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離合器控制系統與車輛。其中,該離合器控制系統包括:儲油筒、離合器踏板、第一離合器總泵、離合器助力器、電控油泵裝置及切換裝置;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與所述儲油筒及所述離合器踏板連接;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的輸出端,第二端連接所述電控油泵裝置的輸出端,第三端連接所述離合器助力器;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二端連通或者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能減少駕駛員操作動作,降低勞動強度及駕駛風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輛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離合器控制系統及設置有該離合器控制系統的車輛。
技術介紹
離合器控制總成是用來控制和傳遞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動力的總成件。在車輛起步、換擋及停車時都需要對離合器進行控制。目前車輛中常用的液壓式離合器控制總成如圖1所示,包括:儲油筒101、挺桿102、離合器總泵103、離合器踏板104、發動機飛輪105、離合器盤106、離合器分離軸承107、儲氣罐108、離合器助力器109。其工作過程為:在離合器踏板104被踩下時,離合器總泵103獲得驅動壓力以輸出高壓驅動液壓油,高壓驅動液壓油流入離合器助力器109中使得離合器助力器109的進氣孔打開,離合器助力器109從儲氣罐108中進氣,儲氣罐108中的高壓氣源驅動離合器助力器109中的活塞以實現對離合器分離軸承107的控制,進而實現離合器盤106與發動機飛輪105分離;在離合器踏板104被松開后,離合器助力器109中的液壓油回流至離合器總泵103中,離合器助力器109排氣,離合器助力器109中的活塞在回位彈簧的作用下復位,離合器盤106與發動機飛輪105閉八口 ο因此,如需離合器一直處于打開的狀態,則需要駕駛員一直腳踩離合器踏板104,容易導致駕駛員疲勞,增加駕駛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工作強度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包括:儲油筒、離合器踏板、第一離合器總泵、離合器助力器;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與所述儲油筒及所述離合器踏板連接;所述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電控油泵裝置及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的輸出端,第二端連接所述電控油泵裝置的輸出端,第三端連接所述離合器助力器;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二端連通或者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進一步地,上述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單元,用于在接收到離合器自動控制觸發信息時,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與第三端連通;第二控制單元,用于在接收到離合器手動控制觸發信息后,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器還包括第三控制單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離合器自動控制觸發信息時控制所述電控油泵裝置啟動工作。進一步地,所述電控油泵裝置包括電子油泵及儲油箱,所述電子油泵設置在所述儲油箱中,并與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連接;或者;所述電控油泵裝置包括電機及第二離合器總泵;所述第二離合器總泵與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及所述電機連接。進一步地,上述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壓力傳感器,用于感測所述電子油泵中的壓力信息;或者;位移傳感器,用于感測所述電機的位移信息。進一步地,所述的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轉速傳感器,用于在感測到變速箱輸入軸轉動時,生成并發送轉動反饋信息;所述控制器還包括第四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與第三端連通且接收到所述轉動反饋信息時,根據所述位移傳感器或者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測結果確定離合器的半聯動結合點。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離合器總泵的補償油口與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的出油口連通。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單元用于在接收到離合器手動控制觸發信息且所述電機回到初始位置時,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進一步地,所述切換裝置為換向閥。本專利技術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工作強度的車輛,設置有上述任一種離合器控制系統。本專利技術離合器控制系統通過增加了由電控油泵裝置及切換裝置組成的自動控制支路以實現對離合器的自動控制,從而減少駕駛員操作動作,降低了勞動強度及駕駛風險;同時,上述切換裝置可以實現自動控制模式與腳踩控制模式的自由切換,提高各種離合器控制模式的兼容性。附圖說明圖1為已有離合器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實施例二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儲油筒201、挺桿202、第一離合器總泵203、離合器踏板204、發動機飛輪205、離合器盤206、離合器分離軸承207、儲氣罐208、離合器助力器209、電機210、換向閥211及第二離合器總泵212 ;其中,由儲油筒201、挺桿202、第一離合器總泵203、離合器踏板204、發動機飛輪205、離合器盤206、離合器分離軸承207、儲氣罐208及離合器助力器209組成的離合器腳踩控制支路與圖1中由儲油筒101、挺桿102、離合器總泵103、離合器踏板104、發動機飛輪105、離合器盤106、離合器分離軸承107、儲氣罐108及離合器助力器109組成的離合器腳踩控制支路一致(各元件及其連接關系均一一對應),故對于圖2中的離合器腳踩控制支路在此不再贅述,相對于圖1所示的現有離合器控制總成而言,本實施例增加了由電機210、換向閥211及第二離合器總泵212組成的離合器自動控制支路,其中,電機210連接第二離合器總泵212 ;第二離合器總泵212的補償油口 a連接第一離合器總泵203的出油口 b ;換向閥211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離合器總泵103,第二端連接第二離合器總泵212,第三端連接離合器助力器209。上述離合器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簡述如下:在換向閥211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時,由第一離合器總泵103提供高壓驅動液壓油至離合器助力器209,離合器處于現有的腳踩控制模式下,其工作過程可以參見
技術介紹
中的解釋說明;在換向閥211的第二端與第三端連通時,離合器處于自動控制模式下,由電機210為第二離合器總泵212提供驅動壓力(如電機210為直流電機時可表現為電機正轉),進而由第二離合器總泵212輸出高壓驅動液壓油至離合器助力器209 (此時第一離合器總泵203充當第二離合器總泵212的儲油箱),離合器助力器209的進氣孔打開,離合器助力器209從儲氣罐208中進氣,儲氣罐208中的高壓氣源驅動離合器助力器209中的活塞通過離合器分離軸承207分離離合器盤206與發動機飛輪205 ;此外,可以由電機210為第二離合器總泵212提供反向驅動壓力(如電機210為直流電機時可表現為電機反轉),離合器助力器209中的液壓油回流至第二離合器總泵212,進而回流至與第一離合器總泵203連接的儲油箱201中,離合器助力器209排氣,離合器助力器209中的活塞在回位彈簧的作用下復位,離合器盤206與發動機飛輪205閉八口 ο相對于圖1所示的現有離合器控制總成而言,本實施例增加了離合器的自動控制支路,從而減少駕駛員操作動作,降低了勞動強度及駕駛風險;同時通過設置上述換向閥211可以實現自動控制模式與腳踩控制模式的自由切換,即兼容現有的腳踩控制模式以滿足不同駕駛員的需求;具體操作時,將電機210和第二離合器總泵212安裝在底盤上即可,無需更改駕駛室布置,即在圖1所示的現有腳踩液壓式離合器控制總成的基礎上改裝方便。可以理解的是,實現自動控制模式與腳踩控制模式的切換可以采用換向閥211以外的其他類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離合器控制系統,包括:儲油筒(201)、離合器踏板(204)、第一離合器總泵(203)、離合器助力器(209);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203)與所述儲油筒(201)及所述離合器踏板(204)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電控油泵裝置及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203)的輸出端,第二端連接所述電控油泵裝置的輸出端,第三端連接所述離合器助力器(209);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二端連通或者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離合器控制系統,包括:儲油筒(201)、離合器踏板(204)、第一離合器總泵(203)、離合器助力器(209);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203)與所述儲油筒(201)及所述離合器踏板(204)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合器控制系統還包括:電控油泵裝置及切換裝置; 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離合器總泵(203)的輸出端,第二端連接所述電控油泵裝置的輸出端,第三端連接所述離合器助力器(209);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二端連通或者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器(301),所述控制器(301)包括: 第一控制單元(301a),用于在接收到離合器自動控制觸發信息時,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與第三端連通; 第二控制單元(301b),用于在接收到離合器手動控制觸發信息后,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一端與第三端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301)還包括第三控制單元(301c),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離合器自動控制觸發信息時控制所述電控油泵裝置啟動工作。4.根據上述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離合器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控油泵裝置包括電子油泵及儲油箱,所述電子油泵設置在所述儲油箱中,并與所述切換裝置的第二端連接;或者; 所述電控油泵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琪,劉俊明,彭清祥,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