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超高層核心筒墻體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將核心筒墻體自下而上的分層施工;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時,將混凝土澆筑至距設定標高的一設定距離時,同時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內撒石子;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外進行振搗以使得所述石子下沉;待澆筑的混凝土終凝后所述石子于所述混凝土澆筑面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用于在所述連接面上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上層結構;以及如此往復,直至施工完成所述核心筒墻體結構。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在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澆筑面撒石子,然后在模板外進行振搗,讓石子適當下沉,有效解決了人工浮漿鑿毛難控制的問題,且施工時間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指一種。
技術介紹
隨著國內外超高層建筑的興起,超高層建筑施工難題應運而生。其中在核心筒墻體施工中往往每次施工一個樓層,在下層核心筒墻體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對頂部混凝土進行鑿毛處理,直至剔鑿出石子為止,然后進行上層墻體鋼筋綁扎,隨后進行支模及混凝土澆筑。然而混凝土達到鑿毛條件至少需要3天,超高層建筑施工工期要求非常緊,每層核心筒墻體施工時間控制在5天左右。此外,人工對浮漿處理的效果難控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解決現有核心筒墻體施工采用鑿毛方法處理浮漿存在施工時間長和人工處理效果難控制的問題。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包括:將核心筒墻體自下而上分層施工;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時,將混凝土澆筑至距設定標高的一設定距離時,同時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內撒石子;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外進行振搗以使得所述石子下沉;待澆筑的混凝土終凝后所述石子于所述混凝土澆筑面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用于在所述連接面上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上層結構;以及如此往復,直至施工完成所述核心筒墻體結構。本專利技術通過在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澆筑面撒石子,然后在模板外進行振搗,讓石子適當下沉,有效解決了人工浮漿鑿毛難控制的問題,且施工時間短,解決了人工浮漿鑿毛存在的施工時間長的問題。本專利技術通過石子在下層結構的澆筑面上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保證了上下兩層結構的有效結合,確保了核心筒墻體的混凝土各個分層之間的連接強度。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待澆筑的混凝土終凝后所述石子于所述混凝土澆筑面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后,對所述混凝土澆筑面進行拉毛處理,并利用空壓機將混凝土澆筑面吹干。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設定距離在200mm至300mm之間。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石子與摻入所述混凝土中的石子等級相同。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于,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外進行振搗,包括: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外側面設置多個振搗棒,通過多個所述振搗棒振動所述模板進而實現所述石子下沉。【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中核心筒墻體的部分剖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為了解決人工浮漿鑿毛難控制且耗時長的難題,同時保證了上下兩層核心筒墻體混凝土的有效結合。核心筒墻體的傳統做法采用澆筑的混凝土達到強度要求后對頂部進行人工鑿毛處理,直至剔鑿出石子,人工剔鑿處理浮漿的效果難控制,且混凝土達到鑿毛強度需要一定時間,未經鑿毛處理還不能綁扎核心筒墻體上層的鋼筋,使得施工工期延長,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了饒筑核心筒混凝土下層結構時,饒筑至距設定標高一設定距離處后,同時在下層結構的模板內撒同級配石子,用振搗棒在模板外側振搗,使得石子適當的下沉,混凝土終凝后,石子就在混凝土澆筑面上形成了不平整的連接面,然后對該連接面進行拉毛處理,用空壓機吹干,有效解決人工浮漿鑿毛難控制和耗時長的難題,同時利用不平整的連接面和拉毛處理確保了上下兩層核心筒墻體混凝土之間的有效結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參閱圖1,顯示了本專利技術中核心筒墻體的部分剖視圖。下面結合圖1,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將核心筒墻體自下而上的分層施工,分段施工的方法為將核心筒墻體劃分區段,從下向上逐段澆筑施工,每一段的施工包括綁扎核心筒墻體10的鋼筋、支設核心筒墻體10的模板,而后在模板內澆筑混凝土以形成該區段的結構層。在施工核心筒墻體10的下層結構101時,將混凝土澆筑至距設定標高的一設定距離時,同時在核心筒墻體10的下層結構101的模板內撒石子11,該石子11與混凝土內摻入的石子為相同等級。在核心筒墻體10的下層結構101的模板外進行振搗以使得拋撒的石子11下沉,石子11通過模板外的振搗而在澆筑的混凝土內適當的下沉,待混凝土終凝后石子11在混凝土澆筑面1011上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該不平整的連接面用于連接相鄰的核心筒墻體10的上層結構,即在連接面上施工核心筒墻體10的上層結構。通過在澆筑形成下層結構101的混凝土頂部拋撒石子11,利用石子11在混凝土的澆筑面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澆筑面上露出有石子11,避免了混凝土浮漿的產生,省去了人工鑿毛處理浮漿的工序。在混凝土終凝后即可綁扎上層結構的鋼筋進行上層結構的施工,縮短了施工工期,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且還保證了核心筒墻體的結構強度,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高層核心筒墻體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將核心筒墻體自下而上分層施工;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時,將混凝土澆筑至距設定標高的一設定距離時,同時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內撒石子;于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下層結構的模板外進行振搗以使得所述石子下沉;待澆筑的混凝土終凝后所述石子于所述混凝土澆筑面形成不平整的連接面,用于在所述連接面上施工所述核心筒墻體的上層結構;以及如此往復,直至施工完成所述核心筒墻體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海申,裴鴻斌,柯子平,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