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由下模座、固定板、第四工位凹模、卸料彈簧、卸料螺栓、上模座、墊板、第四工位凸模、第三工位凸模、模柄、模柄固定螺栓、第二工位凸模、第一工位凸模、連接螺栓、導柱、導套、凸模固定板、卸料板、凹模固定板、第一工位凹模、第二工位凹模、第三工位凹模、頂料桿、頂料塊組成。所述上模座的上表面安裝有模柄,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安裝直墊板,所述第一工位凸模、第二工位凸模、第三工位凸模、第四工位凸模從右向左依次安裝在凸模固定板上,所述下模座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固定板,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從左向右依次安裝有第一工位凹模、第二工位凹模、第三工位凹模、第四工位凹模,所述固定板上安裝有頂料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螺母加工裝備
,具體涉及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
技術介紹
車輪螺母由于涉及到行駛安全,一般采用先擠壓成型,后加工內螺紋的方法進行加工,擠壓成型是車輪螺母加工的關鍵,首先把圓鋼切割成圓柱形鋼坯,然后使用多副模具逐步擠壓成型,這種擠壓成型方法,所需要的模具數量多,模具成本高,擠壓成型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本技術涉及的技術方案: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由下模座、固定板、第四工位凹模、卸料彈簧、卸料螺栓、上模座、墊板、第四工位凸模、第三工位凸模、模柄、模柄固定螺栓、第二工位凸模、第一工位凸模、連接螺栓、導柱、導套、凸模固定板、卸料板、凹模固定板、第一工位凹模、第二工位凹模、第三工位凹模、頂料桿、頂料塊組成。所述上模座的上表面安裝有模柄,模柄通過模柄固定螺栓固定在上模座的上表面。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安裝有墊板,墊板的下表面安裝有凸模固定板,上模座與墊板及凸模固定板通過連接螺栓固定連接一起。所述第一工位凸模、第二工位凸模、第三工位凸模、第四工位凸模從右向左依次安裝在凸模固定板上,且穿過卸料板。所述卸料螺栓的上端與上模座連接,卸料螺栓的下端與卸料板連接,卸料螺栓依次穿過墊板和凸模固定板,卸料螺栓上還環套有卸料彈簧。所述下模座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凹模固定板,下模座、固定板、凹模固定板通過連接螺栓連接在一起。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從左向右依次安裝有第一工位凹模、第二工位凹模、第三工位凹模、第四工位凹模。所述固定板上安裝有頂料塊。所述下模座上安裝有頂料桿,頂料桿穿過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安裝有導套,導柱的上端與導套連接,導柱的下端與下模座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工位凸模、第二工位凸模、第三工位凸模、第四工位凸模的高度依次增大。優選的,所述第一工位凸模與第一工位凹模對正,第二工位凸模與第二工位凹模對正,第三工位凸模與第三工位凹模對正,第四工位凸模與第四工位凹模對正。優選的,所述頂料塊在固定板內可以上下方向運動,頂料桿在下模座內可以上下運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采用多工位模具結構形式,把多副模具的功能集中到一副模具上,降低了模具成本,提高了擠壓成型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中:1.下模座,2.固定板,3.第四工位凹模,4.卸料彈簧,5.卸料螺栓,6.上模座,7.墊板,8.第四工位凸模,9.第三工位凸模,10.模柄,11.模柄固定螺栓,12.第二工位凸模,13.第一工位凸模,14.連接螺栓,15.導柱,16.導套,17.凸模固定板,18.卸料板,19.凹模固定板,20.第一工位凹模,21.第二工位凹模,22.第三工位凹模,23.頂料桿,24.頂料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本技術如圖1所示,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由下模座1、固定板2、第四工位凹模3、卸料彈簧4、卸料螺栓5、上模座6、墊板7、第四工位凸模8、第三工位凸模9、模柄10、模柄固定螺栓11、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一工位凸模13、連接螺栓14、導柱15、導套16、凸模固定板17、卸料板18、凹模固定板19、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頂料桿23、頂料塊24組成。所述上模座6的上表面安裝有模柄10,模柄10通過模柄固定螺栓11固定在上模座6的上表面,利用模柄10把上模固定在沖壓設備上,所述上模座6的下表面安裝有墊板7,墊板7的下表面安裝有凸模固定板17,上模座6與墊板7及凸模固定板17通過連接螺栓14固定連接一起。所述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從右向左依次安裝在凸模固定板17上,且穿過卸料板18,所述卸料螺栓5的上端與上模座6連接,卸料螺栓5的下端與卸料板18連接,卸料螺栓5依次穿過墊板7和凸模固定板17,卸料螺栓5上還環套有卸料彈簧4。所述下模座I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固定板2,固定板2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凹模固定板19,下模座1、固定板2、凹模固定板19通過連接螺栓14連接在一起,工作時,把下模座I固定在沖壓設備的工作臺面上,所述固定板2上安裝有頂料塊24,頂料塊24在固定板2內可以上下方向運動,所述下模座I上安裝有頂料桿23,頂料桿23穿過下模座1,頂料桿23在下模座I內可以上下運動。所述凹模固定板19上從左向右依次安裝有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第四工位凹模3,所述第一工位凸模13與第一工位凹模20對正,第二工位凸模12與第二工位凹模21對正,第三工位凸模9與第三工位凹模22對正,第四工位凸模8與第四工位凹模3對正。上模座6上安裝有導套16,導柱15的上端與導套16連接,導柱15的下端與下模座I連接。工作時,把切割好的圓柱形坯料放到第一工位凹模20內,把經過第一工位初步擠壓的工件放到第二工位凹模21內,把經過第二工位再次擠壓的工件放到第三工位凹模22內,把經過第三工位擠壓的工件放到第四工位凹模3內,上模隨著沖壓設備向下移動,帶動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 —起向下移動,在導柱15的導向作用下,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分別對放置在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第四工位凹模3內的工件進行擠壓成型,由于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的高度依次增大,對安放在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第四工位凹模3內的工件擠壓程度依次增大,在第四工位凹模3內的工件經過擠壓后即達到成型的要求。該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采用多工位模具結構形式,把多副模具的功能集中到一副模具上,降低了模具成本,提高了擠壓成型效率。【主權項】1.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由下模座(1)、固定板(2)、第四工位凹模(3)、卸料彈簧(4)、卸料螺栓(5)、上模座(6)、墊板(7)、第四工位凸模(8)、第三工位凸模(9)、模柄(10)、模柄固定螺栓(11)、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一工位凸模(13)、連接螺栓(14)、導柱(15)、導套(16)、凸模固定板(17)、卸料板(18)、凹模固定板(19)、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頂料桿(23)、頂料塊(24)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6)的上表面安裝有模柄(10),模柄(10)通過模柄固定螺栓(11)固定在上模座(6)的上表面,所述上模座(6)的下表面安裝有墊板(7),墊板(7)的下表面安裝有凸模固定板(17),上模座(6)與墊板(7)及凸模固定板(17)通過連接螺栓(14)固定連接一起,所述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從右向左依次安裝在凸模固定板(17)上,且穿過卸料板(18),所述卸料螺栓(5)的上端與上模座(6)連接,卸料螺栓(5)的下端與卸料板(18)連接,卸料螺栓(5)依次穿過墊板(7)和凸模固定板(17),卸料螺栓(5)上還環套有卸料彈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車輪螺母多工位擠壓模具,由下模座(1)、固定板(2)、第四工位凹模(3)、卸料彈簧(4)、卸料螺栓(5)、上模座(6)、墊板(7)、第四工位凸模(8)、第三工位凸模(9)、模柄(10)、模柄固定螺栓(11)、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一工位凸模(13)、連接螺栓(14)、導柱(15)、導套(16)、凸模固定板(17)、卸料板(18)、凹模固定板(19)、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頂料桿(23)、頂料塊(24)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6)的上表面安裝有模柄(10),模柄(10)通過模柄固定螺栓(11)固定在上模座(6)的上表面,所述上模座(6)的下表面安裝有墊板(7),墊板(7)的下表面安裝有凸模固定板(17),上模座(6)與墊板(7)及凸模固定板(17)通過連接螺栓(14)固定連接一起,所述第一工位凸模(13)、第二工位凸模(12)、第三工位凸模(9)、第四工位凸模(8)從右向左依次安裝在凸模固定板(17)上,且穿過卸料板(18),所述卸料螺栓(5)的上端與上模座(6)連接,卸料螺栓(5)的下端與卸料板(18)連接,卸料螺栓(5)依次穿過墊板(7)和凸模固定板(17),卸料螺栓(5)上還環套有卸料彈簧(4),所述下模座(1)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固定板(2),固定板(2)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凹模固定板(19),下模座(1)、固定板(2)、凹模固定板(19)通過連接螺栓(14)連接在一起,所述凹模固定板(19)上從左向右依次安裝有第一工位凹模(20)、第二工位凹模(21)、第三工位凹模(22)、第四工位凹模(3),所述固定板(2)上安裝有頂料塊(24),所述下模座(1)上安裝有頂料桿(23),頂料桿(23)穿過下模座(1),所述上模座(6)上安裝有導套(16),導柱(15)的上端與導套(16)連接,導柱(15)的下端與下模座(1)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永瑞,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裕泰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