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反饋油路(15)與系統主油道(17)連通的機油泵本體,它還包括比例閥(1)和排量調節機構,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設置在機油泵本體內,并且通過比例閥(1)與反饋油路(15)連通,所述的比例閥(1)安裝在機油泵本體上并與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16)電連接。采用以上結構后,通過比例閥的進出油控制偏心環的擺動,從而改變機油泵內偏心環與葉片輪的偏心距,來改變機油泵輸出的流量,因此,能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減少了液壓功率和機械功率,從而提高發動機的工作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油泵的
,具體講是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
技術介紹
汽車發動機在工作時,各運動零件均以一定的力作用在另一個零件上,并且發生高速的相對運動,有了相對運動,零件表面必然要產生磨擦,從而加速磨損。因此,為了減輕磨損,減小磨擦阻力,延長使用壽命,發動機上都必須有潤滑系統。潤滑系統的主要部件有機油泵等各種設備,機油泵的作用是將機油提高到一定壓力后,強制地壓送到發動機各零件的運動表面上,它一般包括泵蓋和泵體,在泵蓋和泵體之間用螺釘連接,泵體內設有內轉子、外轉子、低壓油腔和高壓油腔。傳統的機油泵在高速運轉時流量比較大,而發動機實際上不需要那么大的流量,在這個過程中,多余的機油造成發動機做了大量的無用功,因此發動機耗功較大,從而使發動機油耗較大,不能滿足節能減排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發動機功耗、提高發動機能效,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可變排量機油泵。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反饋油路與系統主油道連通的機油泵本體,它還包括比例閥和排量調節機構,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設置在機油泵本體內,并且通過比例閥與反饋油路連通,所述的比例閥安裝在機油泵本體上并與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電連接。所述的機油泵本體包括泵體、泵蓋、偏心輪和葉片輪,所述的泵蓋固定連接在泵體上,泵體內設有內腔,內腔中從外到內依次設有偏心輪和葉片輪,葉片輪的圓周壁上設有多個葉片,多個葉片將偏心輪與葉片輪之間的容腔分割成多個容積值不等的液壓腔。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是指,偏心環外圓周壁的一側通過圓柱銷與泵體鉸接,另一側通過第一密封件與泵體密封,圓柱銷和第一密封件將定子與泵體的間隙分成進油腔和回油腔;位于進油腔內的偏心環外圓周壁上具有延長臂,延長臂的一側通過復位彈簧與泵體連接,延長臂的側面與泵體之間通過第二密封件密封。所述的比例閥連接在泵蓋上,比例閥的出油口與進油腔連通,比例閥的進油口與回油腔連通。所述的靠近進油腔一側的泵體上設有第一油路,第一油路的一端與延長臂遠離復位彈簧一側的進油腔相通,另一端與比例閥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的靠近回油腔一側的泵體上設有第二油路,第二油路的一端與回油腔相通,另一端與比例閥的進油口相通。所述的延長臂的一側具有凹位,復位彈簧的一端抵緊在凹位內,另一端抵緊在泵體上。采用以上結構后,本技術與 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由于在機油泵上安裝了比例閥,使機油泵可以根據主油道的壓力、油溫及發動機的轉速等因素的變化,通過比例閥的進出油控制偏心環的擺動,從而改變機油泵內偏心環與葉片輪的偏心距,來改變機油泵輸出的流量,因此,能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減少了液壓功率和機械功率,從而提高發動機的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可變排量機油泵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可變排量機油泵的另一方向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可變排量機油泵的原理示意圖。其中,1、比例閥;1.1、出油口 ;1.2、進油口 ;2、泵蓋;3、泵體;3.1、第一油路;3.2、第二油路;4、延長臂;4.1、凹位;5、回油腔;6、葉片;7、液壓腔;8、第一密封件;9、復位彈簧;10、第二密封件;11、偏心環;12、進油腔;13、圓柱銷;14、葉片輪;15、反饋油路;16、電子控制單元;17、主油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由圖4所示的本技術可變排量機油泵的原理示意圖可知,它包括通過反饋油路15與系統主油道17連通的機油泵本體,它還包括比例閥I和排量調節機構,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設置在機油泵本體內,并且通過比例閥I與反饋油路15連通,所述的比例閥I安裝在機油泵本體上并與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16電連接。由圖1 圖3所示的本實用 新型可變排量機油泵的結構示意圖可知,所述的機油泵本體包括泵體3、泵蓋2、偏心環11和葉片輪14,所述的泵蓋2固定連接在泵體3上,泵體3內設有內腔,內腔中從外到內依次設有偏心環11和葉片輪14,葉片輪14的圓周壁上設有多個葉片6,多個葉片6將偏心環11與葉片輪14之間的容腔分割成多個容積值不等的液壓腔7。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是指,偏心環11外圓周壁的一側通過圓柱銷13與泵體3鉸接,另一側通過第一密封件8與泵體3密封,圓柱銷13和第一密封件8將定子與泵體3的間隙分成進油腔12和回油腔5。位于進油腔12內的偏心環11外圓周壁上具有延長臂4,延長臂4的一側通過復位彈簧9與泵體3連接,延長臂4的側面與泵體3之間通過第二密封件10密封。所述的比例閥I連接在泵蓋2上,比例閥I的出油口 1.1與進油腔12連通,比例閥I的進油口 1.2與回油腔5連通。所述的靠近進油腔12 —側的泵體3上設有第一油路3.1,第一油路3.1的一端與延長臂4遠離復位彈簧9 一側的進油腔12相通,另一端與比例閥I的出油口 1.1相通;所述的靠近回油腔5 —側的泵體3上設有第二油路3.2,第二油路3.2的一端與回油腔5相通,另一端與比例閥I的進油口 1.2相通。所述的延長臂4的一側具有凹位4.1,復位彈簧9的一端抵緊在凹位4.1內,另一端抵緊在泵體3上。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壓力傳感器檢測到系統主油道17的液體壓力后,反饋給比例閥1,比例閥I動作,其出油口 1.1出油,經過第一油路3.1進入進油腔12,進油腔12壓力升高,使延長臂4受力后向具有復位彈簧9的方向擺動,從而帶動偏心環11以圓柱銷13為支點轉動,從而調整偏心環11與葉片輪14之間的間隙,繼而調整各個液壓腔7的容積,即調整了機油泵的油液排量,從而達到平衡及補充系統內油壓的目的;而回油腔5則通過第二油路3. 2將油回到比例閥I的進油口 1.2中。權利要求1.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反饋油路(15)與系統主油道(17)連通的機油泵本體,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比例閥(I)和排量調節機構,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設置在機油泵本體內,并且通過比例閥(I)與反饋油路(15)連通,所述的比例閥(I)安裝在機油泵本體上并與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16)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油泵本體包括泵體(3)、泵蓋(2)、偏心環(11)和葉片輪(14),所述的泵蓋(2)固定連接在泵體(3)上,泵體(3)內設有內腔,內腔中從外到內依次設有偏心環(11)和葉片輪(14 ),葉片輪(14 )的圓周壁上設有多個葉片(6),多個葉片(6)將偏心環(11)與葉片輪(14)之間的容腔分割成多個容積值不等的液壓腔(7)。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是指,偏心環(11)外圓周壁的一側通過圓柱銷(13)與泵體(3)鉸接,另一側通過第一密封件(8)與泵體(3)密封,圓柱銷(13)和第一密封件(8)將定子與泵體(3)的間隙分成進油腔(12)和回油腔(5);位于進油腔(12)內的偏心環(11)外圓周壁上具有延長臂(4),延長臂(4)的一側通過復位彈簧(9)與泵體(3)連接,延長臂(4)的側面與泵體(3)之間通過第二密封件 (10)密封。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變排量機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比例閥(I)連接在泵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變排量機油泵,包括通過反饋油路(15)與系統主油道(17)連通的機油泵本體,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比例閥(1)和排量調節機構,所述的排量調節機構設置在機油泵本體內,并且通過比例閥(1)與反饋油路(15)連通,所述的比例閥(1)安裝在機油泵本體上并與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16)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培元,項鑫,鄒娟,羅玉龍,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圣龍汽車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