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建筑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在框架柱的四周分別設置有一根以上的加固縱筋,加固縱筋在框架柱外相互交錯將框架柱包圍,且加固縱筋延伸至相應的梁體的兩側面之外,位于框架柱四周的加固縱筋通過構造鋼筋固定,在該處設置有混凝土加強墩,混凝土加強墩包圍在框架柱外,加固縱筋從相互交錯形成的節點處起按一定的比例彎折后形成有轉角部,轉角部之后的加固縱筋靠近梁體的兩側面設置,節點之外的加固縱筋通過箍筋固定在梁體上,在加固縱筋、箍筋外設置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加強層,優點是:加固縱筋外包在梁底外后澆筑混凝土進行加固,加固效果好,提高了建筑物的牢固度及承重構件的承載力,解除了安全隱患。(*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屬于建筑
,特指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在框架柱的四周分別設置有一根以上的加固縱筋,加固縱筋在框架柱外相互交錯將框架柱包圍,且加固縱筋延伸至相應的梁體的兩側面之外,位于框架柱四周的加固縱筋通過構造鋼筋固定,在該處設置有混凝土加強墩,混凝土加強墩包圍在框架柱外,加固縱筋從相互交錯形成的節點處起按一定的比例彎折后形成有轉角部,轉角部之后的加固縱筋靠近梁體的兩側面設置,節點之外的加固縱筋通過箍筋固定在梁體上,在加固縱筋、箍筋外設置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加強層,優點是:加固縱筋外包在梁底外后澆筑混凝土進行加固,加固效果好,提高了建筑物的牢固度及承重構件的承載力,解除了安全隱患。【專利說明】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
: 本技術屬于建筑
,特指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 近年來,建筑加固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建筑物或構筑物受到氣候、環境、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以及建筑物局部使用功能的改變,使已經建成的混凝土結構中出現了承重構件承載力不足、表面開裂破壞等嚴重問題,致使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為了滿足既定的使用功能的實現,需要對建筑物構件進行加固處理,而這些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加固的情形中,涉及較多的加固構件,一般是梁、板等構件,特殊情況混凝土柱、基礎、地基也需要加固。梁的加固難點就在于梁柱節點處的加固,分為梁柱節點的上部加固、梁柱節點的下部加固兩種,而這兩種加固的重點就是如何解決梁的縱向鋼筋的錨固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加固效果好、解決了加固縱筋的錨固問題的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 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在梁柱交接處的框架柱的四周分別設置有一根以上的加固縱筋,加固縱筋在框架柱外相互交錯將框架柱包圍,且加固縱筋延伸至相應的梁體的兩側面之外,位于框架柱四周的加固縱筋通過構造鋼筋固定,在該處設置有將加固縱筋相應部分及構造鋼筋包覆在內的混凝土加強墩,混凝土加強墩包圍在框架柱外,加固縱筋從相互交錯形成的節點處起按一定的比例彎折后形成有轉角部,轉角部之后的加固縱筋靠近梁體的兩側面設置,節點之外的加固縱筋通過箍筋固定在梁體上,在加固縱筋、箍筋外設置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加強層,混凝土加強層設置在梁體的兩側面及梁底外。 上述的一定的比例是:彡1:6。 上述的構造鋼筋包括有豎向的構造鋼筋及水平的構造鋼筋,豎向的構造鋼筋及水平的構造鋼筋將位于框架柱四周的加固縱筋固定,所述的水平的構造鋼筋貫穿梁體。 上述的混凝土加強墩的上部與梁體所在的梁板的底平面連接。 上述的轉角部的加固縱筋處設置有封閉矩形箍筋,箍筋的上橫筋貫穿梁體、下橫筋設置在梁體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上設置有構造鋼筋與梁體的底平面固連。 上述的節點處與轉角部之間的加固縱筋為彎折區,在彎折區的加固縱筋處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封閉矩形箍筋,上橫筋貫穿梁體、下橫筋設置在梁體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上設置有構造鋼筋與梁體的底平面固連。 上述的梁體上設置有貫穿孔,上橫筋設置在貫穿孔內,且在貫穿孔內灌注結構膠。 上述的轉角部之后的加固縱筋處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不封閉矩形箍筋,箍筋開口的兩端通過化學植筋植入梁體內,植入的長度> 10d, d為植入鋼筋的直徑,下橫筋設置在梁體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上設置有構造鋼筋與梁體的底平面固連。 上述的梁體的底平面及位于箍筋的兩側面上分別設置有剔鑿面。 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突出的優點是: 1、本技術通過加固縱筋外包在梁底外后澆筑混凝土進行加固,加固效果好,提高了建筑物的牢固度及承重構件的承載力,解除了安全隱患; 2、本技術加固的構件其耐火性能與原結構相一致,不需要另行單獨處理,節約投資,降低成本; 3、本技術解決了加固縱筋的錨固問題,實現方便。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 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簡圖。 圖2是本技術的梁柱節點處的截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C一C剖視圖。 圖4是圖1的A— A剖視圖。 圖5是圖1的B— 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 下面以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一5: 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在梁柱交接處的框架柱I的四周分別設置有一根以上的加固縱筋2,本實施例設置兩根,具體設置數量視實際情況而定。加固縱筋2在框架柱I外相互交錯將框架柱I包圍,且加固縱筋2延伸至相應的梁體3的兩側面之外,位于框架柱I四周的加固縱筋2通過構造鋼筋固定,在該處設置有將加固縱筋2相應部分及構造鋼筋包覆在內的混凝土加強墩17,混凝土加強墩17包圍在框架柱I外,加固縱筋2從相互交錯形成的節點4處起按一定的比例彎折后形成有轉角部5,轉角部5之后的加固縱筋2靠近梁體3的兩側面設置,節點4之外的加固縱筋2通過箍筋固定在梁體3上,在加固縱筋2、箍筋外設置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加強層,混凝土加強層20設置在梁體3的兩側面及梁底外。加固縱筋2用于增大梁底的彎矩承載力。 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加強墩17、混凝土加強層20采用高強無收縮自密實混凝土。外包鋼筋采用高強無收縮自密實混凝土,由于其早期強度高,一天后就可以拆模,加快了施工速度,縮短工期,也加快了模板、支撐鋼管等周轉材料的周轉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上述的一定的比例是S 1:6。一般按照1:6設置。 上述的構造鋼筋包括有豎向的構造鋼筋6及水平的構造鋼筋7,豎向的構造鋼筋6及水平的構造鋼筋7將位于框架柱I四周的加固縱筋2固定,所述的水平的構造鋼筋7貫穿梁體3。貫穿后再梁體3的貫穿孔內灌注結構膠。構造鋼筋用于限制加固縱筋2外移,保證加固縱筋2的受力。 上述的混凝土加強墩17的上部與梁體3所在的梁板8的底平面連接。混凝土加強墩17是為了滿足梁體3底部加固縱筋2的彎折與錨固設計的,墩是沿框架柱I周邊布置的,高度與四周加固后最高的梁一樣。 在框架柱I的四周設置有混凝土加強墩邊線18,在做混凝土加強墩17施工時,混凝土加強墩17按照邊線18進行施工。混凝土加強墩邊線18到框架柱I相應的側面的距離為bl,b2,根據加強縱筋的數量確定。bl、b2是混凝土加固墩距框架柱邊緣的距離,保證加固縱筋2的通過,并滿足構造鋼筋的設置。 上述的轉角部5的加固縱筋2處設置有封閉矩形箍筋9,箍筋9的上橫筋貫穿梁體3、下橫筋設置在梁體3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上設置有構造鋼筋與梁體3的底平面固連。在轉角部5設置封閉矩形箍筋9主要是加強在此處加固縱筋2的約束。 上述的節點4處與轉角部5之間的加固縱筋為彎折區10,在彎折區10的加固縱筋2處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封閉矩形箍筋,上橫筋11貫穿梁體3、下橫筋12設置在梁體3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12上設置有構造鋼筋13與梁體3的底平面固連。封閉矩形箍筋用于提高加強整體性。 上述的梁體3上設置有貫穿孔,上橫筋11設置在貫穿孔內,且在貫穿孔內灌注結構膠。 上述的轉角部5之后的加固縱筋2處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不封閉矩形箍筋,箍筋開口的兩端14通過化學植筋植入梁體3內,植入的長度> 10d,下橫筋15設置在梁體3的底平面之下,在下橫筋15上設置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梁底外包鋼筋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梁柱交接處的框架柱的四周分別設置有一根以上的加固縱筋,加固縱筋在框架柱外相互交錯將框架柱包圍,且加固縱筋延伸至相應的梁體的兩側面之外,位于框架柱四周的加固縱筋通過構造鋼筋固定,在該處設置有將加固縱筋的相應部分及構造鋼筋包覆在內的混凝土加強墩,混凝土加強墩包圍在框架柱外,加固縱筋從相互交錯形成的節點處起按一定的比例彎折后形成有轉角部,轉角部之后的加強縱筋靠近梁體的兩側面設置,節點之外的加強縱筋通過箍筋固定在梁體上,在加固縱筋、箍筋外設置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加強層,混凝土加強層設置在梁體的兩側面及梁底外。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嚴青榮,孫海峰,毛欽輝,
申請(專利權)人:天頌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