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包括外梁模板、吊架、設置于所述外梁模板上的加固單元以及位于所述外梁模板一側的樓面板,所述外梁模板包括梁外側模板和位于所述樓面板與梁外側模板之間的梁內側模板;所述吊架包括吊拉部、連接部以及平行于所述吊拉部的定位部;所述加固單元包括背楞、對拉桿以及兩個輔助定位件,與相關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有益效果在于,有效防止跑模、混凝土澆筑后成型質量好、加固性能強、無后期維護成本且施工效率較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模板
,尤其涉及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
技術介紹
建筑模板施工過程中,尤其是鋁合金模板施工過程中,在大降板或公共位反梁結構中常出現混凝土平整度不足,甚至跑模的現象。在反梁超過6米時跑模現象更為嚴重。某項目采光井處反梁上反140mm,沉降80mm,長8米,拆模后在沒有吊架拉的區域跑模問題嚴重,嚴重影響施工質量。相關技術關于大沉降及反梁加固結構設計中,受限于沉降位及反梁結構的防水要求,不能進行打孔操作,設計的背楞以只吊不拉的方式存在,無法保證外側模板的限位效果,混凝土澆筑成型后平整度較差,需要后期維護,影響了施工效率。另外吊架方式單一,當沉降位模板面積較大時,吊模實際上只能定位,起不到吊起的作用。由此相關技術中的建筑模板加固方式存在跑模現象嚴重、混凝土澆筑后成型質量差、加固性能弱、后期維護成本較高以及施工效率較低的不足。因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建筑模板加固裝置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防止跑模、混凝土澆筑后成型質量好、加固性能強、無后期維護成本且施工效率較高的建筑模板加固裝置。本專利技術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梁模板、吊架、設置于所述外梁模板上的加固單元以及位于所述外梁模板一側的樓面板,所述外梁模板包括梁外側模板和位于所述樓面板與梁外側模板之間的梁內側模板,所述梁內側模板包括第一內側模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內側模板下方的第二內側模板;所述吊架包括吊拉部、連接部以及平行于所述吊拉部的定位部,所述吊拉部固定于所述梁外側模板和第一內側模板的頂部,所述連接部緊貼所述第一內側模板設置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吊拉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樓面板上;所述加固單元包括背楞、對拉桿以及兩個輔助定位件,所述背楞緊貼所述梁外側模板的遠離所述梁內側模板的一側設置,所述輔助定位件包括第一斜撐板和自所述第一斜撐板延伸形成的第二斜撐板,所述第一斜撐板和第二斜撐板形成一夾角,一所述輔助定位件固定于所述背楞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收容于第二內側模板內,所述對拉螺桿依次穿過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背楞、梁外側模板、第二內側模板以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并通過與設置于所述對拉桿上且分別位于兩所述輔助定位件外的螺母配合實現所述梁外側模板與第二內側模板的對拉固定。優選的,所述背楞包括兩平行設置的方形金屬管以及用于連接固定兩所述方形金屬管的若干連接件,所述對拉桿于兩所述方形金屬管之間穿過所述背楞。優選的,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對拉桿的位于所述梁外側模板與第二內側模板之間的部分外的PVC套管。優選的,還包括靠近所述背楞的底端設置并固定于所述背楞上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卡持于所述梁外側模板的底板上。優選的,所述抵接件為方形鋼條。優選的,所述輔助定位件為方鋼,所述對拉桿垂直于所述第一斜撐板。優選的,所述吊拉部、連接部、定位部通過焊接方式連接固定成一臺階狀。優選的,所述連接部與吊拉部、所述連接部與定位部的連接處均焊接固定有加強板。優選的,所述吊架為角鋁,橫截面為L形。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三段式的吊架對梁外側模板和第一內側模板進行限位,加固單元的針對性設計以及背楞的特殊設計,對梁外側模板和第二內側模板進行對拉限位,脫離了沉降位及反梁結構處出于防水的要求不能進行打孔的局限,保證了梁外側模板的受力,有效防止了跑模現象的發生,混凝土澆筑后砼成型質量好;吊架與加固單元組合加固,既能定位,又能加固,加固性能好;同時實現了一次性澆筑且無需后期維護的效果,提高了項目施工效率。因此,既有效防止了跑模,混凝土澆筑后成型質量好、無后期維護成本且施工效率較高,又提供了極高的加固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建筑模板加固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建筑模板加固裝置的背楞與定位輔助件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建筑模板加固裝置的吊架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便于理解本專利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專利技術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專利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專利技術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參照圖1-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包括外梁模板、吊架2、設置于所述外梁模板上的加固單元3以及位于所述外梁模板一側的樓面板4。本專利技術所述樓面板4指用于支撐吊架2的樓面模板或樓面。所述外梁模板包括梁外側模板11和位于所述樓面板4與梁外側模板11之間的梁內側模板,所述梁內側模板包括第一內側模板121和位于所述第一內側模板121下方的第二內側模板122。所述吊架2包括吊拉部21、連接部22以及平行于所述吊拉部21的定位部23。所述吊拉部21固定于所述梁外側模板11和第一內側模板121的頂部。所述連接部22緊貼所述第一內側模板121設置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吊拉部21和定位部23。所述定位部23的遠離所述連接部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樓面板4上。所述加固單元3包括背楞31、對拉桿33以及兩個輔助定位件32。所述背楞31緊貼所述梁外側模板11的遠離所述梁內側模板的一側設置。所述輔助定位件32包括第一斜撐板321和自所述第一斜撐板321延伸形成的第二斜撐板322。所述第一斜撐板321和第二斜撐板322形成一夾角。一所述輔助定位件32固定于所述背楞31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32收容于第二內側模板122內。所述對拉螺桿33依次穿過一所述輔助定位件32的第一斜撐板321、背楞31、梁外側模板11、第二內側模板122以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32的第一斜撐板321,并通過與設置于所述對拉桿33上且分別位于兩所述輔助定位件32外的螺母34配合實現所述梁外側模板11與第二內側模板122的對拉固定。本實施方式中,兩輔助定位件32相對設置,即沿對拉桿的中心對稱設置。由此,三段式的吊架對梁外側模板和第一內側模板進行限位,加固單元的針對性設計以及背楞的特殊設計,對梁外側模板和第二內側模板進行對拉限位,脫離了沉降位及反梁結構處出于防水的要求不能進行打孔的局限,保證了梁外側模板的受力,有效防止了跑模現象的發生,混凝土澆筑后砼成型質量好;吊架與加固單元組合加固,既能定位,又能加固,加固性能好;實現了一次性澆筑且無需后期維護的效果,提高了項目施工效率。因此,有效防止跑模、混凝土澆筑后成型質量好、加固性能強、無后期維護成本且施工效率較高。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背楞31包括兩平行設置的方形金屬管310以及用于連接固定兩所述方形金屬管310的若干連接件311。所述對拉桿33于兩所述方形金屬管310之間穿過所述背楞31。由此,可能效利用現有背楞結構進行組合加工,簡單快捷,提高了安裝效率。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建筑模板加固裝置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對拉桿33的位于所述梁外側模板11與第二內側模板122之間的部分外的PVC套管35。由此,有利于拆除所述建筑模板加固裝置,提高了拆除效率,有效保護對拉桿。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建筑模板加固裝置還包括靠近所述背楞31的底端設置并固定于所述背楞31上的抵接件312,所述抵接件312卡持于所述梁外側模板11的底板110上。由此,有效防止了加固單元3在對拉調節時,背楞3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梁模板、吊架、設置于所述外梁模板上的加固單元以及位于所述外梁模板一側的樓面板,所述外梁模板包括梁外側模板和位于所述樓面板與梁外側模板之間的梁內側模板,所述梁內側模板包括第一內側模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內側模板下方的第二內側模板;所述吊架包括吊拉部、連接部以及平行于所述吊拉部的定位部,所述吊拉部固定于所述梁外側模板和第一內側模板的頂部,所述連接部緊貼所述第一內側模板設置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吊拉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樓面板上;所述加固單元包括背楞、對拉桿以及兩個輔助定位件,所述背楞緊貼所述梁外側模板的遠離所述梁內側模板的一側設置,所述輔助定位件包括第一斜撐板和自所述第一斜撐板延伸形成的第二斜撐板,所述第一斜撐板和第二斜撐板形成一夾角,一所述輔助定位件固定于所述背楞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收容于第二內側模板內,所述對拉螺桿依次穿過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背楞、梁外側模板、第二內側模板以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并通過與設置于所述對拉桿上且分別位于兩所述輔助定位件外的螺母配合實現所述梁外側模板與第二內側模板的對拉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模板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梁模板、吊架、設置于所述外梁模板上的加固單元以及位于所述外梁模板一側的樓面板,所述外梁模板包括梁外側模板和位于所述樓面板與梁外側模板之間的梁內側模板,所述梁內側模板包括第一內側模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內側模板下方的第二內側模板;所述吊架包括吊拉部、連接部以及平行于所述吊拉部的定位部,所述吊拉部固定于所述梁外側模板和第一內側模板的頂部,所述連接部緊貼所述第一內側模板設置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吊拉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樓面板上;所述加固單元包括背楞、對拉桿以及兩個輔助定位件,所述背楞緊貼所述梁外側模板的遠離所述梁內側模板的一側設置,所述輔助定位件包括第一斜撐板和自所述第一斜撐板延伸形成的第二斜撐板,所述第一斜撐板和第二斜撐板形成一夾角,一所述輔助定位件固定于所述背楞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收容于第二內側模板內,所述對拉螺桿依次穿過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背楞、梁外側模板、第二內側模板以及另一所述輔助定位件的第一斜撐板,并通過與設置于所述對拉桿上且分別位于兩所述輔助定位件外的螺母配合實現所述梁外側模板與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維,
申請(專利權)人:晟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