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它屬于起重機械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包括引進平臺、引進小車、基礎底架、標準節、套架、頂升承臺及液壓頂升機構,基礎底架與地錨固定連接,標準節與套架依次與基礎底架連接,液壓缸置于標準節內部,液壓缸下端與基礎底架連接,上端與頂升承臺連接,引進平臺一端與基礎底架連接,一端通過拉桿與套架連接,引進小車放置在引進平臺上,標準節放置于引進小車上引進;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頂升方法為頂升承臺爬爪與標準節踏步面接觸,通過液壓缸自由伸縮完成自頂升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合理、易于安裝拆卸、頂升方法穩定快捷,頂升全過程地面操作,無高空作業,安全可靠,可廣泛應用于各類起重機械。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具體是一種可拆式標準節、地面下頂升和油缸內置的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屬于起重機械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現有技術中頂升裝置的頂升油缸為單側設置,即只在爬升架的單側設置有頂升油缸,并通過該頂升油缸的伸縮完成爬升架的頂升過程。由于只在單側設置頂升油缸,在塔式起重機的頂升過程中,會導致塔身受力不平衡,導致頂升穩定性不強,容易造成事故。專利公開號為CN203079590U,公開日為2013年07月24日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名稱為“一種塔式起重機及其頂升裝置”。該專利將現有技術中的爬升架的單側設置頂升油缸改進為在爬升架兩側對稱設置頂升油缸,雖然該裝置頂升油缸兩側布置,爬升架受力平衡,不會因為受力不平衡而出現傾斜,但是雙側油缸如何實現同步頂升,是該技術的一大難點,該專利中并未提及,暫無有效辦法,故其還是存在上述缺陷。鑒于此,如何設計一種頂升裝置,該裝置在頂升過程中受力平衡,頂升穩定快捷,安全可靠,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能夠實現雙側油缸同步頂升,并且在頂升過程中受力平衡,頂升穩定快捷,并且頂升全過程均為地面操作,無高空作業,安全可靠,能夠廣泛應用于各類環境的施工場地的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包括引進小車、引進平臺、基礎底架、液壓頂升油缸、頂升承臺、標準節和套架;所述基礎底架與外界的地錨固定連接,所述標準節和套架依次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標準節內安裝有液壓頂升油缸;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下端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上端與頂升承臺連接;所述引進平臺一端與基礎底架連接,所述引進平臺另一端與所述套架連接;所述引進小車放置于所述引進平臺上,所述標準節放置于所述引進小車上引進。進一步,所述基礎底架包括十字梁、標準節支座、套架支座、第一油缸座和內部軌道;所述十字梁四端開有拉線孔,所述第一油缸座位于所述十字梁中心;所述標準節支座和套架支座以第一油缸座為中心均勻布置于所述十字梁四周,所述內部軌道均布置于所述第一油缸座兩側。進一步,所述標準節包括標準節U型框和標準節單片;所述標準節U型框內設有兩副軌道,所述標準節U型框上安裝有連接套和導向塊;所述標準節單片由三根第三橫腹桿、兩根第三斜腹桿、一根防扭桿和六個第一連接板組成;所述標準節U型框的連接面與所述標準節單片相對應的位置鉆有七個通孔,并且所述標準節U型框與所述標準節單片通過螺栓或銷軸連接。進一步,所述套架包括第二主弦桿、第四橫腹桿、第四斜腹桿、四個第二連接板和四個導向輪;所述套架兩個側面的下端都設有標準節引進開口,四個所述導向輪固定連接于所述套架內側,四個所述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主弦桿下端。進一步,所述頂升承臺包括頂升架、第二油缸座、爬爪和滾輪;所述頂升架由兩根長梁、兩根短梁、一根中橫梁、四根第五斜腹桿、四塊導向板和八塊爬爪連接耳組成;所述長梁與短梁首尾依次連接形成框,所述橫梁固定于框的中間,四根所述第五斜腹桿均勻布在框內,四塊所述導向板兩兩對稱布于長梁上;八塊所述爬爪連接耳兩兩一組并固定安裝于所述框四周,所述第二油缸底座位于所述頂升架中間,爬爪連接耳活動連接有爬爪,并且每塊所述導向板上安裝有八個所述滾輪。進一步,所述引進平臺包括兩根引進軌道、兩根第一橫腹桿、一根第二斜腹桿、一根外橫梁、兩塊筋板、兩塊耳板、兩根拉桿及兩個調節桿裝置;所述第一橫腹桿及第一斜腹桿焊于所述引進軌道下表面;所述外橫梁焊于引進軌道外端,所述筋板分別與引進軌道和外橫梁連接,所述耳板焊于外橫梁兩端;所述拉桿的一端與耳板連接,拉桿的另一端與調節桿裝置連接。進一步,所述調節桿裝置包括兩塊連接耳板、一根螺桿、一個螺母及一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鉆有通孔,所述螺桿一端穿過該通孔與螺母連接,螺桿另一端焊于兩塊連接耳板中間。進一步,所述引進小車包括小車架和四個引進輪;四個所述引進輪固定在小車架上;所述小車架由兩根主梁、兩根長斜桿、兩根短斜桿、兩根橫梁、四塊支撐板、四個立柱、十塊筋板和四個階梯軸焊接而成。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臂架起重機自頂升結構均由金屬鋼材制造連接而成,各部件通過螺栓或銷軸連接,便于安裝、拆卸、運輸方便,可重復回收利用;2、頂升全過程地面
操作,無高空作業,安全可靠;3、本技術方法為地面內頂升,每加一節標準節,頂升只需一個行程就可到位,大大減少了頂升過程所花費的時間,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4、本技術的頂升油缸為單油缸,且為內部頂升,頂升過程平穩,避免了雙油缸頂升不同步帶來的隱患。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引進小車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引進平臺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基礎底架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中標準節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中標準節U型框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實施例中標準節單片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實施例中頂升承臺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套架的結構示意圖;圖中:Ⅰ、引進小車,Ⅱ、引進平臺,Ⅲ、基礎底架,Ⅳ、液壓頂升油缸,V、頂升承臺,VI、套架,VII、標準節,VIII、標準節U型框,IX、標準節單片,1、引進輪,2、主梁,3、長斜桿,4、短斜桿,5、橫梁,6、支撐板,7、立柱,8、筋板,9、階梯軸,10、引進軌道,11、第一橫腹桿,12、第一斜腹桿,13、外橫梁,14、筋板,15、小耳板,16、大耳板,17、拉桿,18、調節桿裝置,19、十字梁、20、標準節支座,21、套架支座,22、第一油缸座,23、內部軌道,24、拉線孔,25、第一主弦桿,26、第二橫腹桿,27、第二斜腹桿,28、導軌,29、節點板,30、踏步,31、連接套,32、導向塊,33、第三橫腹桿,34、第三斜腹桿,35、防扭桿,36、第一連接板,37、第二油缸座,38、爬爪,39、滾輪,40、長梁,41、短梁,42、中橫梁,43、第五斜腹桿,44、導向板,45、爬爪連接耳,46、第二主弦桿,47、第四橫腹桿,48、第四斜腹桿,49、第二連接板,50、導向輪。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1所示,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包括引引進小車Ⅰ、進平臺Ⅱ、基礎底架Ⅲ、液壓頂升油缸Ⅳ、頂升承臺V、套架VI和標準節VII。基礎底架Ⅲ與外界的地錨固定連接,
標準節VII與套架VI依次與基礎底架Ⅲ連接,液壓頂升油缸Ⅳ置于標準節內部VII;液壓頂升油缸Ⅳ下端與基礎底架Ⅲ連接,上端與頂升承臺V連接,引進平臺Ⅱ一端與基礎底架連接,另一端通過拉桿與套架VI連接,引進小車Ⅰ放置在引進平臺Ⅱ上,標準節VII放置于引進小車Ⅰ上引進。如圖2所示:引進小車Ⅰ包括一個小車架和四個引進輪1。小車架由兩根主梁2、兩根長斜桿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進小車、引進平臺、基礎底架、液壓頂升油缸、頂升承臺、標準節和套架;所述基礎底架與外界的地錨固定連接,所述標準節和套架依次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標準節內安裝有液壓頂升油缸;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下端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上端與頂升承臺連接;所述引進平臺一端與基礎底架連接,所述引進平臺另一端與所述套架連接;所述引進小車放置于所述引進平臺上,所述標準節放置于所述引進小車上引進。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進小車、引進平臺、基礎底架、液壓頂升油缸、頂升承臺、標準節和套架;所述基礎底架與外界的地錨固定連接,所述標準節和套架依次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標準節內安裝有液壓頂升油缸;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下端與所述基礎底架連接,所述液壓頂升油缸上端與頂升承臺連接;所述引進平臺一端與基礎底架連接,所述引進平臺另一端與所述套架連接;所述引進小車放置于所述引進平臺上,所述標準節放置于所述引進小車上引進。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底架包括十字梁、標準節支座、套架支座、第一油缸座和內部軌道;所述十字梁四端開有拉線孔,所述第一油缸座位于所述十字梁中心;所述標準節支座和套架支座以第一油缸座為中心均勻布置于所述十字梁四周,所述內部軌道均布置于所述第一油缸座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標準節包括標準節U型框和標準節單片;所述標準節U型框內設有兩副軌道,所述標準節U型框上安裝有連接套和導向塊;所述標準節單片由三根第三橫腹桿、兩根第三斜腹桿、一根防扭桿和六個第一連接板組成;所述標準節U型框的連接面與所述標準節單片相對應的位置鉆有七個通孔,并且所述標準節U型框與所述標準節單片通過螺栓或銷軸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臂架起重機自頂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架包括第二主弦桿、第四橫腹桿、第四斜腹桿、四個第二連接板和四個導向輪;所述套架兩個側面的下端都設有標準節引進開口,四個所述導向輪固定連接于所述套架內側,四個所述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松華,徐俠松,張坤義,鄂志偉,金鶴翔,周立宏,李凱,朱云彪,詹卓斌,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電網公司,湖北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浙江省建設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