在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減速機安裝在所述車架下部,并通過馬達驅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包括: 架體,所述架體安裝在所述車架上; 編碼器,所述編碼器安裝在所述架體上,并通訊連接一單片機; 檢測軸,所述檢測軸轉動安裝在所述架體上,通過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一端的聯軸器與所述編碼器主軸傳動連接; 小帶輪,所述小帶輪安裝在所述檢測軸的另一端,隨所述檢測軸轉動; 大帶輪,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傳動鏈輪同軸地安裝在所述減速機的傳動軸上,所述大帶輪與所述小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移動機械位置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包括支架與安裝板,所述編碼器及檢測軸安裝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與所述安裝板固定相連,所述安裝板安裝角度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征宇,丁耀林,
申請(專利權)人:太原重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