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后隔板,所述前隔板、后隔板與進出風方向平行設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平行設置,后隔板、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之間依次連接圍成方形的進出風通道,進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多個波浪形消音板;所述波浪形消音板依次包括鋼板層、阻尼層、空腔層、吸音材料和穿孔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帶空腔的波浪形消音板結構能夠有效降低機外噪聲,提高降噪效果;空腔結構與增加材料厚度或密度具有類似作用,提高低頻的吸聲性能,覆蓋頻帶更寬,同時節省吸音材料,降低生產成本。(*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屬于移動供電設備振動噪聲
技術介紹
電源車用于為應急作業提供備用電源,已廣泛應用在一些重要領域,如電力、礦山、通信、機場等。目前的電源車發電機組工作時,由于消音裝置結構不完善,對周圍環境形成極大的噪聲污染。由于車廂內的發電機組不僅噪聲大,而且發熱量大,因此,降低電源車工作時的噪聲和進行散熱處理技術成為電源車的關鍵技術。目前,為降低電源車工作時噪聲,通常在車廂廂體設置的進出風消音裝置由隔板與吸音材料組成,用來降低機外噪聲。現有的電源車進出風消音裝置吸聲頻帶較窄,結構不完善,吸音面積小,吸音效果不理想,或是風道較長,進出風口處的風阻較大等,都會影響整機散熱與振動噪聲性能,低頻吸聲性能較差,影響整機降噪效果;因此進出風通道消聲設計是電源車降噪的難點。
技術實現思路
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在有限的空間內以及滿足散熱的條件下,設計一種結構合理的電源車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能夠大大降低發電機組產生的噪聲,達到提高降噪效果,改善工作環境。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后隔板,所述前隔板、后隔板與進出風方向平行設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平行設置,后隔板、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之間依次連接圍成方形的進出風通道,進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多個波浪形消音板;所述波浪形消音板依次包括鋼板層、阻尼層、空腔層、吸音材料和穿孔板。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設置為第一 V形部分和第二 V形部分連接形成的雙V形結構;其中,第一 V形部分的夾角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夾角,第一 V形部分的厚度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厚度,第一 V形部分設在靠近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位置。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設置為一個或多個V形結構。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的厚度為30?50mmo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的厚度為80?100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6?8個波浪形消音板。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層為長方形結構或者多個梯形組合結構。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具有排以下優點:1)噪聲經過多V形進出風通道多次反射及吸收,使得發電機組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大大降低;2)帶空腔的波浪形消音板結構能夠有效降低機外噪聲,提高降噪效果;空腔結構與增加材料厚度或密度具有類似作用,提高低頻的吸聲性能,覆蓋頻帶更寬,同時節省吸音材料,降低生產成本;這種結構即可以有效改善低頻吸聲性能,增加吸聲頻帶范圍(吸聲頻帶較寬),又可以節省成本;3)波浪形消音板中兩個V形隔板結構不同、兩個V形隔板內部采用不同材質、不同厚度的吸音材料可以消耗不同頻率的噪聲能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側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中波浪形消音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后隔板,2、上隔板,3、下隔板,4、前隔板,5、波浪形消音板5,6、進風道,7、鋼板層,8、阻尼層,9、空腔層,10、吸音材料,11、穿孔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更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上隔板2、下隔板3、前隔板4、后隔板1,所述前隔板4、后隔板I與進出風方向平行設置,上隔板2和下隔板3平行設置,后隔板1、上隔板2、下隔板3、前隔板4之間依次連接圍成方形的進出風通道,進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多個波浪形消音板5 ;所述波浪形消音板5依次包括鋼板層7、阻尼層8、空腔層9、吸音材料10和穿孔板11。該實施例中空腔層9位于波浪形消音板5 —側位置,空腔層也位于中間位置,吸音材料也可布置兩側都有。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波浪形消音板5設置為第一 V形部分和第二 V形部分連接形成的雙V形結構;其中,第一 V形部分的夾角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夾角,第一 V形部分的厚度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厚度,第一 V形部分設在靠近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位置。當然,第一 V形部分和第二 V形部分的形狀、厚度也可以相同。由兩個不同形狀的V形隔板組成,即兩個V形隔板折彎角度,厚度均不相同,兩個V形隔板內部放置不同材質、不同厚度的吸音材料,可以消耗不同頻率的噪聲能量,以提高降噪效果。當然,所述波浪形消音板5也可以設置為一個或多個V形結構。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吸音材料10的厚度為30?50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波浪形消音板5的厚度為80?100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6?8個波浪形消音板5。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空腔層9為長方形結構,也可以為多個梯形組合結構。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雙V形消音板設計為帶有空腔結構,能夠改善低頻噪聲,吸聲頻帶較寬。雙V形消音板兩個V形結構各不相同,折彎角度、厚度等均不相同,在兩個V形隔板中填充不同材質、不同厚度的吸音材料,這種雙V形結構可以消耗不同頻率噪聲。噪聲經過進出風消音裝置,波浪形消音板5的多次反射與吸收,大大提高降噪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后隔板,所述前隔板、后隔板與進出風方向平行設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平行設置,后隔板、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之間依次連接圍成方形的進出風通道,進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多個波浪形消音板;所述波浪形消音板依次包括鋼板層、阻尼層、空腔層、吸音材料和穿孔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設置為第一 V形部分和第二 V形部分連接形成的雙V形結構;其中,第一 V形部分的夾角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夾角,第一 V形部分的厚度小于第二 V形部分的厚度,第一 V形部分設在靠近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位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設置為一個或多個V形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的厚度為30?50mmo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消音板的厚度為80?100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6?8個波浪形消音板。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層為長方形結構或者多個梯形組合結構。【專利摘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源車廂進出風通道消音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電源車廂進出風口的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后隔板,所述前隔板、后隔板與進出風方向平行設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平行設置,后隔板、上隔板、下隔板、前隔板之間依次連接圍成方形的進出風通道,進出風通道中豎直均勻布置多個波浪形消音板;所述波浪形消音板依次包括鋼板層、阻尼層、空腔層、吸音材料和穿孔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淑萍,劉漢光,劉春蕾,
申請(專利權)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