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支承托架的結構,其以金屬板制成且能確保充分的強度以及剛性,而且材料的成品率良好,能達成充分的低成本化。用于經由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殼體(9a)以能夠擺動位移的方式支承轉向柱(6a)的前端部的支承托架(14a),通過對金屬板實施依靠沖壓的沖裁加工以及彎曲加工而制作。通過對各部分的尺寸以及彎曲方向下工夫進行設計,確保了用于保證重量物的支承剛性所需的第一側板部(19)以及第二側板部(20)的高度尺寸等,同時使材料的成品率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特別是涉及構成該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用于相對于車體支承轉向柱的支承托架。
技術介紹
作為用于對機動車的轉向輪(通常是前車輪)賦予轉向角的轉向裝置,普及有將電動馬達作為驅動源來實現轉向力降低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圖14示出了日本特開2011 - 131682號公報等所記載的以往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一例。在該結構中,將方向盤I的旋轉傳遞給轉向齒輪單元2的輸入軸3,隨著該輸入軸3的旋轉推拉左右一對的轉向橫拉桿4,來對轉向輪賦予轉向角。方向盤I支承固定于轉向軸5的后端部,該轉向軸5在沿軸向插通了圓筒狀的轉向柱6的狀態下,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轉向柱6。另外,轉向軸5的前端部經由萬向接頭7a與中間軸8的后端部連接,該中間軸8的前端部經由另外的萬向接頭7b與輸入軸3連接。另外,所說的前后方向以及寬度方向是指向車體安裝的狀態下的車體的前后方向以及寬度方向,所說的關于寬度方向的左右是指關于車輛在前進狀態下的行駛方向的左右。轉向柱6的前端部與構成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殼體9連接。在該殼體9內收納有轉矩檢測器、蝸桿減速器等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構成部件,在殼體9的外表面上支承有構成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輔助動力源即電動馬達10。另外,為了構成用于調節方向盤I的高度位置的傾斜機構,相對于車體11,以能夠將沿車體寬度方向配置的樞軸12作為中心進行擺動位移的方式支承殼體9,而且相對于支承在車體11上的后部支承托架13,以能夠進行上下位置的調節的方式支承轉向柱6的中間部靠后端的部分。另外,關于該傾斜機構的具體結構已知有各種結構,關于相對于后部支承托架13的上下位置的調節機構也與本專利技術的重要構成沒有關系,故省略詳細圖示以及說明。為了構成具備傾斜機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如上述那樣,需要相對于車體11,以能夠將沿寬度方向配置的樞軸12作為中心進行擺動位移的方式來支承結合了轉向柱6的前端部的殼體9。為此,需要在車體11上固定支承托架14,利用樞軸12來結合該支承托架14與殼體9。支承托架14由于經由收納或安裝有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構成部件的殼體9來支承轉向柱6的前端部,所以,需要將該支承托架14的強度以及剛性設定為充分大。另一方面,為了抑制具備傾斜機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制造成本,如日本特開2005 -219641號公報等所記載的那樣,優選對鋼板等的具有所需強度以及剛性的金屬板實施依靠沖壓的沖裁加工以及彎曲加工來制作支承托架14。其中,若在確保支承托架14的所需強度以及剛性的同時由金屬板進行制作,則板設計加工性并不充分,容易在材料即金屬板上產生浪費。而為了將支承托架14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較低,就需要有效利用該金屬板來使材料的成品率提高。然而,到目前為止并未實現能夠應對這樣要求的結構的金屬板制的支承托架。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 - 13168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5 - 219641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支承托架,該支承托架由金屬板制成并可確保充分的強度以及剛性,而且材料的成品率良好,能夠實現充分的低成本化。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與收納或者安裝有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構成部件的殼體一起將轉向柱支承于車體的支承托架。本專利技術的支承托架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裁加工以及彎曲加工而一體地制作成左右非對稱的形狀。本專利技術的支承托架的特征在于,具備基板部,該基板部沿寬度方向設在后端部;左右一對的后部安裝板部,該后部安裝板部設在該基板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該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從上述后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分別向前方伸出;第一側板部,該第一側板部從第一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內側緣向上方彎折;第二側板部,該第二側板部從第二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緣向上方彎折;第一前部安裝板部,該第一前部安裝板部以從第一側板部的上端緣朝寬度方向外方彎折的狀態設置;以及第二前部安裝板部,該第二前部安裝板部以從第二側板部的上端緣朝寬度方向外方彎折的狀態設置。優選的是,本專利技術的支承托架還具備第一加強板部,該第一加強板部從第一前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向前下方伸出,并具有經由彎折部與第一前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連續的后端緣、和經由彎折部與第一側板部的上端緣連續的寬度方向端緣;以及第二加強板部,該第二加強板部從第二前部安裝板部的后端緣向后下方伸出,并具有經由彎折部與第二前部安裝板部的后端緣連續的前端緣、和經由彎折部與第二側板部的上端緣連續的寬度方向端緣。作為用于支承上述轉向柱的結構,在一個例子中,在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各自的前端部為了支承樞軸而設有圓孔,該樞軸用于支承上述轉向柱。另外,優選的是構成為,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朝寬度方向內方偏置,第一側板部與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的間隔比第一側板部與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以及后部的間隔小。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與第二側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間部經由傾斜板部連續,且在上述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與傾斜板部相連續的彎折部的上下方向中間部,設有關于彎折方向朝內方突出的加強肋。本專利技術的支承托架可通過以下制造方法制得,該制造方法具備形成通過對平板狀的還件進行沖裁成形而獲得且整體為平板狀的中間還件的第一工序;對該中間還件進行彎折加工的第二工序。更具體來講,在第一工序中形成中間坯件,該中間坯件整體為平板狀,具備存在于與上述基板部對應的部分的坯件基板部、從該坯件基板部的左右兩側的端部的前端緣分別向前方伸出的坯件第一伸出部以及坯件第二伸出部、從坯件第一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內側緣向寬度方向中央側伸出的坯件第一側板部、和從坯件第二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緣向寬度方向外側伸出的坯件第二側板部。接著,在第二工序中,將坯件第一側板部的基端部相對于坯件第一伸出部、將坯件第二側板部的基端部相對于坯件第二伸出部分別關于上述中間坯件的厚度方向朝相同方向以直角彎折,形成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將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的寬度方向端部關于寬度方向朝外側相互向相反方向彎折,由此形成第一前部安裝板部以及第二前部安裝板部。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關于上述中間坯件的寬度方向的、從坯件第一側板部的基端部與坯件第一伸出部的彎折部直到坯件第一側板部的寬度方向內側緣為止的距離,設定得比從坯件第二側板部的基端部與坯件第二伸出部的彎折部直到坯件第二側板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緣為止的距離大。本專利技術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具備轉向柱、殼體和支承托架,該殼體與該轉向柱的前端部結合并且收納或者安裝有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構成部件,該支承托架將上述轉向柱與上述殼體一起支承固定于車體。特別是,在本專利技術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中,作為上述支承托架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支承托架。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利用架設在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彼此之間的樞軸,將上述轉向柱的前端部以能夠擺動位移的方式支承于上述車體。另外,優選的是,在上述支承托架中,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朝寬度方向內方偏置,第一側板部與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的間隔比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以及后部的間隔小,上述構成部件配置在具有較大的寬度方向的空間的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以及后部之間。進而,優選的是,上述構成部件配置在比第一側板部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1.08.23 JP 2011-181261;2012.05.21 JP 2012-115711.一種支承托架,該支承托架是轉向柱支承用的支承托架,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裁加工以及彎曲加工而一體地制作成左右非對稱的形狀,其特征在于,具備: 基板部,該基板部沿寬度方向設在后端部; 左右一對的后部安裝板部,該后部安裝板部設在該基板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 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該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從上述后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分別向前方伸出; 第一側板部,該第一側板部從第一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內側緣向上方彎折; 第二側板部,該第二側板部從第二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緣向上方彎折; 第一前部安裝板部,該第一前部安裝板部以從第一側板部的上端緣朝寬度方向外方彎折的狀態設置;以及 第二前部安裝板部,該第二前部安裝板部以從第二側板部的上端緣朝寬度方向外方彎折的狀態設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還具備: 第一加強板部,該第一加 強板部從第一前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向前下方伸出,并具有經由彎折部與第一前部安裝板部的前端緣連續的后端緣、和經由彎折部與第一側板部的上端緣連續的寬度方向端緣;以及 第二加強板部,該第二加強板部從第二前部安裝板部的后端緣向后下方伸出,并具有經由彎折部與第二前部安裝板部的后端緣連續的前端緣、和經由彎折部與第二側板部的上端緣連續的寬度方向端緣。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側板部以及第二側板部各自的前端部設有用于支承樞軸的圓孔,該樞軸用于支承上述轉向柱。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朝寬度方向內方偏置,第一側板部與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的間隔比第一側板部與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以及后部的間隔小。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第二側板部的前端部與第二側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間部經由傾斜板部連續,在上述第二側板部的中間部與傾斜板部相連續的彎折部的上下方向中間部,設有關于彎折方向朝內方突出的加強肋。6.一種支承托架的制造方法,該支承托架的制造方法是如權利要求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菊田知行,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