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路橋設計建造領域,具體為一種互通式立交橋,主要方案為:在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與次干道相交的輔道,該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與現有類似的工程相比較,其規模、造價大大降低約百分之八十以上,占地少;輔道距離短,減少了因車輛行駛所帶來的廢氣、噪音、塵土、震動等污染,更為環保。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實現和推廣,將為全國公路現有分離式立交橋工程提升互通功能,解除資金需求的最大障礙,為社會節省大量資源。(*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路橋設計建造領域,具體為一種互通式立交橋,主要方案為:在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與次干道相交的輔道,該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本技術與現有類似的工程相比較,其規模、造價大大降低約百分之八十以上,占地少;輔道距離短,減少了因車輛行駛所帶來的廢氣、噪音、塵土、震動等污染,更為環保。本技術的實現和推廣,將為全國公路現有分離式立交橋工程提升互通功能,解除資金需求的最大障礙,為社會節省大量資源。【專利說明】—種互通式立交橋
本技術涉及路橋設計建造領域,具體為一種互通式立交橋。
技術介紹
全封閉的高速公路,在途中的進出站點,會設置完善的右出、右進變速車道和輔 道,使之通行無阻;而在立交區域,則會根據直行和轉向交通量的需要,設置互通匝道。在遍布我國的甚多公路立交橋中,仍然多為分離式立交。隨著城鄉經濟社會和交 通運輸事業的不斷發展,一些地區對建成并運行多年的分離式立交橋,已漸感其與周邊環 境需求的不適應性。如按現行概念,進行互通設施的改造和擴建,談何容易!動輒上千萬至數千萬元 的資金需求以及龐大地擴占土地等方面的難題,往往瞬即斷送了互通功能設施實現的愿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互通式立交橋,該結構及其互通 方法可減小分離式立交橋的建造規模,減少占地,節約建造資金,并更為環保。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的方案是:一種互通式立交橋,包括交叉但 相互分離的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與次干道相交的輔道,該輔道 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 置。而且,所述兩輔道與次干道出口端相交的一側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次干道出 口端平接,低層從次干道出口端的下方穿過并與同一側次干道的入口端相交。而且,所述次干道的入口端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其對應側的輔道平接,低層 與從次干道出口端下穿過來的輔道的低層相交。而且,所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的高層均為架空橋面,所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 的低層均為U形敞槽坡道。而且,所述交通指揮裝置是紅綠燈,或指示牌,或紅綠燈和指示牌。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建立上述互通式立交橋的互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在與次干道相交的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輔道;步驟二,兩輔道分別穿過次干道的一端并與之相交;步驟三,將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步驟四,在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而且,所述的次干道的交通量小于主干道。而且,所述步驟二中的兩輔道與次干道出口端相交的一側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 與次干道出口端平接,低層從次干道出口端的下方穿過并與同一側次干道的入口端相交。而且,所述次干道的入口端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其對應側的輔道平接,低層與從次干道出口端下穿過來的輔道的低層相交。而且,所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的高層均為架空橋面,所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 的低層均為U形敞槽坡道。而且,步驟四中交通指揮裝置是紅綠燈,或指示牌,或紅綠燈和指示牌。本技術與現有類似的工程相比較,其規模、造價大大降低約百分之八十以上, 占地少;輔道距離短,減少了因車輛行駛所帶來的廢氣、噪音、塵土、震動等污染,更為環保。 本技術的實現和推廣,將為全國公路現有分離式立交橋工程提升互通功能,解除資金 需求的最大障礙,為社會節省大量資源。【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互通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與苜蓿葉型立交的工程量對比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與苜蓿葉型立交的左轉車輛行駛路徑長度的對比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實施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互通式立交橋,包括交叉但相互分離的主干道和次干道,所 述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與次干道相交的輔道,該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 的主干道順接,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進一步的,上述兩輔道與次干道出口端相交的一側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次干 道出口端平接,低層從次干道出口端的下方穿過并與同一側次干道的入口端相交。進一步的,上述次干道的入口端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其對應側的輔道平接, 低層與從次干道出口端下穿過來的輔道的低層相交。進一步的,上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的高層均為架空橋面,所述次干道的出口和 入口的低層均為U形敞槽坡道。進一步的,上述交通指揮裝置是紅綠燈,或指示牌,或紅綠燈和指示牌。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建立上述互通式立交橋的互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在與次干道相交的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輔道;步驟二,兩輔道分別穿過次干道的一端并與之相交;步驟三,將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步驟四,在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進一步的,上述次干道的交通量小于主干道。進一步的,上述步驟二中的兩輔道與次干道出口端相交的一側為高、低分層結構, 高層與次干道出口端平接,低層從次干道出口端的下方穿過并與同一側次干道的入口端相 交。進一步的,上述的次干道的入口端為高、低分層結構,高層與其對應側的輔道平 接,低層與從次干道出口端下穿過來的輔道的低層相交。進一步的,上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的高層均為架空橋面,上述次干道的出口和入口的低層均為U形敞槽坡道。進一步的,步驟四中交通指揮裝置是紅綠燈,或指示牌,或紅綠燈和指示牌。正交的高低兩向公路,其通行交通量多有大、小主次之分。輔道型互通方法是沿交通量較大的主干道兩側,平行地開辟變速車道及輔道,令其橫穿交通量較小的次干道。該輔道僅首尾進出口通過變速車道與主干道右側車道順接,形成右出、右進的順向車流交織。將轉向、交叉的職能賦予了道路通過能力將長期擁有富余空間的次干道。這也體現了建設方案的保證主干道優先通暢和不受干擾的原則;輔道型互通立交橋方案的一側輔道總長約三百米,每側輔道均被次干道大致等分成第一段和第二段、承擔不同功能的輔道,次干道與輔道交點即自然形成平面交叉道口。如圖1所示,第一段輔道僅通行從主干道右出,需左、右轉互通駛入次干道的車流(圖中黑色箭頭所示),而第二段輔道則僅通行從次干道需左、右轉互通駛入主干道的車流(圖中雙鉤箭頭所示)。本技術的立交互通車輛運行程序:從主干道欲左、右轉,擬互通駛入次干道的車流,系從輔道進口,通過主干道變速車道靠右駛出,經第一段輔道前行、到達次干道平交道口后,按路標指示或設置環島及燈光訊號控制,直接左、右轉互通駛入次干道;而從次干道欲左、右轉,擬互通駛入主干道的車流則系在平交道口,按路標指示或設置環島及燈光訊號控制直接左、右轉駛入第二段輔道,前行到達輔道出口,通過主干道變速道實現互通駛入主干道右側車道,屬車流順向交織。本技術包含在次干道上設置了兩個平面交叉道口的方案。從美國新澤西州Wood Bridge世界首座苜猜葉型立交橋改造的實踐表明,平交道口對立交橋交通不致形成阻滯,從而使立交橋取得了主干道的良好的通行狀態及立交互通的理想效果。由于本技術所主張的兩處道路平面交叉口必須選擇在交通量較小的次干道上(當然,全國的多數分離式立體交叉橋的交通流量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并不可能增長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互通式立交橋,包括交叉但相互分離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道的兩側各布置一條與次干道相交的輔道,該輔道的兩端通過變速車道與其對應側的主干道順接,兩輔道與次干道的相交處設置交通指揮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關鳴,
申請(專利權)人:郭關鳴,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