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包括呈一字形排列連接的第一墻單元和第二墻單元,第一墻單元和第二墻單元均為預制構件,兩者之間通過接縫后澆帶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用鋼梁替代混凝土梁,使用型鋼柱替代邊緣約束鋼筋混凝土暗柱,使得混合連肢墻比傳統連肢墻擁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連續倒塌能力,而且工廠預制與現場安裝同時進行,解決施工現場濕作業量大、建筑垃圾多的問題,簡化裝配工序;接縫短梁對接焊后,墻單元間已經形成較大剛度,有利于施工過程中墻體的穩定,省去了預制剪力墻做臨時支撐的工序,保證了施工效率。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合連肢墻施工。(*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包括呈一字形排列連接的第一墻單元和第二墻單元,第一墻單元和第二墻單元均為預制構件,兩者之間通過接縫后澆帶連接。本技術使用鋼梁替代混凝土梁,使用型鋼柱替代邊緣約束鋼筋混凝土暗柱,使得混合連肢墻比傳統連肢墻擁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連續倒塌能力,而且工廠預制與現場安裝同時進行,解決施工現場濕作業量大、建筑垃圾多的問題,簡化裝配工序;接縫短梁對接焊后,墻單元間已經形成較大剛度,有利于施工過程中墻體的穩定,省去了預制剪力墻做臨時支撐的工序,保證了施工效率。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合連肢墻施工。【專利說明】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工程的連肢墻,特別是一種裝配式混合連肢墻。
技術介紹
高層建筑結構是我國城市化過程中解決城鎮人口不斷增長與城市用地逐漸短缺 矛盾的必然選擇,而連肢墻結構體系是高層建筑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根據以往實測資 料,連肢墻體系既繼承了單純剪力墻工程造價低廉、抗側剛度大等優點,又體現出了在強震 作用下連梁屈服耗能、減少大量裂縫集中于墻體底部,以降低震后修復成本的優點。但在實 際應用過程中,限于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傳統混凝土連梁往往很難滿足截面抗剪需求,給設 計人員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而項目施工過程中,現場施工作業量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模板和 臨時支撐,不僅影響施工進度,還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要解決連肢墻 施工作業量大、效率低的技術問題;并解決施工中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種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包括呈一字形排列連接的第一墻單元和 第二墻單元,所述第一墻單元和第二墻單元均為預制構件,兩者之間通過接縫后澆帶連接。 所述第一墻單元包括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分別堅立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 內部兩端的第一墻單元鋼柱和第一墻單元接縫柱以及位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內部的 第一墻單元鋼筋骨架;所述第一墻單元鋼柱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位 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內的第一墻單元鋼柱的上端沿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的長度方 向連接有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所述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的另一端超出第一墻單元混 凝土墻體;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柱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位于第一墻 單元混凝土墻體中的第一墻單元接縫柱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別沿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 的長度方向連接有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的另一端均超出第一墻 單元混凝土墻體;所述第一墻單元鋼柱、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第一墻單元接縫柱和第一 墻單元接縫短梁上均固定有第一墻單元抗剪栓釘。 所述第二墻單元包括第二墻單元混凝土墻體、第二墻單元鋼柱、第二墻單元接縫 柱、第二墻單元鋼筋骨架,與第二墻單元鋼柱連接的第二墻單元非消能短梁以及與第二墻 單元接縫柱連接的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所述第二墻單元鋼柱、第二墻單元非消能短梁、第 二墻單元接縫柱和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上均固定有第二墻單元抗剪栓釘;所述第二墻單元 與第一墻單元的結構相同、且對稱分布在接縫后澆帶兩側,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和第 二墻單元接縫短梁兩者對接澆筑在接縫后澆帶內部,所述接縫后澆帶內部還設有接縫后澆 帶堅向鋼筋和接縫后澆帶箍筋。 所述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上下左右四面中的一面或者多面為粗糙面或者在水 平方向開有鍵槽。 所述第二墻單元混凝土墻體上下左右四面中的一面或者多面為粗糙面或者在水 平方向開有鍵槽。 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邊緣的長度范圍是5厘 米?10厘米。 所述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超出第二墻單元混凝土墻體邊緣的長度范圍是5厘 米?10厘米。 所述第一墻單元鋼筋骨架包括連接在第一墻單元鋼柱和第一墻單元接縫柱之間 的第一墻單元水平鋼筋、與第一墻單元水平鋼筋垂直連接的第一墻單元堅直鋼筋和連接在 第一墻單元堅直鋼筋之間的第一墻單元拉結筋。 所述第二墻單元鋼筋骨架包括連接在第二墻單元鋼柱和第二墻單元接縫柱之間 的第二墻單元水平鋼筋、與第二墻單元水平鋼筋垂直連接的第二墻單元堅直鋼筋和連接在 第二墻單元堅直鋼筋之間的第二墻單元拉結筋。 所述第一墻單元鋼筋骨架還包括設置在第一墻單元鋼柱四周的第一墻單元鋼柱 構造筋以及設置在第一墻單元接縫柱四周的第一墻單元接縫柱構造筋。 所述第二墻單元鋼筋骨架還包括設置在第二墻單元鋼柱四周的第二墻單元鋼柱 構造筋以及設置在第二墻單元接縫柱四周的第二墻單元接縫柱構造筋。 所述第一墻單元鋼柱、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和第一墻單元接縫柱均為Η型鋼或 組合工字鋼,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為Η型鋼、組合工字鋼或者是鋼板。 所述第二墻單元鋼柱、第二墻單元非消能短梁和第二墻單元接縫柱均為Η型鋼或 組合工字鋼,所述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為Η型鋼、組合工字鋼或者是鋼板。 本技術的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是采用裝配式組合結構,針對 裝配式混合連肢墻體系中一字形連接節點設計研究的,基于有限元理論,建立有限元模型 對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體系進行力學分析,驗證其節點的可靠性,連接強度 高、節點質量好:首先,墻單元均為鋼筋、型鋼和混凝土的混合結構,墻單元之間通過接縫 短梁對接焊固定,對接焊后的接縫短梁在接縫后澆帶內形成型鋼短梁,這是節點傳力的重 要途徑,而且焊縫質量更容易檢測,也更容易確保連接質量,這樣,就在墻單元之間形成了 可靠連接,形成類似于束柱體系,單層墻單元上設有多道接縫短梁,增加了接縫水平方向的 強度和延性;此外,接縫短梁把原有的整面混凝土墻分成若干部分、對混凝土起到了套箍 作用,增加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后澆混凝土對類束柱體系有著斜撐作用,同時,接縫后澆 帶內還設置有接縫后澆帶堅向筋和接縫后澆帶箍筋,這對提高混凝土抗壓強度均有明顯作 用,增加了接縫堅直方向的強度和延性,因此,本技術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 墻的節點強度高于構件強度,滿足抗震構造要求。 本技術的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的施工方法也更加簡便、快捷、 高效,包括在工廠預制,在現場進行裝配,接縫短梁對接焊后,墻單元間已經形成較大剛度, 有利于施工過程中墻體的穩定,而且兩道工序可以同時進行,提高了施工速度,為施工項目 的按期完成提供了保障,考慮混合連肢墻單元制作、吊裝和運輸的便捷,構件被拆分歸類成 標準件墻單元,運至施工現場后,與連接可靠、便于施工的節點結構進行配套裝配,項目施 工過程中,結構之間的裝配組合,減少了混凝土現場的濕作業量,從而減少了模板、臨時支 撐的投入量,進而減少了建筑垃圾的產生。 本技術滿足了混合連肢墻體系抗震需要、實現了工廠預制、現場拼裝同步進 行的施工方式,接縫后澆帶保證了節點連接的可靠性。 與傳統現澆混凝土連肢墻相比,使用鋼梁替代混凝土梁,使用型鋼柱替代邊緣約 束鋼筋混凝土暗柱,使得混合連肢墻比傳統連肢墻擁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連續倒塌能 力,使用接縫梁替代預埋鋼筋,由于接縫梁比鋼筋剛度大,運輸過程中不會出現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裝配式鋼梁接縫一字形混合連肢墻,包括呈一字形排列連接的第一墻單元(1)和第二墻單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墻單元(1)和第二墻單元(2)均為預制構件,兩者之間通過接縫后澆帶(3)連接;所述第一墻單元(1)包括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分別豎立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內部兩端的第一墻單元鋼柱(1.2)和第一墻單元接縫柱(1.4)以及位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內部的第一墻單元鋼筋骨架(1.8);所述第一墻單元鋼柱(1.2)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位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內的第一墻單元鋼柱(1.2)的上端沿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的長度方向連接有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1.3),所述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1.3)的另一端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柱(1.4)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位于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中的第一墻單元接縫柱(1.4)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別沿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的長度方向連接有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1.5),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1.5)的另一端均超出第一墻單元混凝土墻體(1.1);所述第一墻單元鋼柱(1.2)、第一墻單元非消能短梁(1.3)、第一墻單元接縫柱(1.4)和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1.5)上均固定有第一墻單元抗剪栓釘(1.6);所述第二墻單元(2)包括第二墻單元混凝土墻體(2.1)、第二墻單元鋼柱(2.2)、第二墻單元接縫柱(2.4)、第二墻單元鋼筋骨架(2.8),與第二墻單元鋼柱(2.2)連接的第二墻單元非消能短梁(2.3)以及與第二墻單元接縫柱(2.4)連接的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2.5),所述第二墻單元鋼柱(2.2)、第二墻單元非消能短梁(2.3)、第二墻單元接縫柱(2.4)和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2.5)上均固定有第二墻單元抗剪栓釘(2.6);所述第二墻單元(2)與第一墻單元(1)的結構相同、且對稱分布在接縫后澆帶(3)兩側,所述第一墻單元接縫短梁(1.5)和第二墻單元接縫短梁(2.5)兩者對接澆筑在接縫后澆帶(3)內部,所述接縫后澆帶(3)內部還設有接縫后澆帶豎向鋼筋(3.1)和接縫后澆帶箍筋(3.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海陸,劉康,孫建運,金曉飛,楊曉杰,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