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包括多根支立在獨柱墩外側的豎向立桿、多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支撐架、一個位于獨柱墩正上方的中部托架和左右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托架兩側的側部支架,兩個側部支架均位于獨柱墩上方;所施工蓋梁支撐于獨柱墩的正上方且其由中部梁段和兩個側部梁段組成;多根豎向立桿由前至后分五排進行布設;中部托架包括五個分別支撐于五排豎向立桿頂部的頂部支撐桿,每個頂部支撐桿均由一個位于中部梁段底部的水平支桿和兩個分別對兩個側部梁段進行支撐的側部支桿連接而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搭設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為獨柱墩蓋梁施工提供穩(wěn)固支撐,并且搭設周期短,拆卸方便。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橋墩蓋梁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
技術介紹
對公路橋梁獨柱墩蓋梁施工時,常規(guī)的做法是采用滿堂鋼管支架進行現(xiàn)澆施工,具體是先搭設滿堂鋼管支架,再利用搭設完成的滿堂鋼管支架對蓋梁進行施工,滿堂鋼管支架的搭設周期、穩(wěn)定性等均會直接影響獨柱墩蓋梁的施工過程。但現(xiàn)如今,采用滿堂鋼管支架對獨柱墩蓋梁進行施工時,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且規(guī)范的方法可供遵循。實際施工過程中,對滿堂鋼管支架進行搭設時,施工操作比較隨意,各施工單位搭設完成的支架結構各不相同,支架搭設周期長,并且搭設完成的支架不可避免地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穩(wěn)定性較差、費工費時等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搭設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為獨柱墩蓋梁施工提供穩(wěn)固支撐,并且搭設周期短,拆卸方便。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支立在獨柱墩外側的豎向立桿、多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支撐架、一個位于獨柱墩正上方的中部托架和左右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托架兩側的側部支架,所述獨柱墩的墩身為圓柱形,多個所述水平支撐架的結構均相同且其均位于所施工蓋梁的正下方,兩個所述側部支架均位于獨柱墩上方;所施工蓋梁支撐于獨柱墩的正上方且其由中部梁段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梁段左右兩側的側部梁段組成,所施工蓋梁沿獨柱墩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所述中部梁段的底面為水平面,兩個所述側部梁段的底面均為由內(nèi)至外逐漸向上傾斜的傾斜面;多根所述豎向立桿由前至后分五排進行布設,五排所述豎向立桿呈均勻布設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排立柱、第二排立柱、第三排立柱、第四排立柱和第五排立柱,所述第一排立柱位于獨柱墩前側,所述第五排立柱位于獨柱墩后側,所述第三排立柱沿獨柱墩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多根所述豎向立桿由左至后分2N+1列進行布設,2N+1列所述豎向立桿中位于中部的一列所述豎向立桿沿獨柱墩的橫向中心線布設;所述第一排立柱和所述第五排立柱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1根所述豎向立桿,2N+1根所述豎向立桿呈均勻布設;所述第二排立柱、第三排立柱和第三排立柱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2根所述豎向立桿,其中N為正整數(shù)且N≥8;每個所述水平支撐架均包括五根由前至后布設的縱向連接桿和2N+1根由左至右布設的橫向連接桿,五根所述縱向連接桿分別固定在五排所述豎向立桿上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縱桿、第二縱桿、第三縱桿、第四縱桿和第五縱桿,所述第二縱桿、第三縱桿和第四縱桿均通過獨柱墩分隔為左右兩個縱桿桿段,每個所述縱桿桿段的內(nèi)端均支頂在獨柱墩的外側壁上;2N+1根所述橫向連接桿中位于中部的橫向連接桿為中部橫桿,所述中部橫桿和與所述中部橫桿相鄰的左右兩根所述橫向連接桿均通過獨柱墩分隔為前后兩個橫桿桿段,每個所述橫桿桿段的內(nèi)端均支頂在獨柱墩的外側壁上;所述豎向立桿、縱向連接桿和橫向連接桿均為鋼管,且豎向立桿與縱向連接桿和橫向連接桿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連接;2N+1列所述豎向立桿中支撐于所述中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的頂部高度均相同;2N+1列所述豎向立桿中位于獨柱墩橫向中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與位于獨柱墩橫向中心線右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呈對稱布設,且位于獨柱墩橫向中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均為左側立桿;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支撐于所述側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均為側部支撐立桿且其頂部高度由外至內(nèi)逐漸減小;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位于所施工蓋梁左側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均為外側支撐立桿且其頂部高度均與所施工蓋梁的左端底部高度相同;兩個所述側部支架中位于獨柱墩左側的側部支架為左側支架,所述左側支架固定在多列所述外側支撐立桿上;所述中部托架包括五個分別支撐于五排所述豎向立桿頂部的頂部支撐桿,五個所述頂部支撐桿的布設高度均相同且其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每個所述頂部支撐桿均由一個位于所述中部梁段底部的水平支桿和兩個分別對兩個所述側部梁段進行支撐的側部支桿連接而成,兩個所述側部支桿對稱布設在水平支桿的左右兩側,每個所述側部支桿均與其所支撐的所述側部梁段底面呈平行布設,每個所述側部支桿與其所支撐側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側部支撐立桿之間分別通過多根第一橫向連桿進行連接;所述水平支桿、側部支桿和所述第一橫向連桿均為鋼管且三者與豎向立桿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連接。上述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N=12。上述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獨柱墩的墩身直徑為Φ1.8m~Φ2.2m,左右相鄰兩列所述豎向立桿之間的間距為55cm~65cm,前后相鄰兩排所述豎向立桿之間的間距為75cm~85cm。上述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左側支架包括多個由上至下布設的水平支架,多個所述水平支架均位于所述中部托架左側且其左右向寬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每個所述水平支架均包括五根由前至后布設的縱向連桿和多根由左至右布設的第二橫向連桿,五根所述縱向連桿分別固定在五排所述豎向立桿上且每根所述縱向連桿的內(nèi)端均固定在側部支桿上,多根所述第二橫向連桿分別固定在位于所述中部托架左側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上;所述縱向連桿和第二橫向連桿均為鋼管且二者與豎向立桿之間均通過所述鋼管扣件進行連接;兩個所述側部支架中位于獨柱墩右側的側部支架為右側支架,所述右側支架與所述左側支架呈對稱布設。上述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是:兩個所述側部支架下方均設置有一個側部加固支架,兩個所述側部加固支架呈對稱布設且其分別位于所述中部托架的左右兩側;每個所述側部加固支架均包括五根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縱向加固桿,5根所述縱向加固桿分別固定在五排所述豎向立桿上且每根所述縱向加固桿的內(nèi)端均固定在側部支桿上;所述縱向加固桿為鋼管且其與豎向立桿之間均通過所述鋼管扣件進行連接;多個所述水平支撐架中位于最上部的所述水平支撐架為頂部支撐架,所述頂部支撐架位于所述中部托架下方;兩個所述側部加固支架均位于所述頂部支撐架上方。上述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是:多個所述水平支撐架中位于最上部的所述水平支撐架為頂部支撐架,所述頂部支撐架位于所述中部托架下方;多個所述水平支撐架中除所述頂部支撐架之外的所述水平支撐架均為下部支撐架,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支立在獨柱墩(2)外側的豎向立桿(1)、多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支撐架、一個位于獨柱墩(2)正上方的中部托架和左右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托架兩側的側部支架,所述獨柱墩(2)的墩身為圓柱形,多個所述水平支撐架的結構均相同且其均位于所施工蓋梁(3)的正下方,兩個所述側部支架均位于獨柱墩(2)上方;所施工蓋梁(3)支撐于獨柱墩(2)的正上方且其由中部梁段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梁段左右兩側的側部梁段組成,所施工蓋梁(3)沿獨柱墩(2)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所述中部梁段的底面為水平面,兩個所述側部梁段的底面均為由內(nèi)至外逐漸向上傾斜的傾斜面;多根所述豎向立桿(1)由前至后分五排進行布設,五排所述豎向立桿(1)呈均勻布設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排立柱、第二排立柱、第三排立柱、第四排立柱和第五排立柱,所述第一排立柱位于獨柱墩(2)前側,所述第五排立柱位于獨柱墩(2)后側,所述第三排立柱沿獨柱墩(2)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多根所述豎向立桿(1)由左至后分2N+1列進行布設,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位于中部的一列所述豎向立桿(1)沿獨柱墩(2)的橫向中心線布設;所述第一排立柱和所述第五排立柱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1根所述豎向立桿(1),2N+1根所述豎向立桿(1)呈均勻布設;所述第二排立柱、第三排立柱和第三排立柱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2根所述豎向立桿(1),其中N為正整數(shù)且N≥8;每個所述水平支撐架均包括五根由前至后布設的縱向連接桿(4)和2N+1根由左至右布設的橫向連接桿(5),五根所述縱向連接桿(4)分別固定在五排所述豎向立桿(1)上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縱桿、第二縱桿、第三縱桿、第四縱桿和第五縱桿,所述第二縱桿、第三縱桿和第四縱桿均通過獨柱墩(2)分隔為左右兩個縱桿桿段,每個所述縱桿桿段的內(nèi)端均支頂在獨柱墩(2)的外側壁上;2N+1根所述橫向連接桿(5)中位于中部的橫向連接桿(5)為中部橫桿,所述中部橫桿和與所述中部橫桿相鄰的左右兩根所述橫向連接桿(5)均通過獨柱墩(2)分隔為前后兩個橫桿桿段,每個所述橫桿桿段的內(nèi)端均支頂在獨柱墩(2)的外側壁上;所述豎向立桿(1)、縱向連接桿(4)和橫向連接桿(5)均為鋼管,且豎向立桿(1)與縱向連接桿(4)和橫向連接桿(5)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連接;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支撐于所述中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1)的頂部高度均相同;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位于獨柱墩(2)橫向中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與位于獨柱墩(2)橫向中心線右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呈對稱布設,且位于獨柱墩(2)橫向中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左側立桿;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支撐于所述側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側部支撐立桿且其頂部高度由外至內(nèi)逐漸減小;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位于所施工蓋梁(3)左側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外側支撐立桿且其頂部高度均與所施工蓋梁(3)的左端底部高度相同;兩個所述側部支架中位于獨柱墩(2)左側的側部支架為左側支架,所述左側支架固定在多列所述外側支撐立桿上;所述中部托架包括五個分別支撐于五排所述豎向立桿(1)頂部的頂部支撐桿,五個所述頂部支撐桿的布設高度均相同且其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每個所述頂部支撐桿均由一個位于所述中部梁段底部的水平支桿(7)和兩個分別對兩個所述側部梁段進行支撐的側部支桿(8)連接而成,兩個所述側部支桿(8)對稱布設在水平支桿(7)的左右兩側,每個所述側部支桿(8)均與其所支撐的所述側部梁段底面呈平行布設,每個所述側部支桿(8)與其所支撐側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側部支撐立桿之間分別通過多根第一橫向連桿進行連接;所述水平支桿(7)、側部支桿(8)和所述第一橫向連桿均為鋼管且三者與豎向立桿(1)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獨柱墩蓋梁扣件式鋼管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支立
在獨柱墩(2)外側的豎向立桿(1)、多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支撐架、
一個位于獨柱墩(2)正上方的中部托架和左右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
托架兩側的側部支架,所述獨柱墩(2)的墩身為圓柱形,多個所述水平
支撐架的結構均相同且其均位于所施工蓋梁(3)的正下方,兩個所述側
部支架均位于獨柱墩(2)上方;所施工蓋梁(3)支撐于獨柱墩(2)的
正上方且其由中部梁段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中部梁段左右兩側的側部
梁段組成,所施工蓋梁(3)沿獨柱墩(2)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所述
中部梁段的底面為水平面,兩個所述側部梁段的底面均為由內(nèi)至外逐漸向
上傾斜的傾斜面;多根所述豎向立桿(1)由前至后分五排進行布設,五
排所述豎向立桿(1)呈均勻布設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排立柱、第二
排立柱、第三排立柱、第四排立柱和第五排立柱,所述第一排立柱位于獨
柱墩(2)前側,所述第五排立柱位于獨柱墩(2)后側,所述第三排立柱
沿獨柱墩(2)的縱向中心線進行布設;多根所述豎向立桿(1)由左至后
分2N+1列進行布設,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位于中部的一列所述豎
向立桿(1)沿獨柱墩(2)的橫向中心線布設;所述第一排立柱和所述第
五排立柱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1根所述豎向立桿(1),2N+1根所述
豎向立桿(1)呈均勻布設;所述第二排立柱、第三排立柱和第三排立柱
均包括由左至右布設的2N-2根所述豎向立桿(1),其中N為正整數(shù)且N
≥8;
每個所述水平支撐架均包括五根由前至后布設的縱向連接桿(4)和
2N+1根由左至右布設的橫向連接桿(5),五根所述縱向連接桿(4)分別
固定在五排所述豎向立桿(1)上且其由前至后分別為第一縱桿、第二縱
桿、第三縱桿、第四縱桿和第五縱桿,所述第二縱桿、第三縱桿和第四縱
桿均通過獨柱墩(2)分隔為左右兩個縱桿桿段,每個所述縱桿桿段的內(nèi)
端均支頂在獨柱墩(2)的外側壁上;2N+1根所述橫向連接桿(5)中位于
\t中部的橫向連接桿(5)為中部橫桿,所述中部橫桿和與所述中部橫桿相
鄰的左右兩根所述橫向連接桿(5)均通過獨柱墩(2)分隔為前后兩個橫
桿桿段,每個所述橫桿桿段的內(nèi)端均支頂在獨柱墩(2)的外側壁上;所
述豎向立桿(1)、縱向連接桿(4)和橫向連接桿(5)均為鋼管,且豎
向立桿(1)與縱向連接桿(4)和橫向連接桿(5)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
進行連接;
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支撐于所述中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
向立桿(1)的頂部高度均相同;2N+1列所述豎向立桿(1)中位于獨柱墩
(2)橫向中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與位于獨柱墩(2)橫向中
心線右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呈對稱布設,且位于獨柱墩(2)橫向中
心線左側的N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左側立桿;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支撐
于所述側部梁段下方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側部支撐立桿且其頂
部高度由外至內(nèi)逐漸減小;N列所述左側立桿中位于所施工蓋梁(3)左側
的多列所述豎向立桿(1)均為外側支撐立桿且其頂部高度均與所施工蓋
梁(3)的左端底部高度相同;兩個所述側部支架中位于獨柱墩(2)左側
的側部支架為左側支架,所述左側支架固定在多列所述外側支撐立桿上;
所述中部托架包括五個分別支撐于五排所述豎向立桿(1)頂部的頂
部支撐桿,五個所述頂部支撐桿的布設高度均相同且其結構和尺寸均相
同,每個所述頂部支撐桿均由一個位于所述中部梁段底部的水平支桿(7)
和兩個分別對兩個所述側部梁段進行支撐的側部支桿(8)連接而成,兩
個所述側部支桿(8)對稱布設在水...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朱朋剛,任高峰,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