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兩根鋼梁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二普通混凝土層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二普通混凝土層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所述鋼梁上部設置連接部,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端部和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端部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還通過抗剪連接件與所述連接部連接。通過多層混凝土結構的設置,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
技術介紹
常規的鋼-混凝土組合梁是由外露鋼梁或鋼桁梁通過連接件與鋼筋混凝土板組合而成的結構,該類型橋以其施工速度快,建筑高度小,抗震性能好等優點,在房屋建筑及公路和城市橋梁建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由于交通量和重型車輛的不斷增加,再加上環境的影響,常規的鋼-混凝土組合梁在運營不久就出現鋼筋混凝土翼板縱向開裂、鋼筋混凝土橋面板橫向開裂、橋面板局部破裂或腐蝕、鋼梁銹蝕等病害問題,嚴重影響橋梁的使用壽命。主要原因是普通的鋼筋混凝土(NRC)板強度低、韌性差、孔隙率高,在荷載和環境作用下容易出現損壞,降低了使用壽命。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以細砂為骨料,摻入大量硅灰等礦物摻合料、高效減水劑和微細鋼纖維,形成的一種高強度、高耐久性、高韌性、密實的混凝土材料,與普通的混凝土相比,剔除了粗骨料(石子),是細料致密材料與纖維增強材料復合而成的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及抗拉強度均比普通的混凝土要高出很多。UHPC雖然性能很好,但造價要比普通的混凝土高很多,橋面板全用UHPC會很不經濟。為了解決以上的技術問題,公開號為CN 104343203 A公開了一種基于鋼-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組合梁結構,包括若干根并列的鋼梁,所述鋼梁的上部設置有混凝土翼緣板,所述混凝土翼緣板包括承放于兩相鄰鋼梁上部之間的若干普通混凝土預制板,所述普通混凝土預制板之間的接縫處的鋼梁上焊接有抗剪連接件,所述普通混凝土預制板之間的接縫內均澆筑有超高性能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所述普通混凝土預制板上部澆筑有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A。但以上技術也存在一些其他的技術問題,如在防開裂的問題上不是很理想,以及不能達到高強度、高韌性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高強度、高韌性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考慮到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兩根鋼梁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二普通混凝土層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二普通混凝土層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所述鋼梁上部設置連接部,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端部和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端部與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還通過抗剪連接件與所述連接部連接。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的厚度。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第二普通混凝土層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的厚度。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方案,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的厚度。本技術還可以是: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內配置了鋼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技術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通過多層混凝土結構的設置,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能夠很好的起到防開裂的作用,通過實驗發現能夠大大提高其承載能力,并使其自身重量盡量小,以及結構簡單。【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申請文件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對本申請文件中一些實施例的參考,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它的附圖。圖1為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I 一鋼梁,2 —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3 —第一普通混凝土層,4 一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5 —第二普通混凝土層,6 —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7 —連接部,8 —抗剪連接件。【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圖1所示,圖1為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示意圖,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1,兩根鋼梁I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所述鋼梁I上部設置連接部7,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端部和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端部與所述連接部7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還通過抗剪連接件8與所述連接部7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的厚度。所述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的厚度。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的厚度。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內配置了鋼筋。綜上所述,通過以上混凝土結構層的組合設置,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能夠很好的起到防開裂的作用,通過實驗發現能夠大大提高其承載能力,并使其自身重量盡量小,以及結構簡單。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它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參見即可。盡管這里參照本技術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主權項】1.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I ),兩根鋼梁(I)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所述鋼梁(I)上部設置連接部(7),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 )端部和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 )端部與所述連接部(7 )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還通過抗剪連接件(8)與所述連接部(7)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的厚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的厚度。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的厚度。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內配置了鋼筋。【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兩根鋼梁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二普通混凝土層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第一普通混凝土層、第二超高性能混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的組合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根并列設置的鋼梁(1),兩根鋼梁(1)上方之間設置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第二普通混凝土層(5)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面層(6)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所述鋼梁(1)上部設置連接部(7),所述第一超高性能混凝土層(2)端部和第一普通混凝土層(3)端部與所述連接部(7)連接,所述第二超高性能混凝土層(4)還通過抗剪連接件(8)與所述連接部(7)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超,王俊,焦玲,
申請(專利權)人:許昌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